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高级中学始建于1907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近一个世纪来,虽几经变革,历尽沧桑。但为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宗旨始终如一。在近百年的历史着,新民高中几代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写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历史。 迄今为止新民高中培养了24,000多名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专家学者和党政军中高级领导人才。如:抗战将领革命烈士李继渊、高鹏振、谢东平,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市第一任市长白希清,现代著名作家马加,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厉有为,浙江省军区政委李忠才少将,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并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唯一女科学家宋庆元,“神舟”号中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设计者之一温桂珍,武汉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世普等都是新民高中众多莘莘学子的代表。 1978年,新民高中成为辽宁省首批重点高中,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0 年9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来我校视察并亲笔题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有特长”,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办学方向。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新民高中迅速发展,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不断 提高,先后涌现出 5 位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 6 位沈阳市学科带头人, 16位沈阳市骨干教师, 15 位辽宁省和沈阳市先进教师, 4位国家级先进教师。一些教师优秀课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获奖,一些教师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和刊物上。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决赛中,夺取了二银二铜的好成绩。刘瑶同学先后在省、市、国家级的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中多次摘金夺银,被授予“国际象棋协会大师”的荣誉称号。 1978年复校以来,有 37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 姚晓丽 博士、 于忠德 博士、 李立新博士、 任洪文博士等数十名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着他们聪明和才智。
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坐落于沈阳市皇姑区长江街北段,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多年来,120中学全体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屡创佳绩,并以文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氛围,人与自然相互衬映的校园环境,凸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使120中学成为闻名辽沈大地,令众多中学生及其家长热切向往的一所名校。 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始建于1954年,最初校名为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1954年-1959年),后改为辽宁大学附属中学(1960年-1969年),1970年定为现校名。学校占地面积6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2700平方米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绿化面积46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2个,在校学生3800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先进,布局合理,拥有综合性教学主楼、科技楼、体育馆、全塑胶操场、信息中心和学生综合服务大楼。教育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程度都已居省市中学的领先水平,达到了教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学校坚持以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主体,赋予教师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大力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示范课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2006年,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实现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东北中山中学(39中)是一所公办省级重点高中。学校始建于1934年,是抗战时期教育部直属的第一所国立中学,是当时唯一一所有组织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中学,是拥有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年代,东北中山中学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和海内外知名人士。1996年1月29日,东北中山中学复校,由39中学复校为东北中山中学。 办学理念先进。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办学思想,确立以“五种精神”和“五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培养目标,即五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尊师重教精神、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五种能力:是非评价能力、情感控制能力、自学创新能力、自立自理能力、审美健身能力;努力使学生通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成为“理想远大,知行合一,善于创造,全面发展”的促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人才。 办学设备完善。学校位于沈阳市中心地带, 占地面积311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塑胶操场占地面积17439平方米。有室内体育馆、室外游泳池;可容纳500余人的礼堂、可容纳400余人的学生阅览室;另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教工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电动大屏幕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了100M光纤与因特网互联,学校的现代化设备处于全市一流水平,是规模可观,设备完善,环境优雅的一所省重点中学。 教师队伍精湛。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强化培养力度。学校拥有一支理念先进、锐意进取、结构合理、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9人,具有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及硕士学位的教师达47%;获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5%以上;市区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达40%。 办学规模稳定。为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坚持以打造精品学校为目标,实施精细化管理,立足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多年来,学校始终保持26个教学班。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是全国英语实验学校,聘外教授课,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英语素养,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是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女排和田径为两个特色项目,女排多次获省、市中学生排球比赛第一名,曾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田径队团体总分多次获得沈阳市第一名;体育特优生在每年高考中被全国各大名校录取。学校设有“董文琦奖学金”,每年拿出5万元人民币以奖励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还设有“爱心助学基金”,以扶助困难学生。 办学成果显著。近年来,学校强化管理力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取得明显成效,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学校是辽宁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校、辽宁省中小学示范校图书馆、沈阳市对外窗口学校、沈阳市体卫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花园式学校、和平区先进单位、和平区德育示范校、和平区艺术工作特色校。
辽宁省实验中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省教育厅直属的学校,是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前身为东北实验学校,创建于1949年5月4日,它是由林枫、车向忱、董纯才、郭明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新中国第一所实验学校。第一任校长由辽宁省副省长、著名教育家车向忱担任。建校以来,在全省始终发挥着实验性、示范性作用,享有 “辽宁第一校”的美誉。 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3千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176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13名、高级教师80名、外籍教师4名。教师中有研究生86人,博士3人。实验园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功能齐全,设备一流,是一个充满文化科学底蕴和体现育人功能的著名学府。 建校60年来,全体实验人不断发扬"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实验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成就辉煌。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示范学校”等20多项国家级奖励。高考成绩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考入北大、清华、美国麻省理工等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特长突出,成绩优异,在各种大赛中多次夺得全国乃至国际金银牌。学校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近四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院士6人,有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政协常委,有国家部长级干部,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军事家、教育家,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 学校已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与国内五十多所著名学校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中学、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实验中学示范辐射作用,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创建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分校等。目前,全校师生正朝着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国际化、实验性、示范性的全国一流名校目标努力奋斗。
世贸人才中学生部的优势强大的专家顾问团与在职高级教师把控教学质量 ;动态分层教学,全程跟踪,让学习过程更透明;个性化诊断系统确立学科薄弱点,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无间断课余教师陪读答疑,为孩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全能新概念英语 风靡全球数年的经典英语教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通过在校特级教师的提炼,紧密衔接现行教材知识点,由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班授课使学生在英语的4项基本技能——理解、口语、阅读和写作各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文大东校庆,回馈新老学员,20日之前报名,优惠再优惠高一高二精品超前,学习下学期新课程高一高二旧课巩固,温故知新,综合复习以前知识点,从必修一开始 另开设播音主持、广电编导、影视表演等艺术类文化课和专业课,保过辽宁省艺术类统一考试合格证。文化课300分+专业课进二本大学,文化课400分+专业进一本.*北京广电RVC青少年口才常年训练班,可快速、有效、全面提升您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讲师现任沈阳电视台主播,各新闻媒体工作。 沈阳同文教育学校是专业从事小初高中文化课培训,高考冲刺,高考艺术类文化辅导的基地,大东分校面向社会诚聘优秀人才,招聘职位如所述。应聘地址:大东区滂江街107中学对面一致药店二楼。本信息来源于赶集网ganji.com乘车路线:147/274/245路 世纪联华站;140/237路 滂江街站南行200米;118/215/225/292路 莲花街站北行300米
红楼绿亭,花木扶疏,青草茵茵,碧石嶙峋。 辽中县第一高级中学,已沐雨经风五十五年。 五十五年风雨,五十五年沧桑,五十五年辉煌 。 从普通中学到省重点中学,到省示范性高中 ,到市标准化高中,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步履,半个多世纪的砥砺前行,熔铸了一高中 厚重的校园 文化,形成了一高人特有的精神——“尊师爱生,尽责创新”。 拥有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匹配的办学规模。 学校 占地 60000 平方米,绿化面积 8307 平方米,建筑面积 28OOO 平方米。教学楼两座 8935 平方米 , 宿舍楼一座 4840 平方米 , 实验楼 1626 平方米 , 图书馆 1106 平方米,馆内藏书 12.3 万册。多媒体教室 43 个 3080 平方 米 , 微机教室和电子备课室 4 个 280 平方米,专用教室 13 个 835 平方米。现有 36 个教学班, 1850 名学生,在岗教职员工 176 人,专 任教师 131 人。 拥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牢固树立“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 轨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思维舞台、情感舞台、实践舞台和人生舞台。 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策略。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力争跨入省市级特色英语教学、特色心理健康教育 、特色体育大课间品牌校行列。 拥有科学可行的管理模式。 即德教分立,管理合一;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优化组合,共管年级;任课教师接受行政与教科研双重领导, 执行课前候课制,课后答疑制,模块监测制;建立班主任跟班制,保证自习课合作学习有序,自主探究无声。 拥有德高技深的师资队伍 。学校精心打造名师工程,科科都有学科带头人。语文李彬、数学郭长安、英语苏丽杰、物理王成秋、化学徐一 丁、生物郭福常、政治田跃进、历史徐宝佳、地理李建华等。现在,一高中有全国优秀教师 2 人,市劳动模范 2 人,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 师 48 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 13 人,中学高级教师 59 人,中学一级教师 83 人。 拥有全新优质的教学设施 。 学校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多媒体设备班班覆盖,理化生实验仪器年年更新,体音美器材丰富多样,课程资源 适时重组优化,切实使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各种专用教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接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 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拥有多维互动的科研信息通道。 作为示范高中,作为窗口式学校,一高中 实现了教科研管理的网络化,教育资源与名校共享。为了方便 教师在网上交流、探讨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学校还开辟了网络沙龙和论坛,建立了网络教科研平台,设有优秀教案库、优 秀课件库和最新试题库。 学校高考成绩年年跃升。 几年来,高考本科升学率在 90% 以上。 2005 年高考, 600 分以上人数位居市郊联体榜首,孙浩同学以优异成 绩考取北京大学。 2006 年,李岚岚同学以 613 分的成绩名列市郊联体文科第一,并考取南开大学。 2007 年, 600 分以上人数达 15 名,名 列市郊联体第二,霍鑫崇同学以 652 分的成绩名列郊联体第二并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年,二批本科以上进线 415 人,比 2007 年增加 37 人。 2009 年,一批本科进线 123 人,二本以上进线 419 人,本科以上进线 642 人,进线率达 93% ,过 600 分的有 9 名学生,其中路 增同学以 621 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市郊联体文科状元,并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 2010 年,一批本科进线 110 人,二本以上 进线 366 人、 600 分以上 7 人,其中宋非非、王现、闵冠中分别以 645 分、 643 分、 640 分名列沈阳市 9 家郊联体第一、第二、第五名,并分别 考取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学校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实验学校、辽宁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 辽宁省文明学校、 辽宁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辽宁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活动大课间示范校、 辽宁省省 级家长学校实验校、 沈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沈阳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沈阳市花园式单位、沈阳市模范职工之家、沈阳市“十 五”末期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市特级卫生模范单位、沈阳市文明标兵、沈阳市先进党总支部、 沈阳市优秀规范化考点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