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以下简称沈师二校)创建于2001年4月15日。是沈阳市于洪区直属的一所初级中学。2001年4月,经沈阳市教育局批准,以“沈阳市育民中学”的校名成立,2003年5月,经于洪区委决定,更名为沈师二校。短短六年来,沈师二校已由最初的4个教学班、197名同学,发展为30个教学班,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00多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0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5人。实现了学校在2001——2004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年起步,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创优”的宏伟目标,沈师二校已从建校时的“三无学校”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于洪港口学校。 学校坐落在于洪区沈大路53号。校内松柏常青,杨柳依依,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清新怡人。校园中心是新铺就的塑胶跑道,堪称全市一流。建筑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错落有致。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校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藏书25万册,校园网建成在即,并接入宽带连接因特网,直接为一线教学服务。 建校以来,在校长的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放在首位。他们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拼搏奋斗,无私奉献,优化管理,科学高效。短短几年的时间,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形成了“诚实、勤奋、礼貌、博学”的严谨校风,教学质量一流。几年来,先后有35人次获省、市、区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称号。26人次获市级优秀课。学校代表于洪区参加省市各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成绩斐然。如“告别陋习”大型主体升旗仪式、“安全出行”教育活动,参加了省电视台《黑土地》节目的录制…… 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屡创佳绩:13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1人次获省级奖项。在省市区书画比赛中,36同学获金、银奖。 历年来年中考成绩喜人,2004年在首届毕业生入学成绩偏低的情况下,“低入高出”,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人数高达83%。2005年有一名同学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三名同学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创造了我区中考历史最好成绩。2006、2007年中考成绩同样喜人,省重点录取比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无数的鲜花、掌声都已经留在了昨天,沈师二校的师生将以百倍的热情去创造彩虹一样美丽的明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于洪教育新的辉煌!
◆沈阳市杏坛中学,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南九中路64号,现有教职员工104人,学生1400人。杏坛中学始成立于1996年,初为民办公助体制,先后实行考试选拔招生和电脑派位招生,2006年转为公办体制,实行对口直升招生。经过10年的励精图治,杏坛中学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沈阳市AAA级民办示范校""沈阳市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沈阳市科技教育星级学校""沈阳市平安校园""铁西区精粹学校"铁西区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铁西区科普教育示范校"等。 ◆杏坛中学的教师队伍精英荟萃,他们师德高尚,敬业爱岗,他们多年来以极大地热情投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学技艺精湛,名师辈出:区、市、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等。历届杏坛学子文明尚礼,勤奋好学,乐于拼搏,善于创造,他们中有在历年中考中屡创辉煌成绩,大批学生升入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沈阳二中、沈阳四中、沈阳三十一中等省级重点高中名校,并成为省级重点高中和高等院校名校的精英分子。在杏坛中学,教师迅速成长,学生迅速成长,而他们的迅速成长则打造了杏坛的名校品牌。 ◆杏坛中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为育人理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潜力大、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杏坛始终认为,教育的目标指向就是发掘人的特质,并促进人特质的发育,使人在某一方面或者一些方面越来越得到高质量的发展。教育使人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和活力,为社会竞争和发展输送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和活力的人才,从而也就完成了它的一个社会使命--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教育的使命还在于,教人善良,教人通过自觉履行社会使命而完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在所有受教育和受过教育的人自觉完成社会使命的过程中,教育也就完成了它的另外一个社会使命--让整个社会充满了善意。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南山脚下,毗邻幽静而迷人的明泽湖畔。学校占地面积1701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12521平方米,操场面积为6000平方米。学校拥有35个教学班,教学设施齐备,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共6个,准备室3个,综合实验室、合班教室、语音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及美术教具室各1个,阅览室2个,藏书室1个,微机室2个,微格室2个。全校各班均有电子大屏幕和视频展台,学校建有数控中心和校园广播站,并建有体育馆及室内游泳馆。 现有教职工120人,学生近1500人。教师学历本科达86.67%、专科达13.33%,研究生班结业的教师达8%,硕士研究生在读教师达8%。 大连市第39中学始建于1962年。时名为"枫林补习班"。当时学校只有几十名学生,几间由民房改造而成的教室,破败不堪,不避风雨。 1965年街道通过动员社会的物力财力,兴建了新校舍,由三八广场迁址到永青街25号,学校更名为"桂林中学",性质为民办中学。尽管新校舍仍为平房,但已拥有24个教学班,千余名学生,学校初具规模。首任校长李清英曾参加全国群英大会,现年已82岁高龄。面对学生们大多家庭生活困难,年龄偏大,基础薄弱等极为不利的客观情况,学校仍孜孜以求,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1967年,根据大连市的统一布局和调整,学校正式更名为旅大市第39中学。学校性质也由民办转为公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校园,"军代表"、"工宣队"进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学校损失惨重,令人痛心。期间,学校于1970年迁址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北院东楼,1975年迁至中山区共建巷32号。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校长带领全体教师,通过拨乱反正,治理整顿和领导体制改革,使学校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转机,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九十年代初,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8150平方米,操场占地4032平方米,教学楼占地1138平方米,有28个教学班。1994年区教委投资267万元,增建了一座占地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五层实验楼,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所有专用教室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锐意进取,全方位强化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大幅提高,1993至2005年间,学校每年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奖项,优秀率、及格率、全科及格率均列市区前茅,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在全区名列第一。在全国各项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名列市区前列,现在39中学已成为市区知名的热点学校。 2003年,学校迁址至中山区济南街52号。这是一座由政府投资 3000万兴建的现代化学校。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优越条件。现在它已成为一所拥有36个班级的标准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先进,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坚持"视高质量为生命、置严管理于始终"的原则, 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德育工作坚持"抓核心,重基础,创氛围"9字方针。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学中,组织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成绩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全科及格率和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处于市区领先水平。 三十九中有一支业务精,能力强,肯奉献的教师队伍。高级教师52人,国家级骨干培训班学习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习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优秀班主任1人,市师德标兵1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优秀班主任2人,阳光班主任32人;近两年,各种竞赛中获国家级指导教师奖50多人,获省级指导教师奖40多人,有一批教师在省、市教学大奖赛上获奖和被选拔上市、区级研讨课、示范课。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国家级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教学方法的实验与研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劳动技术课堂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区域课题:《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培养》。通过教育科研,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多人获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一江春水向东流"。全校师生在王军校长的带领下,遵循新世纪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精神,正在一步一个台阶地向着"辽宁省特色示范校"的目标迈进,正在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校址在沈阳市铁西区南八西路14号,学校的原名是沈阳市第五十二中学,成立于一九五六年九月。建校初期没有校舍,学校师生要到其他学校上课(借用四中、三十一中、工农速成中学、水泵厂小学教室四处上课)。到一九五七年二月,改名为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 学校现在拥有学生2800余人,教职员工246余人,其中高级教师63人,学科带头人市区骨干教师58人,研修生16人,目前已有4人获得硕士学位,省市区劳模、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70余人,其中市模范教师1人,区教育专家1人,区名师1人。他们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生如子、慈善和谐;遵纪守法,精诚团结;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的教育教学氛围下,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辽宁省实验中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省教育厅直属的学校,是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前身为东北实验学校,创建于1949年5月4日,它是由林枫、车向忱、董纯才、郭明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新中国第一所实验学校。第一任校长由辽宁省副省长、著名教育家车向忱担任。建校以来,在全省始终发挥着实验性、示范性作用,享有 “辽宁第一校”的美誉。 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3千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176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13名、高级教师80名、外籍教师4名。教师中有研究生86人,博士3人。实验园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功能齐全,设备一流,是一个充满文化科学底蕴和体现育人功能的著名学府。 建校60年来,全体实验人不断发扬"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实验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成就辉煌。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示范学校”等20多项国家级奖励。高考成绩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考入北大、清华、美国麻省理工等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特长突出,成绩优异,在各种大赛中多次夺得全国乃至国际金银牌。学校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近四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院士6人,有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政协常委,有国家部长级干部,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军事家、教育家,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 学校已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与国内五十多所著名学校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中学、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实验中学示范辐射作用,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创建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分校等。目前,全校师生正朝着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国际化、实验性、示范性的全国一流名校目标努力奋斗。
沈阳市杏坛中学始成立于1996年,初为民办公助体制,2006年转为公办体制,实行对口直升招生。2010年7月,与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整体合并,组建新的杏坛中学。现有东、西两个校舍,分别坐落于铁西区南九中路64号和铁西区南七中路72号。现有40个教学班,共有教职员工160人,在校学生1700人。 中国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给弟子讲学的地方名为“杏坛”。学校以“杏坛”取名寓有深意:因为杏坛年年发新绿,岁岁结果实,所以学校既要秉承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发扬孔子教育思想体系中那些永不过时的精神,又要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观,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沈阳市第一一〇中学简介 一、学校概况: 沈阳市第一一〇中学位于皇姑区松山路16号,曾用名松陵四中、沈飞四中,原隶属于沈飞集团公司, 2002年1月移交地方政府,当时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是一所薄弱学校。2003年10月,沈阳市教育局把我校定为改革试点校,学校以此为发展契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现有教职工72 人,其中15名高级教师, 98%为大学本科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现有18个班级,学生792名。 二、学校现状 1.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科研为先导,优化教学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教职工培训机制、高效的管理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了一支具有很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校一批名教师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信任、同行的认可、学校的好评,还在市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沈阳市名教师,4名教师被评为皇姑区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被评为皇姑区首席班主任,3名教师被评为皇姑区班主任标兵,3名教师被评为皇姑区科研骨干,11名教师被评为皇姑区学科骨干。 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一一〇中学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2名教师的课获全国一等奖,3名教师的课获东北三省四城市优秀课一等奖,3名教师的课获市一等奖,20多名教师的课先后获区一等优秀课,100多篇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项,20多名教师在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获指导教师奖。 我校在中考中一年一个台阶,稳步提升。2004年,9人考入省实验中学、81人考入省重点高中、60多人考入市重点高中,在22所改革校中名列第一。2005年, 20人考入省实验中学、1人考入沈阳二中, 72名学生考入省重点高中,70人考入市重点高中,在沈阳市22所改革学校中又名列第一。2006年,我校中考成绩稳步提升。192名考生,6人考入省实验中学,74人考入省重点高中,64人考入市重点高中,考入省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70%,创历史新高。 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我校继2003年成为“沈阳市改革试点校”之后,于2006年6月荣幸地成为“全国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荣获“沈阳试改示范校”“沈阳市家长培训学校先进单位”(3次)、“沈阳市教育学会优秀分会”、“皇姑区先进集体”(2次)、“皇姑区文明单位”、“皇姑区师德先进单位”、“皇姑区十五期间科研先进集体”、“皇姑区教学常规特色管理先进单位”、“皇姑区‘十五’中期科研先进单位”、“皇姑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皇姑区红旗团委”、“皇姑区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语文组、英语组在区教学巡礼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2.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 为了美化了育人环境,学校于2003年进行了全面装修和改造。市区教育局加大了对我校的投入,我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目前,我校新老三室等硬件设施达到了现代化一流水平。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师向全校学生开放。 3.办学特色 我校按照学校三年规划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走出了一条教改的成功之路。学校把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线,注重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把各种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注重班容校风的集中展示;把师德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注重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扎扎实实的德育工作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学校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最大限度的科学安排师生的学习结构,优化教学资源,以“名师工程”为核心,以“结对子”为团结纽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校园百花奖”的设立,更为教师们尽显其能搭建了理想的平台,“走出去,学过来”的全新办学理念激发了教学活力,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4.办学目标 我校把“一心一意搞教育、专心致志求发展”作为学校的战略思想,把“一流师资、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积极创建和谐的学校和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将继续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探索中求成长,不断开拓创新,使学校各项工作更有前瞻性、计划性、规范性、实效性,努力实现名师名校的改革目标,为振兴基础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抚顺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53年,1978年被定为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688名学生。在186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有省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9人,中级教师55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0余人,研究生进修班结业的教师占35%,30余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分布在各个学科。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近2700名学生,191名教职工,其中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2人。 抚顺一中实行滚动制分班管理(每个年部的15、16班为实验班),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滚动一次,综合排名进入年部前列的同学将有机会进入实验班学习。 学校拥有一流的办学环境和条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雷锋纪念馆等单位与学校相邻。学校占地4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118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信息楼、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学生食堂、高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绿色人造草坪足球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体操房以及学生绿色网吧等教育教学和健身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多网合一的校园网、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每个教室、办公室。400多台微机、15万册馆藏图书,生均微机和图书占有量居省内示范性高中前茅。优良的教育设施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学校设置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信息中心、团委六个职能部门。现有48个教学班,近2700名学生,191名教职工,其中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2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7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35%。40多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分布在各个学科,教师队伍堪称全市一流。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模范教育工作者等30余人,构成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中的中坚力量。
沈阳市第九十五中学是一所辽宁省的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建于1964年。学校位于沈阳市铁西区齐贤南街37号,是一所资深久远、实力雄厚的老学校。 沈阳市第九十五中学拥有一幢五层高的教学楼,面积为9537平方米。从初一到初三共有24个教学班有近千名学生,教职工共有103名。 学校环境优美、整洁。主楼座北朝南,室内宽敞明亮;东西两侧建设与主楼互相映射。东侧设有假山池水,瀑流跃鱼跃;西侧设有图书馆、阅览室。校园内,正南方一排排体育器材是学生们发展的空间。高耸入云的五星红旗在主楼前,使主楼显得更加庄严而神圣。 主楼内二十四个教室由一楼到四楼排列于右侧,而左则设有指导教学的各个办公室,一切教育、教学信息既有这里发出。另外,设有物理实验室(93.6米)、化学实验室(93.6米)生物实验室(93.6米)。三室内各种试验器材齐全、先进。学生们在这里实践过程中增长了各种操作能力,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五楼设有130米音乐教室。优美的琴声,欢快的歌声时时地从这里传出,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增强了欣赏和表演的能力。除此而外,还有微机室(93.6米),内有计算机136台,语音室(93.6米)德育展室等。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位于景色宜人的中山区秀月山下,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正厅,一块"校园,家园"的牌匾赫然入目,使这所2008年刚刚完成搬迁的新校区散逸出书香情浓的温馨之气。 学校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共由四栋建筑构成。其中教学办公楼面积为14643平方米,设计班型为48个;图书实验楼、艺术楼、体育馆与教学楼肩胛相连、操场合抱,与背后的群山相映成趣;300米标准塑胶人工草皮操场更添壮观。 学校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41个教学班、160余名教职员工、近2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优质、特色完全中学,也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初中部是大连知名的初中之一,高中部是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以大型管乐团、交响乐团和高中音乐班为主体形成鲜明艺术教育特色。几年来,一大批教师在全国、省、市、区级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初中教学质量雄居市区前茅,高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成为社会认可并在市区享有很高声誉的优质品牌学校。 学校先后荣获中央教科所"十五"教改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点校,省落实行为规范先进学校,省校长实习基地,省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学校,省校园环境艺术化示范学校,大连市先进单位,市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市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市"田径重点项目学校",市"足球中心校",市先进党总支,市红旗团委,市先进工会之家,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市绿化先进学校,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四十四中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教科所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现代学校制度实践与研究"和"全国公办中小学民管会建设暨公推直选校长实验研究"的实验点校之一。从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了全方位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六横六纵二维矩阵式扁平化管理模式",即成立了学校事务、人力资源、学生服务、课程与信息资源、质量、艺术共六大服务部门;实施了以学年为基本管理单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成立了教代会常设机构: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民主管理。成立了学校专业发展委员会及各学科分会,促进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这种组织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项目化、部门化和规范化。项目化是指把课程改革工作进行项目化分工,使学校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的工作任务层次化、专门化,从纵向考虑组织机构设置和赋权。部门化是指把新课程的任务按照类别进行分组,根据每组的类别性质进行部门化的分工,从横向考虑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赋权。规范化是指对实施新课程工作标准化、制度化的规定,重点规定各个管理层次的职能和管理制度。 这种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参与性,促进了各个团队的有效建设,实施两年多,成效显著,学校各项事业跨上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EEPO打造鲜活课堂 大连第四十四中学正在推行第六种教学方式--有效教育(EEPO),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2008年4月,四十四中邀请了第六种教学方式的创始人、中央教科所特邀研究员--云南大学孟照彬教授到学校进行"有效教育"的讲座和教师现场做课指导。2008年11月,学校选派苗秀颖、杨晓莉教师到长沙参加全国中小学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系列展示活动,他们在实验点校现场做课,受到了与会专家高度赞扬和同行的一致好评。2009年4月,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再次聘请孟照彬教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有效教学第二阶段培训。四十四中学"有效教学"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近两年了,学校通过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教育"理念,并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指导下,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重点在"有效教育"的应用研究方面进行深度、广度的开发。孟教授从课堂教学切入,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的目标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备课方式、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单元组"、"团队"等学习方式上的应用开发,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延伸、拓展,全方位进行了教育教学的改革,让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十四中学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育(EEPO)的过程中,收获颇丰。学生们从鲜活的课堂上找到了乐趣,在与同伴的讨论过程中打开了思维,变得愿意思考、愿意学习了。而快乐、自主的学习,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在今年英语学科竞赛中共有39人获得国家级奖项,其中一等奖获得者5人。获奖人数之多,创造了学校历史之最。从教师团队看,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有了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式,而是引导式、互动式,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全都"动"了起来,信息与知识的传递由单线型变成了立体式。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区各项教学大奖赛中获得奖项。许多教师积极主动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中,在工作中享受着教书育人的快乐。 音乐特色成就辉煌梦想 1992年我校组建了大连市第一个高中音乐特长班,十多年来在音乐艺术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人才,每年升学率达到了100%。在刚刚结束的辽宁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中,我校音乐、表演和传媒类考生再创辉煌,音乐班40名考生共有4人进入前十名,11人进入前五十名,传媒类30名考生3人进入前十名,参考艺术生全部通过省统考。已经有十几名同学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录取意向。我校已经成为多所重点艺术院校的教学实习和生源基地。 学校艺术楼拥有音乐厅、舞蹈排练室、合唱教室、各乐团排练室和专业琴房近100间;学校拥有一台价值近一百五十万的"施坦威"九尺三角钢琴和三十台"施坦威"旗下之"艾塞克斯"立式钢琴用于教学和演出。我校在师资力量上配备了13名在编优秀专业教师,同时聘请了二十多位高校和专业团体的专家学者,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并定期举办国内外专家讲座和专业比赛等艺术交流活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刘沛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顾平主任、旅美钢琴博士王天舒、钢琴王子沈文浴均来到我校考察和讲学,对学校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办学特色赞叹不已! 1994年我校成立了大连市较早的中学生管乐团,后来逐步组建了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队、电声乐队等,在国内外多次的交流、演出活动中受到广泛赞誉,如今已成为省市闻名的中学生艺术团体,多次赴日本交流演出,并建立了长期互访关系。迄今为止,我校有三百多名初中音乐特长生、4个高中艺术特长班,学校连续三届成为大连市唯一的辽宁省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三队"建设先进学校,成为大连市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一枝奇葩。 学校今后的发展规划是:用一至三年时间,完成学校硬件条件的彻底改善,逐年扩大初高中音乐舞蹈类、传媒类和表演类艺术班的招生规模,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创建辽宁省艺术教育名校。 音乐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音乐的想象和创造无疑会给思想和心灵以最大的自由,善于聆听的心灵是最美的心灵,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四十四中,让音乐见证人生的美丽。 "艺术孵化室、秀月星工场"--四十四中真正打造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殿堂!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