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二滴,三滴,汇聚万里江河;一点,二点,三点,融合千载文明。"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肇兴于2008年秋,是鼓楼区政府倾力打造,金陵中学和拉萨路小学实施办学的优质九年制公办学校,是金陵中学高中部的生源基地。这所高起点、高品味、高期望、高质量的学校坐落于浩瀚的长江之滨,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小学四轨,中学十轨,目前已有小学一、二、三年级和中学七、八年级共计一千多学生。学校因金陵中学的前身--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而得名,传承百年金中丰厚的文化底蕴,以"汇"为核心文化理念,融汇天下文化之精华,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融汇整合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 众水会合,故有长江不择细流,浩荡万里。以 "胸怀江河、点滴汇聚"为基本理念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也是德育活动的目标导向。学校以专家讲座、职业体验、境外休学旅行等形式启发学生进行人生思索、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方法,描绘"我的生涯我规划,我的梦想我努力,我的未来我做主"的美好蓝图。围绕这一构想,学校确立了三大主题节活动:以"绽放青春激情、提升艺术素养"为目标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Happy English, share happiness"为主题的"英语节"、以"科技点亮生活,创新开拓未来"为宗旨的"科技节",弘扬个性,展示才华,激发活力。学校还创办校报《文汇潮》、校刊《汇文苑》,以期实现"汇声汇色汇文苑,闻知闻道文汇潮",并开展文学社、记者团、计算机社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多元并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围绕"减负增效,科学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具体付诸实施:一、智慧课堂建设:主攻分层教学设计,学生课题学习探究;二、特色课程设计:开设新概念英语、外教进课堂、信息思维训练、专家论坛等特色课程。三、校本课程研发:高起点、讲实效的校本课程,通过自主选择、快乐学习,努力开发学习力,促进学生潜能发展。学校目前已开设二十多门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如"心灵鸡汤"、"美文之窗"、"走遍美国"、"物理中的福尔摩斯"、"玩转地球" 等。四、科技创新实践:学校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为己任,开展"伞降火箭"、"水火箭"制作、机器人设计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五、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我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区域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并有多位教师在省市报刊杂志和市级以上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教学以生为本,注重向教改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让学生学有专长、学有智慧、学有成就。 作为金陵中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在金陵汇文学校培养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保荐直升金陵中学高中部学习。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金陵汇文学校初中部的教师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可谓"名师汇名校":一、金中名特优教师倾情指导:金中特级、教授级等名师以坐镇汇文、定期指导、开设讲座等形式指导汇文学校教学工作;二、金陵中学选派具有初中教学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0%。三、面向全市招聘的优秀骨干教师。目前,学校80%以上的教师具有区学科带头人等区级以上荣誉称号,25%以上的教师具有市优青、学科带头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这是一个荟萃名师、梯队合理、积极奋进的群体。开办一年多来,学校通过名师引领、师徒结对、课题研发等多种方式,来自金中和其他名校的优秀骨干教师,已经很好地融入汇文"悦纳、博求、融合、和谐"的校园文化,目前正在形成一支"敬业、乐业、乐教、善教" 的卓越的教师团队。 金陵汇文学校办学以来,学生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文明举止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各项成绩在鼓楼区名列前茅。江风浩荡,金陵汇文学校崛起于河西这片热土,她必将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南京二十九中)地处鼓楼区龙江小区。西濒长江,东临秦淮,凭依石头城,毗邻清凉山。建校68年,以育英才为己任,学子遍寰球,办学业绩辉煌,享誉海内外,先后获得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200余项。 学校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即“培养既有中国优秀文化素养、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目标:即“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学校目标,“站稳课堂,写好文章”的教师目标,“全面发展,学有专长”的学生目标。 学校既以素质教育闻名,又以高考升学见长。学校文化类考生达二本线以上人群7年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增长50人左右,2012年有540余名学生被国内外大学录取。2006年—2012年,学校连续七年以绝对优势获得南京市高中发展性评估最高奖项——“综合奖”。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李白的两句诗可以用来描述这所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学校的校史馆,从国家到省市,各种奖杯、奖牌、奖匾、奖状琳琅满目,记载着上级领导对学校办学的认可。各级领导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朱文泉上将等领导曾多次莅临学校视察并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2012年底举行的行风评议大会上,学校获得了高达98.9%的满意率。 六十八载栉风沐雨,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一路凯歌高奏。现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二十九中人正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以火样的热情拥抱未来,以奋进的步伐迈向锦绣前程!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创建于风雨如磐的1919年,前身是一所英化私立学校。1980年,学校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南通市区首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学校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南通市首批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是市区唯一的四星级普通高中。学校连续9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3届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连续3届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其中,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是南通市各行各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学校硬件设施处于南通市同类中学一流水平。学校占地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学馆、天文馆、图书馆;有全省首屈一指的学生公寓楼,24小时供应热水,并配有空调、标准卫生间;学生饭厅集饮食、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学校建有全市中小学第一个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校园内有多处电子走廊;OEH多媒体电教网络遍布全校60多个教学点。充满现代气息的体育馆是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学校现有硕士生9名,特级教师6人,3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各级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教学骨干50余人,有10多人在省级以上学科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学校现有14项省和国家级课题,有4位同志出版了个人专著,有多名教师开发的软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活动课程建设成绩显著。2001年学校承办了"全国中学综合实践研究课"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位代表予以充分肯定。 一流师资培育一流英才。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节节高升,中、高考成绩稳中有升。"九五"期间,学校培养了4名全省文理和外语类高考状元和榜眼。2002高考中,我校韩霆、何径舟两位同学分别获得省第三、第四名的好成绩;我校还包揽了南通市高考成绩前四名。2003年,曹悦同学喜获江苏省高考总分第一名,为实现学校高考成绩"五年五大步"的发展蓝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校学生发展势头强劲,成迟薏、胡蔚等在浙江大学获五国联合颁发的"梅尔登大奖",杨杨、李姝同学分别担任复旦大学和北师大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我们一贯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控"的"三全"育人体系。青年党校建设、"情系高原"和"爱心接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拳头产品,学校两次被评为南通市精神文明新风典型单位,是南通市教育系统内唯一的一家。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艺体方面多次代表南通市获全省桂冠,多项学生创造发明获国家专利。 学校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新世纪之初,南通一中全面启动"新教育工程",从学校精神文化、学习型学校、学生本位观、数字化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全力打造南通教育的旗舰。
学校始建于1899年,是英籍加拿大人马林(原名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创办的,校名“基督中学”,后更名为“育群中学”。1951年与南京市立女中合并称“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改名为“南京市东方红中学”1983年定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 学校自创建以来,办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坚持育人为本,教育教学质量在南京市名列前茅。 早在1953年,学校就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0年又被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学校现有教学班52个,学生2549人。教职工213人,有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名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江苏省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人。 中华中学,拥有许多教有特长、德高望重的著名教师。百年耕耘,育才万千,莘莘学子,遍及世界各地,许多校友各领风骚,成绩骄人。是南京老牌的四大名校之一。 自1989年以来,学校已连续14年荣获“南京市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2001年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2000年被评为德育先进学校。1996年成为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997年成为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科研课题——心理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9年成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000年,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基地”、2001年又成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培训基地”、“江苏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电子技师认定单位”,国家重点教科研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试验学校。2003年被评为“南京市模范学校”。
南京市文枢中学是在2001年8月由原第十九中学、第二十中学和第四十六中学部分师生经布局调整、优化配置、全面改造合并而成的一所初具现代化规模的三星级中学,现有67个教学班,3200多名学生,281名教职工。 学校高中(设在原十九中学)拥有优美的新校园,新颖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操场铺设了200米塑胶跑道。按照省重点中学标准建设的设施一流的物理、化学、劳技实验室和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图术馆、微机房、多功能会议厅和网上电子阅览室,成了我市城南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极佳的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有一支整体素质高、爱生敬业、教学严谨的教师队伍,高中教师本科率达88%,并有4名教师达硕士研究生水平,2名教师在读研究生,有南京市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市区学科带头人近20名,高级教师比例达38%。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在全市享有一定的声誉。曾因教学成绩突出,被列为全市24所享受免试直升高中指标的学校之一。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9%,99届高三本、专科录取率达93.4%,曾培养出全省高考的尖子学生.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常规教育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已形式德育特色.学校十分重视利用社区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社区讲师团,取得了显著教育成效,受到显著教育成效,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并被报纸、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学校坚持科学管理,文书档案管理已达省级标准。同时准备申报创建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重点高中。计划开设外语部特色班,聘请外籍教师上课,强化外语教学。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成立于1999年6月,经过十三年快速、健康的发展,已 形成"一校两区三部"的格局,即九龙湖、南门街两个校区,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三部。同时,接受委托管理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现有1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0多人,教职员工358人。 我校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全面与特色并重"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坚持"树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立德树人,自强不息"的校风、"教书育人,精益求精"的教风和"快乐学习,健全成长"的学风。 我校一直坚持"三全"质量观,坚持走"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文化兴校、特色亮校"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屡创辉煌,正取扬中、达四星级高中以上人数等多项指标稳居市直第一。高考成绩不断超越,本科以上及重点大学录取人数逐年攀升,深受家长赞誉和社会好评。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积极推行"差异·合作"教学模式,聚焦高效教学,紧盯课堂主阵地,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质量。同时,以《树人印迹》为抓手,强化"三自教育",打造"三大学习共同体" ,培育"三大特色",努力培养"国际视野、中国灵魂、扬州特质"的优秀学生。"三自教育"是: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规划人生。"三大学习共同体"包括: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内学习共同体,以少科院为 阵地的课外学习共同体,以团队一体化为载体的校内外学习共同体。"三大特色"是:英文经典诵读、树人少科院、差异合作学习模式。经过近几年打磨,学校已构建了包括初、高中各门学科在内的58门校本课程,使得全校的每一个学生至少有一门自己喜爱的选修课程。 2009年,学校成立了"树人少科院",聘请了扬州籍两院院士何祚庥、程顺和等担任名誉会长,聘请扬州著名企业家程晓曦等担任名誉教授,采取"学校建总院、年级建分院、班级建研究所"的三级管理模式,全校共建有5个分院,50个分所。这种富有创新机制的英才培养共同体,已经硕果累累:受到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表扬的张辛梓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2011年初三毕业的李沐同学,已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7项专利已经投入生产,并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初中生代表应邀参加全国少代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的接见。 2012年2月,学校成立了"树人棋院",并与市棋协签约"树人杯"千人围棋赛冠名。我校目前有业余段位学生400多名,其中4段以上棋手90多名。今年8月,在全国少年儿童围棋赛中,我校经江苏省棋院推荐参加其中的知名中学组团体赛,力挫群雄,摘得桂冠。 我们相信,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树人学校定能建设成为"扬州著名,江苏一流,全国有影响" 的人民满意学校。
苏州市第三中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临顿路谢衙前14号。 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 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创办人为麦嘉祺先生,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1913年,改名为晏成中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学校一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1936年,程金冠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两校几经变迁,教育教学不免受到影响。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1960年,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并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三十九中 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2000年,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市第三中学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2004年,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南京十二中(Nanjing 12 Middle School)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她钟灵毓秀。九十个春秋,届届师生遵照“日有所进”的校训,铸就了“团结、开拓、严谨、务实”的校风、孕育了莘莘学子、代代精英。他们遍及华夏大地,异国他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原卫生部部长杨纯、中科院院士龚昌德、泰国泰大实业公司董事长、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刘锦庭、世界羽坛精英孙俊、刘永、钱虹、戴韫、陈金等多位羽毛球世界冠军,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他们心中,母校给他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学校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注重课堂、效率至上”的特色教学,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各类学生的推进率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很高;学校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深厚;校风严谨;学风浓厚,课外活动丰富;各项管理严格、到位,校园秩序井然,周边治安环境良好,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心理教育等德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成绩突出;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专项)”,2004年该校羽毛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女子团体冠军和男子团体亚军。虽饮誉邑里、声名远扬,仍戒骄戒躁、务实求新。校训“日有所进”昭示着学校蓬勃的生机。全校师生弘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2007年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成为四星级高中。
2007年8月独立设置的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年轻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其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勇于开拓、特色鲜明和质量上乘而彰显蓬勃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深化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推动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历史悠久。学校始建于1926年,由清末留学剑桥大学的薛颂华先生创办。八十年的征程,几代人的追求,铸就了玉中的辉煌。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传统,将不断激励每个玉中人风雨兼程。环境优美。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高中新校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园林绿化掩映如画,是每个教职员工的精神家园,是每个学子成长的理想乐园。勇于开拓。我校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教职员工励精图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2004年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2006年成功晋升为省四星级高中,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的乐章。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多年被评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特色鲜明。我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以培养“现代‘人中人’”为育人目标,努力培养“有时代责任感、有科学人文素养、有知识能力、有创新意识、有合作精神”的“五有”公民。学校积极寻求生活德育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努力构建生活德育体系,精心锻造学陶特色品牌。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专委会理事学校”等称号。质量上乘。我校以“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近年来在生源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克难求进,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尤其是07高考,更创历史最好成绩,荣获了区“2007年度教学质量进步奖”。优异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好评,更坚定了全校师生更上一层楼的信念。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执著地以“办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江苏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为追求,秉承传统,开拓未来!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