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实验中学地处南城县城南端,东临盱江,西枕姑山,钟灵毓秀,绿树婆娑,环境幽雅。学校前身是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6年,即当时的“江西省南城乡村师范学校”。面向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中师淡出历史舞台已成必然趋势。2000年,原抚州地委、行署决定将南城师范整体移交到南城县管理,改办成一所新型完全中学,取名“南城县实验中学”。学校占地面积73亩,有教职工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85人,专科学历65人,中学高级教师40人,中学一级教师66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学校从2000年秋季开始招收中学生,以县初中生为主,同时面向全市招收艺术高中生。目前,有教学班42个,学生2900余人,其中初中生2600余人,艺术高中生300余人。学校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结合县情和校情,提出了“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创名校”的治校方略;制定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好三年出成绩,五年成特色,十年创名牌。五年来,学校主要抓了“六个一”工程,即:树立一种观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观念);建立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构建一种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塑造一个环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环境);建立一个“名师”工程;追求一种质量(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积极探索出一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努力打造出自己的教育品牌。实验中学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上级组织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2000年到2004年连续三次蝉联了“江西省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2002年被团中央、司法部、公安部等六部门授予“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全省5所之一),2002年被省教育厅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03年被抚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行业”的荣誉称号,2005年被教育部聘为“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座落于南城县建昌镇盱江之滨的东岸。四面环水,绿树成荫,绿草如茵。校园占地77亩,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现有初、高中六个年级,共52个教学班,3200多 名学生。有教职工209名,其中高级教师31名,中级教师98名,地级学科带头人2名,县级学科带头人22名,中共党员69名。1996、200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是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县级“花园式学校”。是全市唯一的一所“市重点中学”。2002年,该校在被省教委定为“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后,又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建设校”。 学校拥有目前全市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5个,多媒体教室2个,微机室2个,语音室2个,软件制作室1个,卫星电视接收、 转播室1个,英语调频无线广播电台1座,完全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是抚州市中小学第一个在“因特网”上创建主页的学校,2001年,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南城二中创建于1970年,始名“南城县新桥中学”,1971年改为“城关镇中学”,1980年改为现名至今。1983年原南城三中并入二中,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制定“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地位”的办学思想。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四种机制(聘任机制、激励机制、约束评价机制、奖罚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和狠抓教改教研措施齐头并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1986年,大、中专录取人数突破百人大关,1988年达150人,进入90年代,省专上线人数不断上升,1996年达147人,2000年达168人,2001年达275人。2002年本科上线人数为140人,2003年为124人,超额 完成县教育局下达的录取指标达20名。2000年高考,该校夺得抚州地区文、理两科状元,市电视台作了《状元之路》专题报道。在抚州 市教委组织的全区高(完)中综合评估中,南城二中连续三年名列(完)中综合评估中,南城二中连续三年名列34所高(完)中前八名,名列 全市普通中学榜首,并分别位居重点中学排序第7、8名,跨进 市级重点中学十强的行列,被市教委授予“市级重点中学”牌匾。 我们一贯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五爱教育、普法教育,开展学雷锋、学英模活动,“火炬学雷锋小组”坚持22年为建昌镇敬老院做好事,被省、 市团委评为先进集体。97年与县消防大队联手开展“警民共建文明街”活动,有声有色,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抓好实验教学,开设了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使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和兴趣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在高中进行了“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的教学实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初中办起了特色班,以音乐教育为“切入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三年来,该校参加全国、省、 市各项竞赛中取得一、二、三等奖51人次,该校“盱笛文学社”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建设,并积极优化育人环境,力求科学规划,做到投入到位。近几年来,学校新建两栋教学大楼共48个教室,科技楼一栋,生物园一个,小花圃一座,蘑菇亭一座,铺草坪6000余平方米,修水泥路300多米,建卫生厕所2个,改建了学生宿舍,食堂。如今的南城二中,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校门气势雄伟,大楼巍峨壮观,道路宽阔平坦,绿草茵茵如毯,进入校园,人们仿佛进入公园一般。南城二中俨然镶嵌于盱江与黎滩河两水环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日报》先后报导过南城二中的教育教学成果。
临川区第十二中学创办于1956年,原名崇仁县秋溪中学,校址设在秋溪镇宜惠渠畔,其前身为崇仁县秋溪小学附设初中班。1957年,初中部与小学脱钩,更名崇仁县秋溪初级中学。1960年,招收高中新生,1962年,又撤销高中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崇仁县秋溪红卫中学,并恢复招收高中新生。1977年至1979年,招收了一届师范班。1996年更名临川市秋溪中学。1999年,更名临川市第十二中学。2000年,又改名临川区第十二中学。 该校占地面积51亩,校舍建筑2万平方米,另有耕地83亩,山林100多亩,校办印刷厂1个。2003年,有教学班40个(高中18个,初中22个),学生2658人(高中1202人,初中1456人);教职工102人,其中高级教师的有22人次,获市区优质课一、二等奖38人次。教师在各级教育教学刊物发表交流教学论文120多篇。 该校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校,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形成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协作、求精、拼搏、争行的教风,守纪、刻苦、多思、创新的学风,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轨道,教育教学成绩喜人。47年来,培养了2万多名社会主义建设者。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2000多人。 该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管理,依法治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推行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设岗定员,教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二)实行考勤制。学校设立考勤奖,行政人员值日考勤,每天公布考勤情况,奖勤罚懒。(三)建立工作考评制。对班级、年级及处室工作分别制订考核评估方案,将各项工作 一一量化,每学期考核评估一次,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工评优、晋级、提升、福利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四)健全奖励制。学校设立常规教学奖,文明班级奖,学科竞赛奖等,公开竞争,严格兑现,促使教师自我加压,争先创优。(五)实行年级管理制。选派行政人员担任年级主任,行政工作通过“三处室”分解到年级,落实到班级。(六)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认真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对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监督,重大决策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该校始终坚持德育置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了不同年级的德育工作计划,由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各科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另外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不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从多方面构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该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变单纯传授课本知识为既讲知识,又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开辟第二课堂,成立“秋苑”文学社、鼓乐队、文艺宣传队、体训队和各种兴趣小组。每学年都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和能力。故每年为大专院校输送了不少的体育、艺术等专业的特殊人才,决非偶然。 1990年旅台秋溪籍人士王兹华先生为学生兴建了一栋“桢华”实验楼,1995年又设立了“王兹华奖学金”,重奖家乡中学培育出的莘莘才俊,至2003年止,共发放奖学金近40万元。1999年该校又引进外资2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行后勤社会化,大大减缓学校生源多而住宿难的矛盾。 该校创办以来,根据所处地段偏僻,环境较差的校情,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的精神,年年栽花、种草、植树,绿化美化香化校园,如今校园宛若花园。 该校准备置田20亩,用于兴建标准的运动场和多功能的综合大楼,完善各项教学设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