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房学校座落于罗家房乡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罗家房乡政府所在地,罗家房村。学校始建于1910年,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农村乡镇学校,07年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如今校园内绿树环抱,鲜花盛开,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完善。 罗家房学校现有教学用房9700平方米,其中音乐教室95平方米,实验室64平方米,语音室45平方米,微机室96平方米,光盘播放室45平方米,卫星接收室48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30平方米,办公用房1550平方米,其中图书室96平方米,宿舍、食堂正在建设中,学校操场11000平方米。 罗家房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300人,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中师学历达标100%,大专学历达80%,现本科在读8人,师资水平雄居全乡之首。 多年来,罗家房学校在各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以德育为首抓方向,以教学为主抓质量,以人性化管理促和谐,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形成了教师敬业,学生乐学的良好风气。学校一直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规范养成教育。把文明礼仪训练、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按照不同年级段对相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养成要求,分层递进。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适时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内外活动。做到了校园环境整洁,学生言行文明、杜绝了违纪违规事件和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几年来涌现出几十名新民市及沈阳市级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校内的学习标兵、文明守纪的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拾金不昧标兵近百名,为社会输送普通劳动者几千人,为上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近百名,逐渐形成了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积极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全体教师能够严谨治学,务实求精,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安心乐教。用文明的语言、文雅的举止、务实的作风、耐心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展现教师高尚的品格。几十年来,全体教职工牢记教师应具有的五种精神,终身从教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以校为家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顾大局的奉献精神。 罗家房学校现如今的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校内岗位练兵,以教研促教改,大力加强科研兴教的力量,已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幼小衔接》和《分层递进教学》。06年承担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以来,抓住机遇,积极运用远程信息手段整合课程,优化教学。举办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使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做到了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爱心测试定。多年来一直落实“提优补差”工作,学困生的转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控辍保学的关键,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都把学困生的转变做为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分析清原因,做到了措施得力,方法有效。坚持单元测试、月考、其中、期末考试。充分发挥了教研组长的龙头作用,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较好地完成了各年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罗家房学校在领导班子率先士卒,以身作则,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引导下,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既将建成完善的机遇里,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带领全体教职工激流勇进,用教师高尚的风范,美好的情怀、奉献的精神、永不言累、永不言悔、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
沈阳市铁西区宁官实验学校始建于1988年2月,2003年9月划归铁西区。学校现有教职工106人,共有42个教学班,学生2475名,是一所含小学、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 学校确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提出了“科研兴教”,实行依法治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特别重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坚持师生全员值周,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树立了现代教学观,构建了系统教学模式,实施了三项教学改革(即把课堂交给学生策略、分层次教学策略、教学艺术弥补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注重学法指导,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现代化技能。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踏实的教风、勤恳的学风,符合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承担了“五四学制实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创造教育”、“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等国家、省、市课题实验,均通过了专家验收。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大型的理论成果《阳光与耕耘》已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学校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关心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辽宁省美育先进示范校”、“辽宁省先进家长学校”、“沈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沈阳市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沈阳市中小学先进德育基地”、“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宁官实验学校全体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原来是一所企业创办的铁路实验学校,最早创建于1946年,隶属于沈阳铁路局,受沈阳铁路分局教育中心直接领导。2004年9月移交地方管理,划归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领导。 学校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南街138号,占地面积3753.2m2,学校主体建筑教学楼五层,建筑面积6667 m2,内设33个教室、15个办公室,还设有多功能教室、语音室、微机室、总控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舞蹈室、美术室、档案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学校藏书41000册。学校建有体育馆,建筑面积670 m2,馆内设篮排球架及各种体育器材。学校建立了交互式校园网络,引进了闭路电视系统和监控系统,安装了地面卫星接受系统,为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357名学生,95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8人,小学高级教师60人,沈阳铁路分局学科带头人14人,和平区骨干教师18人,沈阳市骨干教师4人,沈阳市学科带头人1人。
腾飞的春晖 1989年建校 1989、1992两易校址,2005年校舍重建。2006年10月下旬新校舍建成,一所具有现代设备的特殊教育学校 投入使用,满足了3—18岁残障学生全程学习需要,形成了集教育、康复、职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 1995年接收智障儿童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996年开创智障儿童、少年劳动技术职业教育 2003年实现义务教育零拒绝 2004年创办资源教室,特普融合实现全纳 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特奥训练基地、全国特奥先进单位,沈阳市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目前,春晖学校占地7368平方米,建筑面积510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6名,11个教学班,接收学生中有孤独症、多动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儿童及语言、行为、动作运动有障碍或情绪问题儿童133名。学校建有体育馆,设有残疾人通道和厕所、无轨抽拉式黑板、联合器械、人造草坪草场等人文化的硬件设施,开设了音美教室、卫生室、藏书室、阅览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训练室、团队活动室、电教室、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家政室、职业训练手工室,正在筹备和建设水疗室、音乐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蒙梭训练室、语言治疗室、游戏治疗室、机械加工室、烹饪室、实验室、仪器室、多功能活动室、个训室、智商测试室等专用教室,能够满足智力落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训练需要。学校为学龄前儿童,中、重度儿童,轻度儿童选定不同领域的训练目标,每学年为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评量,分析其发展优势与不足,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按年龄分班,按程度分组的教学形式。在信息技术的优化过程中,学校已做到每名教师一台电脑,每班一台电视,教案、课件全部实施了微机管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学校实践探索对每个学生一生负责任的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教师们不论年长还是年青,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充满活力和朝气,始终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特殊教育实践,以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专业技能表达对每个学生的爱,不懈追求对弱智教育事业的成功。 在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有爱无碍”以“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宗旨。教育目标明确: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坚持以科研为先导、育人为目标、教学为中心、康复为基础办学,不断深入地研究每个学生发展需要与可能,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促进全面发展的优化教育环境。
沈阳市浑南新区嘉华学校位于嘉华新城居住小区内,是独立建制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其基本生源为浑南新区五三中学和辖区附近全部小学的学生。该校规模为54班型,9个年级,每个年级6个平行班。1-6年级每班40人,7-9年级每班45人,在校生共2250人,教职工125人。根据"双高"普九要求生均占地不低于20平方米标准,学校用地面积60亩。 学校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使校园呈现出了人文校园、理性校园、生态校园的局面。人文校园 构建人文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人文校园必须全面树立人文理念,构建人文校园必须不断优化人文环境,构建人文校园必须切实加强人文教育,构建人文校园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管理。和谐社会呼唤人文校园。我们学校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构建和谐、人文校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理性校园 理性,即理智。作为21世纪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学校,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并用它来培养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理性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诚实守信、游戏规范的理性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性精神。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理性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见习社会、适应社会,以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这样,大学生们有了理性精神的武装,就能打破了往日"象牙塔"、"伊甸园"内的清纯和幻想,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一种开放、活跃、健康的文化氛围中领赂人生责任与自己的历史使命,确立自己的理想;自觉地按社会的学校的行为规范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信念和习惯;按社会的需要来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实现"四有"公民的培养目标。生态校园 学校强化绿化系统的整体性和与建筑的相互渗透性,形成一个个"生态氧吧",创造出新的生态系统与校园景观。 在不同庭院空间的景观配置下,强调了将校园融入周边环境,互为景致,达到"校在景中,景色映城"的效果。 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我校,一直致力于生态校园建设,以"绿色校园"为理念,依托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使立休平面、庭院景点和花草树木合理布局、相得益彰,构建了月月花盛开、四季草常青的花园式生态校园,倘佯其中,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辽中镇乌伯牛学校,位于蒲水之滨、辽沈公路北侧, 学校东半部为学校的教学楼及专用教室,有初中学生500余人,在岗教师68人,都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特别近几年来的中考成绩,都名列三甲,成为农村初中的排头兵。 学校各种组织健全,各组成员完全能按责任要求参与学校管理,帮助校长管理,同志互相提醒完善管理。由于上至校长、下至教研组长,以至教师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去工作,因此创造了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学校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室内设备先进。每个专用教室都有事业心强、有能力、懂业务的专业教师负责,利用率超过《课程标准》要求。 乌伯牛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文化阵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