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回民小学位于文庙路81号,地处上海老城厢。该校于1994年由原南市区回民第一小学与原南市区回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 南市区回民一小的前身为私立敦化小学,1931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干事马晋卿投资创建,沙善余担任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迁至南阳桥,易名敦和小学。1940年收回原校舍恢复上课,称正明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敦化原名。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一小校名。历任校长有沙善余、金耀祖、金幼云、扬子恒、吕慧娟、金敏、伍德贤。1987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 南市区回民二小的前身为崇本小学, 1947年由回民谢克、金幼云开办,校址在小桃园清真寺内,1956年迁至天文庙路81号,更名蓬莱区回民小学,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二小。历任校长谢克、金幼云、石厚珍、张兰、答朝柱。 几十年来,回民小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如市民委副主任方宗伟;市高教局副局长、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伍贻康;复旦大学科学技术院院长宗祥福;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司长哈炯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式常、张平;市民宗委研究室主任彭高成等。 多年来,我校一直受到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得到区委统战部,市、区民委的指导,在民族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近几年来,区教育局不断增加了对学校的投入,学权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并相继建造了演播室、电脑室、美术室、民族陈列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十间,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1998年,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造了《民族苑》,为学生了解民族知识和党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苑》的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民族习惯、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民族工作在前进。《民族苑》已对全区中小学及社区开放。
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露香园路242号。它创立于1911年2月,原名万竹小学。因学校注重训练、严谨治教、教育质量高,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者当推万竹”。1949年,改名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 办学目标: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培养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培育乐观向上开放的心态;教会学生认知,实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同步增长;教会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基本自理技能和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九十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三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著名科学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被毛主席誉为“金笔汤”的女企业家汤蒂茵;蒋经国、蒋纬国先生;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张永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著名画家陈秋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等。 目前办学规模:现有教学班31个,近千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工,400多名退休教师。其中现职中学高级教师12名,先后有7名教师列入全国、上海市的名师培养对象。 学校共有东、西、南、北、中五栋教学大楼。占地面积5359平方米,建筑面积6295平方米。学校建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监控室、电化室、电脑房、美术室、生活劳动室、图书室、大礼堂、多功能活动室、塑胶跑道等。 学校的历任领导,继承发展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学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学校现为国家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践基地”、全国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上海市第二期课改实践基地、上海素质教育实验校。 让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百年名校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将以开放的心态,坚定行进在创建一流开放的现代化学校的征程上。
光明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傅家街40号,是一所 公办小学,实行“六三制”九年义务小学阶段教育,招收6周岁-12周岁适龄少年儿童。光明小学环境优美,视野开阔,配套教育设施齐全,有标准的活动室、实验室、舞蹈室、微机室、语音室,以及400米标准跑道操场。 光明小学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教学宗旨,注重孩子人生完整发展,在学业优秀的同时追求人格上、心理上、体格上的均衡发展;以及保障良好、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教学活动的接受,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进行等,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活跃的思维,正确的判断,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的孩子,才能面对学业和人生的挑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挫折和阻碍为社会、公众服务。 光明小学以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为主要抓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重要载体;以各类专业化的校本培训为有效平台,各科教辅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水平,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监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紧急状况,在有效的范围内保障少年儿童人身安全。
中华路第三小学创办于20世纪初,原名仓基小学。创办人陈懋言。抗日战争胜利后称“仓基国民学校”,1951年改名为中华路第二小学,蓬莱区和邑庙区合并后改为南市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学校向西三百米左右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故居。1956年群学会小学并入,1975年乔家路小学和小南门小学并入,1995年中华路第二小学并入,2002年篾竹路第一小学并入。1975年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教学楼,1994年新建钢筋框架结构四层教学楼,后被部分拆迁,现学校占地面积4811M2。 解放后,历任校长有丁琛、季锡麟、嵇才撰、张彦、朱鹤亭、钱岳晁、柳芝玲、曹仲方等,现任校长是黄兰宁。 学校早在九十年代初构建“10”系列工程,注重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起,曹仲方校长就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系统研究,1991年10月,按照江总书记的指示信和国家教委要求,构建了《中华路第三小学“10”系列工程实施细则》。1992年11月在江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曹校长汇报了此项工作后总书记与校长亲切握手。此后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并更具特色。 近三年来,随着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以“小学英语教学走向校园,走向生活研究”为切入口,以“让我们的孩子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成为外语优秀、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德艺双罄的教学专家;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国际地球人’的摇篮”宗旨,扎扎实实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与研究,从“维持”到“效能”,从“外控”到“校本”,从“教学研究”到“课程建设”,正在走出一条自觉自动的双语教学之路。 一九九四年以来,学校先后共有思想品德、语文、英语、科常、劳动技术学科带头人6名,目前有95名教职工,青年教师占65%,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47名。他们勤于探索,积极承担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自1986年以来,毕业班学生都以合格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学校在社区、家长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