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黎川第二中学创建于1977年,座落于日峰镇南山亭。风光秀丽的日峰山与之遥遥相对,校园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现有专职教师138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44人,市、县学科带头人、拨尖人才10人,共有43个教学班,2600余名莘莘学子。 学校风景怡人,鸟语花香,绿树环合,四季常青,学校规划合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 …井然有序;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实验大楼、学生宿舍… …错落有致,气势磅礴。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齐备,理化生实验仪器齐全,语音、多媒体、电教等现代化教育设施日臻完善。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严治校,锐意改革,精心培育“四有”新人,形成了“勤奋、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敬业、崇高、严谨、爱生”的教风,“求真、刻苦、活泼、尊师”的学风和“高效、廉洁、民主、创新”的领导作风,学校外树形象,内抓管理。在进一步加强校长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处室干部聘任制,全体教师竞争上岗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黎川二中考勤制度》、《黎川二中考绩评比制度》、《教师优质课奖励方案》、《学科竞赛奖励方案》等。为了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电脑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以德立人。积极开展“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的德育活动,着力完善评价制度,淡化单一的评价尺度,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不看分数看进步,不比成绩比态度,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 多年来,学校始终从面向未来的高度,立足今天,研究明天,把科技兴校作为学校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生长点。大兴科研之风。五年来,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98篇,获国家级奖的论文15篇,获省级奖的论文41篇,获市级奖的112篇,县级奖的104篇。教师优质课、说课及基本功比赛获奖共85人次,获省级奖6人次,市级奖34人次,县级奖33人次,教师辅导学生参赛获奖共295人次,获国家级奖9人次,获省级奖152次,获市级奖100人次,获县级奖171人次。 办校20余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加大,学校决策者余国良校长带领“团结向上、勇于开拓”的一班子人,远见卓识,坚信“发展就是硬道理”的道理,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高中部由原来的12个教学班迅速发展到19个教学班,真正做大做强了我校的高中部,为我县教育教学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多年来,我校先后向高等院校及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合格毕业生,首届高中毕业生杨鹤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现留德工作;90届学生万贤钢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留校任教;98届单建华同学以61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大后,连续四年获奖学金,现为科大保送硕士研究生。近几年来,我校高考捷报频传,一年一个台阶,本县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在全市评比中高居榜首,我校功不可没。我校的初中更是一棵闪耀的明珠,是全县初中教学里的领头羊,中考连创辉煌。今年中考囊括了前十名中的1—7名,得到了全县人民的高度赞扬,为国家和高一级学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流的管理,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获得“省电教示范学校”、“省家长函授学校先进教学点”、“市文明单位”、“市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今年又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重点建设中学。 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这是二中历史和现实的写照,令人豪迈,催人奋进。如今的二中人正沐浴着“十六大”的春风,紧紧抓住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中学的机遇,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前进、在腾飞。
江西省高安中学是享誉赣鄱大地的江南名校,创建于1907年。1959年列为江西省教育厅直属学校,1960年批准为省重点中学、全省“百面红旗”学校,1995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百年的风雨历程磨砺了高安中学“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培育了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革命家熊雄,数学家、教育家、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傅仲孙,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贾石等一大批佼佼学子、民族精英。一百多年来,七万多名毕业生在此起航,驶向辉煌的人生航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竞赛、高考升学率一直遥居全省前列,中央电视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先后作了专题报道,成为享誉省内外的江南名校。 高安中学是全国多所一流重点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江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和谐校园”、宜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宜春市名校”。 学校现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新校区座落于高安市瑞阳新区,2005年9月正式启用,占地面积601亩,总建筑面积115000平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艺术实验楼、教师过渡房、师生饮食中心、服务中心、6幢学生公寓、2个400米田径运动场、8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一个1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教育教学设施完备优良的新型寄宿式学校。老校区主要设初中部。新老两校区目前共有学生10800多人,教职工480人,其中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20余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骨干教师13人,全省高中新课改专家组成员6人,宜春市名师20人。
上高二中始创于1973年,是一所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教学为一体的高级中学。197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被省教委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先后荣获省、市、县授予的“文明单位”,教学部授予的“新教材试点先进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会授予的“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先进单位”,宜春市重点中学“五有十无”校园建设第一名、宜春市“学校管理与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上高二中校园占地面积220亩,总建筑面积54310平方米。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4000余人,教职员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96人,本科学历达标率为84%,其中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8人,中青年教师占92%。 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电教馆、体艺馆错落有致。多媒体电脑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高新闭路电视网络系统设备先进,达到省级中学一类标准。拥有3个语音教室,3个微机室,先进的多媒体投影仪高三年级每班一台。有8条400米标准跑道,4个篮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6个标准乒乓球台,1个活动器械场,1个沙滩排球场,1个足球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 学校高考成绩令人瞩目。1997、1998、2000年三次夺得宜春地区高考理科个人总分第一名,2000年高考上全国重点线的有190人,上本科线的有391人,列宜春地区重点中学之首。2001年高考又创辉煌,宋婷夺取了全省文科状元!全校959名考生上600分以上83人,上重点247人,本科以上486人,位居全市前茅。如今,上高二中全体师生员工为争全市一流、省内知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
江西省靖安中学坐落字况钟园林西北面,三爪仑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心腹地,是一所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变化的学校。 学校已建立教育卫星电视接受系统工程和闭路电视播放系统,每个教室配备了彩色电视机及其他电教设备,装备了一个多媒体的综合电化教室,购置了一体化多功能的印刷机。 1978年,学校被列为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团结、文明、勤奋、求实”的校风,“严、勤、细、实”的教风,“惜时、守纪、勤思、好问”的学风,并总结推行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两个原则(科学性管理和名主性管理原则);落实三件大事(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事;引进机制,全面调动教工积极性的难事;科研兴教,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新事)的治校方略。 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规划新建4200平方米的科技大楼,2400平方米的多功能食堂及4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管理网络,大力推行以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把学校建成一流的省级重点中学。
年轻美丽而充满朝气的阳乐中学,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学校占地150多亩,在校学生2300多人,是一所环境优雅、规模宏大的学校。 学校建设布局合理、设计科学。新建的学生公寓可容纳1500多人住宿,每间寝室内有洗刷间、卫生间,并装有电话、电风扇。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有全市一流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建立了Internet校园局域网和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直达各教室,是宜春市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现有中高级职称教师119人,第二届县高中学科带头人2名,第三届县高中学科带头人6名(全县9名),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8人。 学校管理推陈出新,学校实行的“两主一归一量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和“以学定教,面向全体,先学后导,堂堂过关”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98年以来,高考录取本科、大专以上人数连年翻番,2004年中考状元出自我校,高考上二本线人数62人,大专以上人数542人,特色教育成绩喜人,高考美术二本以上26人、体育6人。这些考生都是初升高未上万中线的学生。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水平,如今,阳乐中学已成为宜春市市级重点中学,被确定为“十·五”期间省重点建设学校。
江西省铜鼓中学是铜鼓县唯一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创立于1927年,风雨数十载,几经易址,历尽沧桑。现在校园东临西湖,西枕沩山,北斜青峰,可谓依山傍水,锦绣宜人。 一、学校发展 学校的前身是铜鼓县至诚中学,办校初期交通不便,教学设备差,活动场地小,校舍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教育、教学质量已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年学校投入800多万元,按省一级学校标准,扩建校舍,更换设备后学校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现学校占地总面积为38000多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在职教师116名,其中高级教师32名,一级教师38人;办学已初具规模。 二、办学经验和特色 1、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升学率年年上一个台阶,有3000多名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十几位校友在国外留学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校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1980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2000年被评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省红旗团委,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市级和省级文明单位;包括音体美在内的各个学科在参加省地学科比赛中多次获奖。 2、学校重视利用现代设施,在各科开展以电脑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师当中广泛开展电脑普及“五个一”活动,专门配备2个电脑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现拥有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10多个、多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100多台电脑均可与因特网连接。电脑辅助教学的开展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2001年12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示范学校。 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变学校面貌。学校领导班子务实、进取、勇于开拓。制订建全了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向管理要质量,用制度治校,克服管理上的随意性。踏踏实实办好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狠抓课堂教学,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推介课,以身作则。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都有显著的进步。 已迈入21世纪的铜鼓中学将一如既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开创铜鼓中学美好辉煌的明天。
宜春市第四中学位于宜春市政府所在地——袁州区城区中心风景秀丽的春台公园东南侧,这里绿树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雅。由于地处“宜春八景”之一的“春台”脚下,故1971年创办之初,学校命名为“春台中学”,随着县级宜春市的成立,1980年更名为“宜春市第四中学”。实际上,自1549年建昌黎书院至今的400多年间,这里就是袁州等一府四县的学生读书并举行府试的场所。学校旁边的考棚巷即因此而得名。校园内的“昌黎书院”也于1984年列为宜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创建于“文革”中期,四中的办学条件远不如兄弟学校。当时的校园晴天一层灰,雨天一滩泥,被人称为“破春台、烂春台”。即便如此,学校仍然在艰难中跋涉,在困苦中创业。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全体师生员工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8年高考升学率为全县之冠,得到了当时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嘉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县市合并等一系列行政区划的调整,四中无缘跻身重点中学行列,城区四所完中有三所重点,市场机制的引入导致年复一年的生源大战,位于倒三角底部的四中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生源的低层次性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完成“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全体教职工从大局出发,从学校在市区社会稳定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这一实际出发,毫无怨言,不懈地努力,一方面抓思想稳定,一方面抓教学质量,率先在初中部取得了突破,中考成绩逐步进入同类学校前列。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学校适时地提出“办优初中,办活高中”的治校方略,并摸索出了一套普通完中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强化思想道德领航作用,注重文化知识基础地位,伸展科普、体艺两翼助飞”的办学新格局。使学校迅速走出困境,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远远超过上级下达的招生计划,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社会声誉日渐提高,多次受到省、市、区主管部门的嘉奖,在2002、2003、2004年的办学水平评估中,四中连续三年被授予“优秀学校”的称号。 思想道德素质是“成人”的基本条件,学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构建了科学的立体教育网络,成功地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六化”:德育地位战略化、德育组织网络化、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工作系列化、德育内容时代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先后多次被上级政府和党团组织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红旗单位。 文化素质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学校针对学生进校前文化基础差的状况,狠抓教学管理不放松,教学比武、典型示范、结对互进、分类导学、学生评教、教法研讨、学法交流等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举措,逐步显现了成效:中考成绩斐然,优秀率、合格率排位于全区前列;高考毫不逊色,升学率逐年大幅攀升,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而且填补了全区非重点中学的应届文化考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空白,深受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科技意识是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学校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活动遍布各学科,科普小组常年坚持活动,尤以航模、环保、生化等小组成绩显著,学生个人获奖数不胜数,仅近几年的集体组织类奖就有:全省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优秀组织奖、全省青少年生物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全国青少年航模竞赛最佳普及奖、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活动奖。这其中教师们身体力行,生化组的科研项目——植物调节剂“绿施硅”就获得了宜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也因此被授予“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体艺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坚持学科渗透、重点突破的原则,有效地开展体艺活动,促进了学生潜能的释放和全面发展。根据高中生源的特点,学校近几年开招了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投入产出比”极高,这些学生不仅先后在全市、全区各种体育艺术竞赛中摘金夺银,且多次代表全区中学生参加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书画现场表演等活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自己也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近几年高考四中学生音、体、美等专业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全区前茅。在2002年高考中,艺术班的录取率达到100%,其中本科率83%,学校也被评为体育美育先进学校。 如今,一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树立在下操场主席台上方的校训——“修身、砺志、求知、健体”,八个红色大字光彩夺目。整个校园不大,占地仅37亩,但小巧有序,整洁优雅。校舍建筑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学生总数2800多人,在职教职员工173人,已成为宜春市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普通完全中学。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岗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57人。先后有多人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教学硬件条件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微机室、多媒体语音室、投影室、课件制作室、校园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局域网等现代化电教设施一应俱全;实验室、图书室、钢琴房、体操房、画室等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学设施完好齐备,上下操场规划合理,各类文体科普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实践证明,宜春四中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叫学生喜欢,让教师留恋,令家长满意,使社会认可!”已不再是昔日的一句口号了,现实已赋予了她更新的内涵。“大力渗透现代教育新理念,努力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环境,尽快确立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稳步建设以合作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文化!”这一今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将为实现四中的再次腾飞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正确指引,有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宜春四中一定会伴随着新一轮“春台晓日”的升起,愈加璀璨夺目!
高安二中创建于1979年,最初为镇办初中,1982年改制为完中,1991年成为宜春市重点中学,2002年9月被定为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中学。现有58个教学班,在校生4150余人。在职教职工25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7人,一级教师91人;宜春市学科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29人;高安市“教学明星”3人,学科带头人10人;接受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1人,接受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10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人,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教师46人。这些教师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富有进取精神、勇于开拓创新。 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亩。建有七层综合科技大楼一幢,有天文观察台一个,理、化、生实验室各四个,仿真模拟生物标本室一个,计算机房五个,语音室五个,多媒体教室五个;六层综合办公楼一幢,各办公室均配置了电脑;教学大楼三幢,有57个标准教室,均装配了一台彩电,一套语音广播系统和一套电视闭路双向选择系统;校园宽带网已将科技楼、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家属区连为一体,实现了办公网络化。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们致力于高起点、高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2002年12月荣获“江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先进学校”称号。 我校现有的师生生活设施配备优良,有七层学生公寓两幢,简易学生宿舍两幢。学生宿舍平均使用面积超过1.8平方米,寝室用品齐备,环境安全卫生。四层学生食堂一幢,大型有膳餐厅两个,饭菜价廉物美,防疫措施严格。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配备有纯净水饭水机,师生饮用水方便卫生。开水房每天两次供应开水,男女生浴室每天保证热水洗浴。这些都给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良的服务保障。运动场地充足,现有8X400米标准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一个,绿茵草坪足球场一个,配备有高档玻璃钢球架的篮球场四个,排球场两个(其中一个为沙坑排球场),门球场一个,乒乓球桌19台。有多个沙坑,二十多件单、双杠、滑杆等运动设施。运动器材配套,并有专人管理。 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环境堪称一流:主道两旁均有绿化带,其中有花坛十九个、大小草坪数十块、绿篱1000余米、绿化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整个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达47%(包括绿茵足球场)。校园内道路平直连通,路面全部硬化为水泥路、柏油路或彩色地砖路。校树——樟树,四季常青,校花——桂花,四处飘香。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江西省丰城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56年,现为宜春市市级重点中学,地处风景秀丽的赣江南岸,丰城市望湖公园旁,占地面积80余亩。在这里,你可以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良辰美景,可以欣赏“渔舟唱晚”时赣江荡漾的夜色。毗邻105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4200余人,教职工210人,专任教师187人,其中本科学历173人,占专任教师的92.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4人,中级教师103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优秀青年教师,宜春市教委认定的中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及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 近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夯实基础,注重发展”的方针,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夺取了一个又一个高考的胜利。学校严格常规管理,奖优罚劣,在教师中推行竞争上岗;在学生中实行滚动竞争,极大地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丰城二中一向以严格管理而著称,班子作风严谨,校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教师教学严格,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了没有成熟的课不进教室,没有效果的课不上讲台;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业任务,有疑问必须当天解决。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学校外部环境的整治,配备了强有力的安全保卫队伍,为确保学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校保卫科被宜春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江西省授予“达标保卫科”。学校的这些“党务工作”,做到了管理规范化、检查制度化、计分标准化、评比公开化,且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评比,学期有奖惩。所有的评比又跟老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激发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的攻关毅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生源和硬件环境相对不利的情况下,靠严格管理,扎实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1990年高考录取人数突破100人,1995年突破300人,1999年突破500人,此后逐年上升,年年上台阶,升学率达到72%,不少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师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大、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所录取。多年来,不仅继续保4持了文科的区位优势地位,而且理科考生也有了很强的竞争实力。历年被评为丰城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录取重点率名列宜春市级重点中学前茅。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支较强的美术、音、体育教学队伍;选送的作品获得过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铜牌奖,第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铜牌奖;江西省首届三人制高中组女子篮球赛第六名。每年都要为艺术、体育类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人才,特色教育成为丰城二中的又一个亮点。 学校建有档次相对较高的学生公寓、食堂,能容纳2500余人同时住宿用膳;装备了200余座的语音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是“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实验室装备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加大了对校园环境的投入,正在向园林化方向迈进。校园环境的改善,学校的声誉日渐提高,使丰城二中成为全市瞩目的重点高中。
丰城市董家中学地处丰城西南边陲,南倚樟树药都,西邻瑞州名城,学校创建于1969年,几经风雨,三易校址,四易校名,如今方圆百里,董家完中教育,一枝独秀。 董家中学,养在深闺,名扬四方,虽是农村完中,却是大校风韵。这里环境优美,人文和谐,校园宽阔,风景独好。校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9100平方米,有教职员工115人,在校学生2704人,37个教学班,其中高中学生1400人,高中教学班18个。校园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发展迅速。校园基本实现了“四化”,即美化、绿化、净化、亮化,走进董中,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完中展现在人们眼前,放眼校园,大楼高耸,绿树成荫,芳草叠翠,景色怡人。学校拥有现代气派的综合大楼、新颖别致的现代餐厅、宽敞宏大的教学大楼、恬静优美的教师宿舍大楼,座座楼宇,交相辉映,十分气派。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正在筹划中,不久便可做到学生住宿公寓化,生活设施现代化,后勤服务优质化,以满足生源不断增长的需要。学校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进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新世纪素质教育,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及课件制作室,现代教学设施十分完备。 董家中学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教学改革,坚持创新路线,继往开来,求真备实,与时俱进。学校立足四个“硬”,教学手段过硬、基础实施过硬、环境建设过硬、思想作风过硬,走出了一条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魂、以创新为贵、以人和为根的四以新路,形成了全新的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确立了鼓励学生做新人、培育学生做能人、激励学生超前人的育人模式,提出了“创新是立校之根,活力是兴校之源,人和是固校之本”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高擎师德教育之旗,大兴素质教育之风,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力促学生个个成才,时刻不忘求发展。 校园充满无限生机,办学效益年胜一年,董家中学多次获得省高中课改试验教学先进集体、宜春市重点中学、宜春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丰城市教育素质教育示范点、丰城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年又经省教委评估,列为省重点建设学校,再次荣获殊荣。董家中学高考升学率一直居全市前茅,今年高考达600以上高分有3人,赫然居宜春市普通高中榜首,学生参加全国各学科竞赛,获国家、省、地、市级奖达30人之多。学校肩负历史使命,提出了“同心同德、苦干三年,争创一流,达省重点”的奋斗口号,全校师生万众一心,不懈努力,乘改革春风,朝着那辉煌的既定目标奋勇冲刺,力争2005年夺得省重点中学桂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