范楼初中,百年沧桑,百年巨变,五十载峥嵘岁月,校园写辉煌。忆昔寒窗苦淡日,风华茂,气方钢。简陋学屋求理,书里乾坤朗。恩师拨云细解惑,胸中有朝阳,一群淳朴农家子,痴心读书郎。三载共读,情深似海、四付更迭,鬓发如霜。懵懂少年成大器,顽皮学童为栋梁。从政、从商、科研、兽疆,更有千万劳动者,学得本领报家乡。丰收田园赏秋色,绚丽画卷耀星光。 而今范中惊世变,楼高耸,道宽敞,四季青,校园净,百花吐芬芳。人文气息扑面来,莘莘学子扬帆航,“配套”助成长。以德治校,铸就师德;科研兴校,掀起满园书香。赛事屡夺冠,评比总获奖;省示范初中,绿色学校,优秀学校,市文明校,先进单位,堪称丰县东南教育一名校。抚今思昔,岁月锦长。科学管理为真谛,尊师重教乃良方,园丁耕耘见真功,领导关怀增力量。展位来,情满腔,课程改革不尽语,严谨踏实为作风,人文至上,校园和谐,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勇创辉煌,再谱范中心篇章。
泰州莲花学校 泰州莲花学校是泰州新区唯一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由市政府于2000年决策创办,隶属于市教育局。 学校位于城市干道鼓楼南路东侧、梅兰东路北侧,处于莲花八个住宅小区的中心,东濒引凰河城市绿化观光带,西傍市人民公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公共交通便捷。 学校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普通教室有五机一幕,此外有物理、化学、生物、劳技、自然、科技等8个专用实验操作室,有音乐、美术、舞蹈、史地等8个专用教室,有4个电子阅览室、3个多媒体网络电脑室兼语音室、一个电化教育室、一个网络中心和一个闭路电视演播厅。学校在编教师78人,师资较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30人,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95%,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85%,绝大多数为青年教师,教育观念新,科学知识新,教学方法新,是一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队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重于智育,情商重于智商,成人重于成才”的育人主张,以“人人健康成长,个个最佳发展”为最高追求,坚持“三个面向”,着眼终生发展,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学校的虚荣,来显现校长的“政绩”,而是把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的肯定作为最高奖赏。 育人的第一要义在立德。几年来,学校生动活泼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合格小公民”教育活动,青少年的道德水准逐年提高,2003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省级“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示范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活动先进集体。 育人的核心在学生多元素质的开发。四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两周一赛”活动,内容包括德、智、体、美、科技诸多方面,让学生人人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有成功的体验。近两年来在书法、音乐、绘画、信息技术、体育、科技、读书等各类比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 学校也获得了由教育部艺委会颁发的奖状,连续几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获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舞蹈公开赛精神文明奖、市体育活动先进学校等。初二中考会考连续两年名列本地区公办学校榜首,初三中考参考率100%,成绩亦名列前茅。 育人的着眼点是“三个面向”。为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要,学校坚持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三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每天对学生开放。 为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需要,学校加强英语教学并成立了“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中心”,已有近50名学生通过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中英教育测量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的一级、二级的星级考试。 为了适应泰州新城区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我校迁址新建(占地185亩,十轨、90个班级),已作为今年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办学时间虽短,但淳朴的校风,务实的教风,认真的学风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将励精图治,不懈努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丰县梁寨中学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材料之校史 1958年,在那个饥餐碌碌的年代,一个老人在梁寨大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火种——梁寨初级中学,从此,这里是一方热土,托起一轮红日,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幼苗茁壮成长;这里是一方圣土,塑造高尚灵魂,让未来在我们心中,让理想张开翅膀。 梁寨初级中学的创始人是蒋明镜先生,他是1958年至1961年在校担任校长职务。当时的条件非常的艰苦,而蒋明镜校长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努力建起了梁寨初级中学。 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只有初一年级,而初一只有两个教室,仅有百余名学生。没有校园围墙,没有一切配套设施,更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而这盏闪着朦胧灯光的煤油灯,却给梁寨中学带来了光明、希望和未来,微弱的灯光化成一片辽阔的海洋,理想的船撑起知识的风帆,微弱的灯光化成肥沃的土地,希望的种子孕育金色的秋天。 1958年的梁寨中学只有初一,直到1961年初具规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完备,学生从原先的百余人增加到三四百人,但学生,教师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只有红芋头来充饥,为了减少学生的体力消耗,体育课暂停,学习也停课了,学生们要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政治运动。 1961—1965年担任梁寨初中校长职务的崔正荣先生,他任职期间,注重教学,抓管理。稳定秩序,教学进入正规,学校各项活动,都是以教学为中心,开始在学校中活动,学生不到校外去,并且建立了校园围墙,减少外界对学校的干扰,而且用上了气灯。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心教师的生活,为了改善教职工的生活,在校园内开垦,自力耕生,种菜,改善生活。校长对学生也特别关心,与学生谈话,给学生一些帮助。 崔校长还特别注意,搞好对外关系,搞好与政府的关系,搞好与生产大队的关系,搞好学校与周围群众的关系。 他在这期间还建立了党支部,还盖起了图书室、医护室,还购置了物理、化学仪器以及运动器材,如双杠、单杠等。 1972年—1976年担任校长的武俊英先生热爱体育运动,他曾经培养出世界举重冠军李洪云 ,并且征了一块占地9.9亩的操场,1972年他让梁中用上了电灯,1973年创办了高中,使梁寨中学从初级中学走向了完中的道路。 1979年,范楼中学、金陵中学、梁寨中学三所高中合并,建成双轨高级中学,朱德林先生任校长。成为双轨高级中学的梁寨中学,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就是老师挥洒人生的天地。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老师们义无反顾地用自己如歌的声音,播洒未来的希望,用这优美的旋律,培养一代代希望的幼苗,在老师的辛勤耕耘下,在1983年暑期高考中,梁寨高中考上了一个清华大学,一个北京大学,升学率跃居全县前列。 1983年,梁寨高中从高中二轨发展到了高中三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各有3个班,一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1986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占地约1800平方米,1987年新 建的教职工宿舍占地约400平方米,87年还建了面粉厂。建面粉厂是由陈其洲校长提出,在刘卫东校长与全校师生的努力之下兴建起来的。说起陈其洲校长,大家也许并不熟悉,但他的丰功伟绩却在梁中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为了学生的未来,他废寝忘食的工作;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夜以继日的忙碌,他被大家称为“工作狂”,在他的管理之下, 学校的成绩突飞猛进。1987年的高考升学率全县第一,张世民、张洪彦教师还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如今的梁寨高中已焕然一新。学校现已设有了30个教学班,2000余名在校生,百余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42人,学校建设占地60余亩,校舍占地29997m,各类专用教室及教铺用房齐全,校园网络系统先进。 为了梁中的昨天,多少园丁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付出了奋斗的汗水,倾尽了自己的心血。他们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踏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地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点燃激情的圣火,在人生的跑道上传递着勇敢、正直、高尚、勤奋。 有一种情感,展望人生的冬天,足以使冬之寒变成温暖,令凄凉变成热闹,使荒芜化为肥沃。它长存不息,延续至今,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这就是用至爱铸造的回报精神,如今,曾经被梁寨中学培养成才的校友并没有忘记感恩,以他们超众的智慧和出色的办事能力回报着梁中,回报着社会,在他们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的奉献,如徐州市市委政法委刘锋,徐州市97医院的王荣恩,建设局的刘勇,商业局的李秀明、电信局的李凡金,公安局的黄雪丽,体委的付永田、民政局的刘世诚、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的梁超启。 展望明天,我们信心百倍。“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乐观自信,蓬勃发展的梁寨中学,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着,梁中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科研兴校”的发展模式,让梁中发扬光大。我相信凭着那份执着,凭着那份信念,凭着梁中人的满腔热血,梁中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前身为名震东南大地的“振华女中”,由王谢长达女士创办于1906年。校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景色秀丽,古迹众多。西花园为皇帝行宫后花园,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次南巡,在苏州均驻跸于此。耸立于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为北宋花石岗遗物,号称江南园林山石之冠。瑞云峰和织造署旧址均为省市重点保护文物。振华时期留下来的建筑物如行政办公楼、振华堂、长达图书馆(蔡元培先生题匾)等业经修饰,旧貌换新颜。伟绩碑、已巳亭、凝怀亭、来今雨斋、摩崖石刻、紫藤绿荫廊等各届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亦为西花园添景加彩。浓郁的学校文化弥散在校园里,“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学校文化精神物化在一草一木上,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令人羡慕的育人环境。办学百年来,学校承名人名园名校传统,办质朴大气精品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振华女中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当年一批社会贤达如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桢等曾出任校董,过问校政。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著名农业科学家沈骊英、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王淑贞、著名作家杨绛、著名记者彭子冈、“长江学者”物理学家佘振苏、中国联想集团副总裁朱立南等都从这里走出,卓然成为大家。现任校长柳袁照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华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中小学教育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6年,被推荐进入华师大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31期全国重点中学校长研修班学习。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旨在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首届全国中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28名学员之一。2010年,入选“《中国教育报》文化专刊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和谐中有点儿不和谐,是最大的和谐。”“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让老师诗性地做老师,让学生诗意地成长。”这些富有个性的话语,都是柳袁照校长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学校现有师生员工近3000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双馨、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专任教师206人中,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江苏省特级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苏州市名校长1人,苏州市名教师5人,苏州市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4人,苏州市区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16人。学校始终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在“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面对时代要求,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尊重师生自身成长与发展规律,崇尚“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文化精神,倾力打造具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文化氛围,立足于学校的小天地,以大境界、大胸怀,为国家、民族、为学生的未来办学,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名师培养以及数码校园建设、教育国际融合等方面日益凸现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关注。2001年6月,学校高分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2004年3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功转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推出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讯报道。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2010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柳袁照,诗性教育的先行者》为题,对学校素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进行了整版报道。学校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始终走在新时期教育改革最前沿,本着多元化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提出了“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完美结合”的学校课程文化理念,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自己的课堂美学和好课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置了以人文和科学为主的校本选修课程、双语实验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逾50本,其中许多被兄弟学校直接选用。2000年与原苏州市第八中学合并,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辐射和延伸。2002年又创办了“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迅速发展成为苏州市最优质的初中优质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坚持教育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相结合,积极构建多元的学生求学发展通道,与美、加、澳、日、英、新加坡等国的13所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开展师生交流、双语师资培训和双语教育合作。每年都有近百名师生赴国外友好学校修学访问,并有多名学生通过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世界联合书院项目、新加坡立化中学奖学金项目等获得国外高校全额奖学金留学的机会。学校还开设美国大学预科班项目,开设美国高中课程、AP课程,整体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知名院校共建教学平台,为有留学需求的学生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国际教育。作为教育部华师大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实践基地、江苏省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研究中心,学校每年都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近万名中学校长、骨干教师及各兄弟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莅校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就校园文化建设、新课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研究等交流探讨。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个十中人都谨怀感恩之心,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坚持传统,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努力使教育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是百年老校,位于古城苏州主要干道干将路草桥侧。前倚碧水潺潺的干将河,后枕绿树婆娑的苏州公园。学校创办于1907年(其前身之一的长元吴高等小学创办于1906年)。初称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史称“草桥中学"。1912年,学校改名为吴县县立第一中学校。1913年,又改称为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校。1927年改称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1952年始称苏州第一中学校,现为为江苏省四星级重点中学。 曾在该校任教的先后有著名诗人柳亚子、画家颜文墚、作家程小青、语言学家吕叔湘等名人名家,从该校毕业的先后有叶圣陶、顾颉刚、顾廷龙、吴湖帆、胡绳、陆文夫、袁伟民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和16位国家两院院士。影视明星韩雪也毕业于该校。 学校现有规模:本部及草桥实验中学占地面积4.3万余平方米,分校占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全校在籍学生5千余人。校园内,绿荫掩映,整洁恬静,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与典雅优美的休憩景点 “个性飞扬,英才辈出”的百年名校--苏州第一中学始创于1805年的苏州正谊书院,习称草桥中学,现为国家级示范中学、省四星级学校,是一个拥有四个校区、五所学校,精品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优质教育集团。学校曾培养出叶圣陶、顾颉刚、胡绳、顾延龙、郑逸梅、吴湖帆、颜文梁、王柏祥、范烟桥、叶至善、叶至诚、陆文夫、袁伟民等文化英杰,钱令希、刘建康、谈镐生、钱人元、吴中伟、冯康、冯瑞、谢敏元、陆熙炎、赵铠、蔡吉人、周邦新、殷瑞钰、张钟华、张组勋、钱逸泰等两院院士。交相辉映,呈现现代化学校的风貌。 苏州一中教育集团下设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草桥实验中学、一中分校、苏州新草桥中学、苏州国际预科学校。
无锡市东林中学由原无锡市第十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合并而成,是无锡市重点中学。无锡市东林中学兼收原来两所老校近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是全省少数几所开设小语种的学校之一。合并后的无锡市东林中学秉承传统、建构特色、追求品位、走向现代化。学校校风醇厚,教风严谨,学风优良,具有艺术和外语两大特色,教育质量在无锡市区一直名列前茅,社会声誉良好,近年来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先后被全国高中日语教学大纲和教材实验样本先进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学校是无锡市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还与英国GAP、日本协力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定期互派教学人员交流。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简称玄武外校或玄外,英文名称为Xuanw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Nanjing,成立于1996年5月18日,是南京市知名的民办学校,是经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民办全日制学校。学校执行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聘请外籍老师任教口语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外语特长的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布局精致,设施先进,多媒体设备、信息教室、语音室、图书馆、理化生各实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现座落于龙蟠路旁,珠江路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教学质量优异,学校教职员工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主要毕业自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学校对教师优厚的工资待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水平,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玄武外校初中毕业生参加南京市中考,连续5年获得南京市中考第一名,以及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再次获得南京市中考第一名。 目前玄外学费约为6000元一学期。目前该学校仅有初中部,总共初一至初三拥有约1000名学生。玄武外校刚刚成立的时候,借用其他学校校舍,1998年搬至玄武区太平门路,后来搬迁至珠江路与城东干道交汇处(现址)。玄武外校不设置宿舍,所有学生均拥有南京市区户口,全部为走读学生。校内其余设施大体与南京其余初中相当,拥有电子化教室、多媒体礼堂等大型设施。玄武外国语学校创办初期,曾采用自主招生考试,后来由于教育机构所谓电脑派位制度,为维持学校生源仅仅对玄武区内户口学生进行摇号招生,此外还对计划外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每年还专门为市内各大小学的优秀学生设立自主命题考试,录取40名免赞助费学生。玄武外校课时安排不同于南京多数初中,每天为8节课,每节课40分钟。 玄武外校管理严谨,考试秩序一直为南京市前列。
徐州三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故黄河畔西侧,前身为江苏学院,费孝通副委员长曾在此执教。1949年2月更名至今,是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批通过省验收评估的四星级学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2人,外籍教师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另有10人在读,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3人,本科学历达标率100%;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7人,中级教师60人,中、高级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率为72.9%(全市第一)。30-45岁的教师占62%,30岁以下的教师占27%,45岁以上的教师占11%。 学校占地面积90.7亩,建筑总面积50149平方米。学校拥有新建面积达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八千多平方米的实验办公综合楼,设施完备的体育馆,拥有带有照明设备和看台的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2片灯光篮球场,体育器材齐全,能充分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学校发展,徐州三中在2005年7月建成了西校区。学校拥有11口理、化、生实验室,1口大型生态标本室,实验室配置先进,质量一流,被评为省标准实验室。校园网完全按照数字化校园的要求设计建造,配有先进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音像资料库,有4口多媒体网络教室,2口340座的多功能报告厅和1口1000座的礼堂,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图书馆为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藏书近12万册,设有电子阅览室。西校区拥有26口标准教室,2个500人的报告厅,1个200人的餐厅,6口教师办公室,西校区设备一流,校园幽雅,专供高三学生潜心学习,励志成才。 作为一所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徐州三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中央委员、省市负责人、大学校长、三军将校,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张祥成,名扬海内外的艺术家喻继高、程大利、驰骋运动场的健将孙久远、胡卫东、宋娜等都是其杰出代表。五十多年来,徐州三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以“干干净净、琅琅书声、歌声嘹亮、虎跃龙腾”的校风,“求实进取”的校训,办学业绩卓著而闻名遐迩,被誉为“人才辈出的摇篮”。 徐州三中现任领导班子由史先进、都晓明、郑友君、王继民、张裕琴、王传喜、陈玉明等七位同志组成,在党委书记、校长史先进的带领下,领导班子民主团结,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靠前指挥,带领全校教职员工顽强拼搏,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佳报频传。徐州三中2000年,2001年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徐州市之首;2002年,徐州市高考状元和榜眼又出自徐州三中;2003年,并轨录取学生的本科上线率达99.5%,名列全市第一; 2004年高考本科达线率整体上比去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359人,本科达线提升率全市第一。三中连续四年在徐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徐州三中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徐州市得到推广。2005年,该校高二学生魏圣植、王希、张卫考取新加坡理工大学公费留学,考取人数位于徐州地区第一。 突出的办学实绩,使徐州三中声誉日隆。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体育运动红旗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被选定为“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教远程教育网示范学校 ” 、 “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科研基地”,省内中学界唯一的“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人才培训基地”等称号。 在史先进校长的带领下,徐州三中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全面大幅度提升,2004年,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的评估验收,徐州三中被省评估验收专家组誉为“徐州市高中教育的排头兵”。首批被验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成为该校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丰碑。
1997年,南京市区划调整,原雨花区红光中学划拨秦淮区。 2000年,由于厂校剥离,原513厂子弟学校与红光中学合并。 2002年—2004年,区教育布局调整,十八中初中部与红光中学合并,沿用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名。 学校在2003年底,就通过了省示范初中的验收,先后被评为南京市示范学校、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优秀家长学校、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基地、南京市示范图书馆、南京市示范实验室、南京市优秀心理咨询室、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南京市民主法治先进单位、南京市优秀教科室。 学校现有十二个教学班,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2009年,开展小班化、住宿制改革,是是秦淮区义务教育阶段首家进行寄宿制的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为98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633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满足初中教育教学需要。 学校传承与光大“敬业、精业”精神,发扬“团结、勤奋、求实、进取”作风,实施精品战略,逐步发展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如今“小班化教学”、“住宿制管理”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新亮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学校一贯倡导进步和发展的绿色教育理念,强调让每一个师生拥有一个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人人进步,个个发展。
坐落在美丽古城的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扬州市邗江外国语学校),占地190多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万余平方米,设有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师生员工7000余人,是一所现代化的中小学一贯制学校。 学校典雅的环境、纯正的校风、高品位的育人策略、特色化的育人风格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创建以来先后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体验教育创新活动一等奖"等重大集体荣誉70余项,《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经验。 近年来,该校秉承“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理念,把“呵护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作为质量提高之源。围绕“德”“爱”主题开展系列研讨,取得了骄人业绩。勤奋与执着成就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0人,市、区级教学骨干共145人占48.3%,学校在省市级以上表彰的教师有94人。同时,学校坚持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校本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教师去国内外名校学习、培训,现有29人次出国参与教育培训,教师在省级以上课堂教学竞赛有27人次获奖,138人次市级获奖、178人次区级获奖。学校注重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多次接待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友人来校考察。该校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朗贝尔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定期开展互访交流活动,拓展师生视野,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该校与苏安国际开展教学合作,实施2+1高中分段合作办学项目,2011年该校已有二十多名学生赴加拿大留学,其中大部分同学在加拿大将考入国际一流大学深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望未来,邗实人信心百倍。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邗实人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鹰击长空的气势,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奋力开拓,勇于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