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二中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她创建于1973年,在这个占地220亩的花园学府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在206名员工中,有中共党员47名,民主党派人士6人;她的教师队伍是年轻的,197名专任教师里,中青年教师占92%,他们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7名,市骨干教师14名,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8人,本科学历达标率为84%;她的领导班子是充满着朝气的,五名正、副校长中有四名才三十多岁。 这是一所奋进的学校。她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为办学宗旨,以“爱国、守纪、勤奋、进取”为校训;形成了“严谨、奉献、务实、创新”的教风,“勤奋、好学、刻苦、拼搏”的学风和“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校风。二中人坚持三个面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保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他们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育人环境,逐步使得“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师生居住楼房化”的初期构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教职工聘任制、教师教学质量百分考核制和教工结构工资制。他们时刻不忘狠抓教改这一中心环节,狠抓师德师风、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教学比武、磨尖治拐,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每一个二中人既有危机感,更富使命感。如今,他们正以饱满的豪情,昂扬的斗志朝着进一步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创特色,争为全市一流、省知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 这是一所腾飞的学校,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二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曾经是一个榛莽遍地、杂草丛生的荒芜山丘,现在成了绿树成荫、丹桂飘香的花园学府,教育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省级“绿化先进单位”、“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并连年获得市级“文明单位”,88年度省“文明单位”和全市省级重点中学“五有十无”校园建设评比第一名等光荣称号。并于1995年被省教委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00年,获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方程试验先进集体”等称号。1998年,经上高县高中布局调整,发展更为迅速,学校由原来的完全中学改制为高级中学,班级由原来的30个,扩为现在的60个,学生由原来的2000名增至如今的4000余名。教学质量的大提高,带来了学校的大发展,校领导抓住“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好机遇,在2000年,学校启动三大建设工程,又新建成一幢教学楼、两幢学生公寓和一个现代化食堂,面积达17000㎡,动用资金总额近千万元。喜人的变化,催人奋进,学校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设备、精心的教学、优美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参加多媒体优质课竞赛成绩显著,多人获国家、省、地级大奖。1997年和2000年高考先后夺得江西省历史单科状元;1997、1998、2000年三次夺得宜春地区高考理科个人总分第一名;2001年高考又创新辉煌,宋婷夺取了全省文科状元,全校959名考生上600分以上83人,上重点247人,二本以上486人。 我们相信,乘着新世纪改革的春风,沐浴党的阳光雨露,二中人以爱奠基,以德立教,依法治校,锐意创新,大胆改革,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祖国培养开拓型、智能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二中的前景会更加辉煌!
康乐中学座落在繁华的河西路,秀丽的锦江河在校园的东侧静静流淌,学校紧紧依偎着名闻遐迩的衙背山与县公安局毗邻。 学校创建于1970年12月,已有31年历史。原名康乐镇中学,是镇属单位。1971年春季开始招生,当时有4个初中班,160多名学生。1973年下半年,根据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招收了两个民办高中班,学生90多名,学制二年。1974年下半年又招收了两个班,110名学生,附属于镇中学领导。1976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开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仍为镇属单位。1980年下半年,学校改名为康乐中学,为县直单位(副科级)直至现在。现有32个教学班,180多名教职工(含离退休教师),2000多名学生。学校在教书育人,培英育才方面摸索出了新路子,搞出了自己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向大学输送合格生400多名,中专师范输送合格生600多名,向重点高中输送新生500多名。 康乐中学是一所城镇初级中学。学校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立足于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着眼于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结构,以“严谨、求实、创新、高效”的校风,科学的管理模式,努力创建具有一流的办学思想,一流的教育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育质量的示范性初中。 几年来,我校在办学思想,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学科竞赛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估第一名,中考连续几年“四率”综合评估排名第一;全县中小学生文艺表演连续几年荣获第一;2000年全县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教师方面,数学竞赛。化学竞赛的优秀辅导员若干名,还有市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学生方面:近两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荣获国家级达二十多人次。
罗城初中创办于1968年,它依山傍水,远离闹市,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自然环境幽雅宜人,是一方读书育人的圣地。 学校占地总面积278亩,其中运动场1.8万平方米,勤工俭学基地10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1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219人,教职工72人,建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宿舍、学生公寓、师生食堂、标准400米跑道操场、微机室和藏书21000余册的图书室等设施。特别今年新建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各一间,新建校园围墙1200多米,学校仪器达省制定的二类标准,电教设备达省电教馆制定的标准。 1982年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站在全县前列。1990年10月,原国务委员彭佩云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获“地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同年还代表万载县成功接受江西“两基”、“普九”验收。1997年代表万载县接受“全省校园经济先进县”检查。1999年被宜春市教委验收并批准为市示范性初中。学校年年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千年伊始之际,我们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强化德育,夯实“两基”,狠抓“普九”,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推行教师聘任制,优化工资结构,强化“立校”、“扬校”、“稳校”意识,团结奋力拼搏,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水平,再创特色,再铸造辉煌。
万载县高城初级中学是率先进入宜春市示范初中行列的一所农村学校,其先进事迹曾在全县推广,是万载农村中学的佼佼者之一。 高城初中位于万载峰山脚下,距县城10公里,与湘赣公路相接仅3公里,交通极为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北靠青山屏障,面对一马平川,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创建于1958年的高城初中,是在一片荒坡上白手起家的,如今以崭新的姿态迈进了新世纪,高标准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公寓,呈现优雅、舒心的教学环境。 学校现有教职工94人,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500多人。整个校园面积达3.5万多平方米,生均占有量23.42平方米。学校重视硬件建设。为完善各种教学设施,近三年来累计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理化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及音、体、美室,还添置了价值近万元的幻灯机。 学校重视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岗位自学成才,为教师进修深造提供各种便利。全校教师中获得大专学历的有64人,本科学历的有15人。 创新管理是高城初中步入先进的成功所在。学校以“教改”为动力,实施12345工程,优化人才机制,营造“崇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的氛围,建立“一个德育评估方案,二条德育评比、三支德育队伍、四项德育标准,五个制度落实”的管理体系,使目标工程得以全面实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风”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均走在全县农村初中的前列。 教师爱岗敬业,学生积极向上是高城初中开拓进取的集中体现。近几年,全校教师在省、市、县获得教学研究、教学论文奖共100多项(件),还有相当部分获得国家级奖励。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连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学生的入学率达99%,巩固率达97%,受到上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务实拼搏、严谨治校,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工作一年一大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城初中必将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成为农村一所名不虚传的示范初中。
双桥初中创建于1991年,座落在双桥镇的西侧,现有在编在岗教师8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1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2%,教学班级27个,在校学生1542人。多年来,学校积极探讨办学思路,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能力教育,2001年5月,经省教委评审验收,学校的特色工作——分流教学正式被列为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学校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7542㎡,通过11年的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教工住宿楼、学生公寓、综合办公大楼及校门、围墙、师生食堂等附属设施,创办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艺术室,实现了教师分教研组集体办公,浓厚了教研风气。 学校装置了电教室、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阶梯教室,添置了52台电脑、锅炉以及一体化油印机,兴建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快乐园、水泥球场,平整了400米环形跑道的操场,基本形成了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娱乐区自成一体的教育办学格局。此外,学校加强了校园道路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修建了一条条水泥路,有机地把办公区、生活区、教学区、娱乐区联结起来。同时,为创造优雅的学习环境,建成了两个花园四个花圃,整改了天然竹林,种植了花草树木,整个校园达到了环境园林化,布局合理化,规划科学化,结构系统化,设施标准化,是办学的理想园地。 双桥初中不仅抓了校园建设美化工作,而且认真抓了安全工作,德育工作以及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整套安全、德育、教学工作制度,形成了月月抓、周周抓、时时抓、人人抓的良好氛围。在教学领域,学校以科教兴国为宗旨,视教学质量为生命,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教改尝试,创造了具有双初特色的分流教学工作。 所谓分流教学,就是在积极贯彻落实“两全”方针的前提下,依据学生个体、个性差异实施不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特长。经过几年实践,分流教学已成为深受师生喜爱、家长欢迎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为使“分流教学”这一改革课题能顺利有序实施,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步骤: (1)成立了“分流教学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班主任协助制订实施方案;(2)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进行分流并编入美术、声乐、器乐、家电、体育、武术、剪纸、舞蹈等特长班;(3)文化专业班按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特长班打破课程计划,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做到既抓文化课教学,又突出特长教学;(4)学校从有限资金中挤出几万元添置了铜管乐器、电子琴、石膏模特像、各种模型、画夹和各种音乐、美术、体育、武术器材、家用电器,为分流教学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5)分流教学小组成员必须深入特长班听课,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做好期中、期末测评,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由于该校分流教学管理到位和分流方案切合学生实际,分流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家长的好评,得到了各 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肯定和赞誉,其主要成效有: 1、大大提高了学生素质,符合素质教育中“特长”要求。有些学生因文化知识薄弱,学习成绩不佳,编入特长班后因兴趣“对路”,学习很认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带动了文化课的学习,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为毕业班学生走向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拓宽了就业门路。有些学生毕业后开设家电维修店、搞起美术装璜业、自办武术、器乐班,还有些学生到沿海地区“打工”,也根据自己学到专业知识,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3、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特色人才。仅1999年中师专业加试,双桥初中分别取得音乐、美术、体育三个全县第一名。2000年和2001年参加中考美术加试人数和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4、分流教学有效地防止了学生辍学现象,是提高学生在校巩固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分流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遏制,流生明显减少。近几年,初三学生巩固率因分流教学逐步提高,现已达到100%,非毕业班亦达到97.2%。 5、 分流教学浓厚了学风。分流教学更适合学生“口味”,尝到特长课学习的甜头,学用对路,不是“灌输填鸭式”教学,而是形式多样,深入浅出,别开生面。 6、 分流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流教学不仅使特长班学生学有所长,相得益彰,而且对文化专业班学生成绩起到了促进作用。从1996年以后,全县综合评估和中考成绩都名列全县前列,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奉新县第二中学创办于1978年8月,校址在奉新县城西北部的狮子山。这是一所完全中学,高中部面向全县招生。1993年,宜春行署批准为地区重点中学。1999年8月,中共奉新县委、奉新县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县城中学布局,将奉新县第二中学迁入原奉新一中校址,由原奉新一中和奉新二中的初中部以及冯川初中合并组成。学校座落于西门街,南临风景优美的沿河北路。它占地面积7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572m2,绿化面积15876 m2。走进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大楼。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走在校园,仿佛置身花园之中,古希腊风格的回廊、参天古树下的石桌、石椅等,都是师生工作学习之余休憩的好场所;大大小小的数十个花坛内种着樟树和棕榈树,装扮出校园的南国风情。在如茵的草坪上,苍翠欲滴的雪松显示着勃勃生机。 奉新二中以优美的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00年、2002年学校连续被江西省爱国卫生委员会授予“卫生庭院”、被宜春市绿化委员会、宜春市建设局授予“园林绿化达标单位”,并荣获宜春市“学校建设和管理优秀学校”金牌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奉新二中现有教学大楼三幢,教室54间,同时还拥有办公楼、实验楼、综合楼、宿舍楼各一幢。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努力完善现代化教学装备。目前,学校已高标准装备了三个微机教室、四个语音教室、五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教师电子阅览室。共有电脑180台、语音设备200套、校园网1个。录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学校还建立了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有大量学校管理和教学软件,门类齐全,种类繁多,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二00三年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学校还建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共有图书五万多册。有专门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和练功房。另外,学校还有标准篮球场三个,乒乓球台多张、多功能综合厅和正在建设中的400米标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完善的设施,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奉新二中现有教学班级48个,学生2600多名。有教职工16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75人,大专以上学历159人,现有中学高级教师35人,中学一级教师90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5人。教师学历达标100%。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占90%以上。全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有三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工作者称号,五位教师受到省级表彰,多人受到地市级表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周丽珍老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由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全县教育评估中,奉新二中一直名列前茅,历年中考的优生率、录取率更是遥遥领先。奉新二中大兴教研之风,自1999年建校以来,学校已有1个课题被国家立项,3个课题被江西省立项。教师多篇论文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8篇、省级32篇,地市级74篇。还有多名青年教师荣获地市级以上优质课奖励。奉新二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全面、实践能力强,深受高一级学校欢迎,每年有大批二中毕业的学生在高中录取名牌大学。在各级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中,奉新二中更是成绩显著。据统计:建校四年来,二中学生共获国家级奖励168人次,省级奖励312人次,市级奖励895人次。在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奉新二中也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文娱、美术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学校被确定为“江西省传统体育运动学校”并荣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每年向上级体校输送多名运动员。文艺汇演节目多次在全市荣获大奖。学生美术作品水平高,有多人荣获全国大奖。微机教学是学校的强项,有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设施,教学质量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二中已有多名学生取得计算机全国等级证书。在全市计算机大赛中,二中连续多年取得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从1999年起,奉新二中连续三次被评为地、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3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九届(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 目前,奉新二中教师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示范性初级中学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是所省重点高级中学,位于铅山县河口镇西南金鸡山麓,占地140亩。校园依山而筑,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傍山而行,是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学校前身铅山县立初级中学于1943年创办,1955年,与由私立开泰中学改办的铅山县第二中学合并,称“铅山县初级中学“。1958年设高中部,改名为“江西省铅山中学“,校址由王家塘迁金鸡山今址,有初中5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70余人。1968年学校下放河口镇公社管理,改名为河口“五·七“中学,学制改为“三·二制“。1971年收回县管,改名为铅山县“五·七“中学。1979年5月,学校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校长负责制。1981年秋恢复“三·三制“。1984年改名为“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至今。现有高中35个班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42人。 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逸夫楼于2000年竣工使用,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室内体操场、标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设施齐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学校积极参与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被评为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学校、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学校是省教育厅授牌的“江西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和研究上均走在我省前例。学校装备奔III计算机160台,144座多媒体教室2间,多媒体课件制作室2间和电子阅览室1间,构建了一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各学科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学校建有“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网站“,师生能及时沟通全国教育信息,现代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和校内外联结网络系统初具规模,是上饶市和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在新世纪的旅途中,学校深刻认识到一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一面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学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新时期德育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教育教学,科研先行,学做结合,毓育新人“为办学宗旨,探索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养成的新思路。学校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教学理念,科研兴教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锤炼四项能力,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能力、成功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操作能力、独立辅导选修课程指导能力、具备课题研究和指导他人课题研究实践能力。学校领导精诚团结,具有“科教兴国“共识,“科研兴校“精神和把学校办成省一流学校气质。 我校办学特色是“研究性学习“普及化。全体学生由班主任组织科任老师指导参与学科课程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每学期各年级学生均完成80-100项“研究性学习“课题;全体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方法迁移学科教学研究,实行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者职称评定一票否决制。学校健全教研管理机构,积极承担国家与省市课题研究,以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研成果档案,对确有学术价值的教研经验及时组织研究、评价和推广,深化教学改革。 1986年,该校高考录取122人,首次突破一百大关。上饶地委、行署授予“1985--1986年度“文明学校光荣称号。该年设立政教处。该校实验室、电教室评为省先进单位,植物园建设获省二等奖。该校毕业生时兵与江西赛艇队合作在1985全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获1500米双人单浆无舵手赛艇金牌和1500米四人单浆有舵手赛艇银牌,是该校有史以来培养出的第一位国手。 1987年,县、地教育、卫生部门推广该校卫生保健及宣传工作经验。4月,华东六省市学校卫生保健考察团 二十多人来该校考察,受到赞赏。5月,江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光荣称号。9月,地委书记梁文星到该校考察。 1988年11月,该校400米跑道标准田径场扩建竣工。该校开展首次职称评聘工作,评出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29名。师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络线,深刻领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波及全国,该校师生旗帜鲜明反对动乱,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受到地、县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1990年春,该校学生蒋世东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江西省电视台报道表彰。9月,地区教育局张孔宏副局长、教研室李湘宜主任到该校蹲点搞调研,总结经验。 1991年春,该校学生张华锋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宋长河等三人获物理竞赛江西省赛区三等奖。杨小平以一人独得省中学生运动会两枚金牌而被保送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校教师2人参加省优秀教师报告团,受到省长吴官正接见和表扬。学校印刷厂正式投产,新女生宿舍大楼施工,实验语音室安装调试完毕启用。该年度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1992年春,该校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进行评干整风活动。学生徐景峰在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夺得400米和110米跨栏两枚金牌,填补上饶地区历史空白。10月,开始建校50周年筹备工作,成立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钟起煌为名誉主任,铅山县委书记涂福生为主任的校庆筹委会。学生张瑞英获全国中学生教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 1993年10月,该校隆重举行50周年校庆。江西省常委、省委宣传部长钟起煌等领导为校庆题词。1994至1996年,新任校长领导学校班子重点分析高考升学率徘徊不前现状,提出在全县统招中考前100名考生的计划受到县委政府的重视,并从1996年起实行。还着重手好本校初中,提高中考成绩,奠定高考基础,故连续5年完成和超额完成高考指标和任务。 1997年秋,该校参加由国家教委直接领导的“两省一市“(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拉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序幕。试验期中,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领导小组,坚决贯彻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计划,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课程,申报的“高中活动课课题研究“受省受理,1998年4月,“上饶地区(全区)高中两课研讨会“在该校召开;该校自编校本课程教材《高中活动课教与学资料集》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的“两省一市“高中两课研讨会在该校召开“两课“教学现场会,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处长亲临组织,全国200多位学者、专家、校长莅临该参观指导,展示的48节活动课受与会代表好评。 1999年,该校为了适应高中扩大招生的需求,经县委政府同意,将初中部12个班划分为“铅山县实验中学“,原高三楼(教室12间)被“实中“借用,原初中部教师亦被借用。当年,该校高中部24个班,学生 1320人,是我县唯一的省级重点高级中学。该年由邵逸夫先生出资 80万港元,政府出资72万元,学校自筹36万元的“逸夫楼“破土动工。该年10月,该校在教学研究上在我省首次提出“研究性学习方案“受到省教研室重视,省教研室主任一行6人来该校考察听课。 2000年9月,“逸夫楼“竣工交付使用。“逸夫楼“水泥钢筋结构,地面方619.5 平方米,使用面积3645平方米,六层,共有教室 32间,各楼分别建有男女卫生间。第六楼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区,设语音室2间,微机室2间,多媒体教室1间,多媒体课件制作室1间。该年,第一轮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结束,高考第一次本、专科上线数186人,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均有本届学生被录取,刷新了我县高考历史记录。2000年10月,该校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 1997--2000届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单位,同年又被评“江西省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省级高中活动课课题研究通过省市专家验收结题,且评为江西省优秀课题。 2000年9月,该校进入第二轮试验,申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被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受理,10月中旬,省教育厅领导、专家一行5人亲临该校授牌且隆重举行授牌仪式。 2001年4月和11月,该校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取得阶段性成果,连续两次在上海、南京出席“全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第一次会议时该校代表在会上作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和实施“的经验介绍。同年,该校被授予上饶市第一“文明单位“,“先进学校“,又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本届高考第一次上线 276人,再上历史新台阶。该年高一招生9个班,学生555人。 2002年,该校进行体制改革,实施班主任竞争上岗,班级优化组合和末三位淘汰制。该年5月,原电教室改建为244座的第二多媒体教室。网址正式在中国互联网开通。本届高考上本科线329人,省专以上442人,再创历史新纪录率为88%。同年9月,该校高一招新生15个班级,928人(县委下达招生任务700人)。全校共有33个班,学生2016人,教师 174人,进入高中开办的兴盛时期。
江西省波阳中学始创于1902年,系省老牌重点中学之一。从初名“饶州府中学堂”,后十易校名至现在,学校走过了漫长的风雨坎坷,发展壮大之路。 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饶河河畔,波阳县城西高门坡上。占地面积74亩,现有学生2800多名,教职员工240人,校舍总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学校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楼、微机室和语音室。优雅的校园环境真可谓理想的育人胜地。 岁月漫漫,校史悠悠。波阳中学在每个不同时期都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解放前,革命老前辈杨秀峰同志曾在此任教;新中国第一任化工部长彭涛曾在此伏案苦读。解放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英才辈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及黄定元、刘德旺、吴吉祥、李树源、彭定安等一批批祖国栋梁、社会名流、科技人才均毕业于该校。 近年来,由于各级关怀,上下齐心,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连年荣获上饶地区高考优胜奖,多次被上级授予“先进学校”、“文明单位”等称号。 世纪之交,波阳中学正以矫健的步伐、百倍的信心,朝着更高的质量、更高的目标迈进。
德兴一中是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也是德兴市唯一的一所省属重点中学。它创办于1940年,至今已有62年的办学历史。校园位于德兴市银城北门天门山南麓,西临洎水河,此地依山傍水,四季鸟语花香,景色幽美,钟灵毓秀。 德兴一中规模宏大,设施完善。现有31个教学班,学生达1700余人。德兴一中现有设施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电教室12个,标准语音室2个,拥有110台电脑和2个微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并配有音乐室、美术室和健身活动室等。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已达10万余册,并配备了2个阅览室。学校各处室、各教研组都配备了电脑,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德兴一中教师队伍稳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现有高级教师26人,中级职称教师44人,教师达标率为100%。有2名教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有40人次获地级以上荣誉称号,有14人获省级骨干教师称号,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35%,一批青年都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教研骨干。教师金洪刚、杜春晖辅导的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和化学联赛连年获奖,成绩喜人。教师立项并完成了许多省、地级课题,并多次获奖。教师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达300篇。 德兴一中学生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常活跃,业余文娱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有校合唱队、校体育运动队;有校通迅报道组、校美术小组和校微机兴趣小组等,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校刊《启航》办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声有色,有着较高的声誉。 德兴一中教学效果显著,成绩喜人。1991年学校获“全国体育工作达标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学校获“地区文明学校”称号,1997年学校获“上饶地区德育示范学校”称号,学校党支部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党支部,1997——2000年,学校连年获市政府、市教委颁发的“高考优秀奖”,2001年高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上省专线达214人,上本科线达143人,上重点线达60人,高考升学率比2000年增长了110%,2001年高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高考上线率达96%。近年来,德兴一中学生参加全国各学科竞赛多次获奖,如王建敏同学获第七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储智能与张炜、袁婷同学分别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张亚同学获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一等奖,1997年,熊晖同学获江西生物联赛一等奖,边琳、叶秋月、金国龙同学获二等奖;1998年,熊晖同学获江西生物竞赛二等奖;2000年,黄丽玮同学获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西区)一等奖,王孝和王志晖、顾志坚同学分别获二、三等奖。2001年,索丽叶同学获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西区)一等奖,王炜华和卢君、万琲琲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2002年,曹文剑同学获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西区)一等奖,朱剑、赵俊、廖晓军、吴鸿轩、周好生同学获二等奖。2002年,吴鸿轩、徐鹏程同学获2002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全国一等奖。理想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质量、丰富的文化生活、优良的办学传统,使得在德兴一中求学的莘莘学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熏陶,为早日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世纪里,德兴一中将以“兴德树人”为永久性的校训,以“文明、和谐、进取”为校风建设的目标,并力求建设“博学、博爱、博思”的良好教风以及“求实、求新、求美”的良好学风,再创新的辉煌,力争为祖国造就大批合格的建设者,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的优秀人才。 人们坚信:摆在德兴一中面前的是一条蕴育生机、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德兴一中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婺源天佑中学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星江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占地106亩,48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177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中级教师6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骨干教师12人。校园分教学区、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等四大区。拥有标准运动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一所花园式学校。 学校曾先后被国家教委、省教委授予“全国自学考考试先进集体”“电教示范学校”“仪器实验单位”、“卫生庭院”、“绿色学校”及第七、第八届省级“文明单位”。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多年来为清华、北大、科大、浙大、复旦等名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人才。 学校现拥有电脑156台,宽带上网,各处、组、室打印机的配备以及多媒体进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能力。新世纪的天佑人,发挥天佑精神,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为打造“全市前茅,全省前列,全国有影响”的婺源教育品牌而不懈努力。 秉承“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办学宗旨,天佑中学一手抓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班主任“服务”意识,出台了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价标准,使班主任的工作管理迈上了科学的轨道;一手抓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以情代罚”,用崇高的师魂感染和教育学生;在住校生管理上,采取军事化的模式;聘请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生活指导老师,协同班主任和学校共同做好管理和生活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寝室管理工作中的“洁、净、齐、美”已成风尚。另外,学校设立家长咨询台和学生心声台,以便及时同家长、学生做好沟通、协调,严防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侵袭和影响,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尤其是首届“十大优秀学生”的评选,激发了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决心。 “天佑学子尽显能,天佑魂牵天佑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全体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改变教育理念,以创新求实的精神积极探索,始终不懈,一如既往地抓好常规教学。学校安排专职考勤员对每节课进行考勤,并加大对旷课、迟到的处罚力度。同时成立教育教学监督组,随时抽查教师的讲课、备课、作业、辅导等常规工作,做到“以查促教”。 规范了学生的早、晚读管理,安排“双语”老师下班,指导学生强化阅读和听说能力,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希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成长路上求有所获。首届“教坛新秀”评选活动的开展在广大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获得巨大成功!而今,天佑人正把教科研活动搞得更为如火如荼,教学论文的屡屡发表,教学研究性课题的申报数达县级17个,市级12个,省级6个,成绩一片喜人。“向教科研要质量”是我们的承诺。 发展中的天佑,正以更高的姿态走在时代的前沿。143台最先进的电脑的引进,两间电脑教室的建成,宽带上网;各处、室、组电脑,打印机的配备,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能力。多媒体进入课堂,将会开创天佑史上新的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