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露香园路242号。它创立于1911年2月,原名万竹小学。因学校注重训练、严谨治教、教育质量高,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者当推万竹”。1949年,改名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 办学目标: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培养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培育乐观向上开放的心态;教会学生认知,实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同步增长;教会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基本自理技能和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九十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三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著名科学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被毛主席誉为“金笔汤”的女企业家汤蒂茵;蒋经国、蒋纬国先生;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张永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著名画家陈秋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等。 目前办学规模:现有教学班31个,近千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工,400多名退休教师。其中现职中学高级教师12名,先后有7名教师列入全国、上海市的名师培养对象。 学校共有东、西、南、北、中五栋教学大楼。占地面积5359平方米,建筑面积6295平方米。学校建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监控室、电化室、电脑房、美术室、生活劳动室、图书室、大礼堂、多功能活动室、塑胶跑道等。 学校的历任领导,继承发展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学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学校现为国家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践基地”、全国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上海市第二期课改实践基地、上海素质教育实验校。 让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百年名校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将以开放的心态,坚定行进在创建一流开放的现代化学校的征程上。
光明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傅家街40号,是一所 公办小学,实行“六三制”九年义务小学阶段教育,招收6周岁-12周岁适龄少年儿童。光明小学环境优美,视野开阔,配套教育设施齐全,有标准的活动室、实验室、舞蹈室、微机室、语音室,以及400米标准跑道操场。 光明小学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教学宗旨,注重孩子人生完整发展,在学业优秀的同时追求人格上、心理上、体格上的均衡发展;以及保障良好、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教学活动的接受,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进行等,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活跃的思维,正确的判断,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的孩子,才能面对学业和人生的挑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挫折和阻碍为社会、公众服务。 光明小学以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为主要抓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重要载体;以各类专业化的校本培训为有效平台,各科教辅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水平,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监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紧急状况,在有效的范围内保障少年儿童人身安全。
中华路第三小学创办于20世纪初,原名仓基小学。创办人陈懋言。抗日战争胜利后称“仓基国民学校”,1951年改名为中华路第二小学,蓬莱区和邑庙区合并后改为南市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学校向西三百米左右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故居。1956年群学会小学并入,1975年乔家路小学和小南门小学并入,1995年中华路第二小学并入,2002年篾竹路第一小学并入。1975年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层教学楼,1994年新建钢筋框架结构四层教学楼,后被部分拆迁,现学校占地面积4811M2。 解放后,历任校长有丁琛、季锡麟、嵇才撰、张彦、朱鹤亭、钱岳晁、柳芝玲、曹仲方等,现任校长是黄兰宁。 学校早在九十年代初构建“10”系列工程,注重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起,曹仲方校长就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系统研究,1991年10月,按照江总书记的指示信和国家教委要求,构建了《中华路第三小学“10”系列工程实施细则》。1992年11月在江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曹校长汇报了此项工作后总书记与校长亲切握手。此后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并更具特色。 近三年来,随着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以“小学英语教学走向校园,走向生活研究”为切入口,以“让我们的孩子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成为外语优秀、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德艺双罄的教学专家;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培养‘国际地球人’的摇篮”宗旨,扎扎实实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与研究,从“维持”到“效能”,从“外控”到“校本”,从“教学研究”到“课程建设”,正在走出一条自觉自动的双语教学之路。 一九九四年以来,学校先后共有思想品德、语文、英语、科常、劳动技术学科带头人6名,目前有95名教职工,青年教师占65%,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47名。他们勤于探索,积极承担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自1986年以来,毕业班学生都以合格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学校在社区、家长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黄浦区万裕街小学创办于1962年,是国家较为首批命名的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学校和上海市首批小班化教育试验学校,多年来学校承担着全国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的众人。为黄浦区绿色学校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原上海市车站路第二小学),创办于1957年,是黄浦区“窗口”学校之一。2000年9月,经市教委批准成为一所依托高校改革试点的转制学校。2005年9月,依照市区政府有关精神,学校归属公立制学校。 本校地处世博园区,经规划重新扩建。2011年8月,美丽的花园型欧式新校舍竣工落成(校址:半淞园路609号),占地总面积比原来扩大一倍。 新校舍拥有两个操场,两幢教学楼,内设多功能室、外语情景室、语音室、体育活动室、自然室、劳技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房、围棋室、心理活动室、计算机房、图书室等二十多个专用教室.视频、网络等教学设施先进且齐全。 目前,学校共有25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740人。在发展外语特色的进程中,学校不断优化师资,引进人才,逐步建构起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专业精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及在读本科的教师占一线教师总人数的80%。 学校以“强化英语,探索双语,尝试德语”为具体抓手,以科研引领教育教学,在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凸显外语特色,成效卓著,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发展外语特色的同时,也为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辉煌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风:自信 合作 教风:求实 创新 学风:好学 多思 办学理念:为学生幸福奠基,从这里走向世界 办学目标:外语特色明,教学质量高,人文环境优和谐发展的精品学校。
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前身为天主教所办的仿德第一小学,创办于1851年,迄今已有148年的历史。1953年为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现名。学校于94年改造翻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有设施完备的一流的电脑室(pc机52台)、专用舞蹈室、合唱室、自然实验室、手工劳动室、书法绘画室、手风琴室、民乐训练室、图书室等。 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千余人,在职教师59人,其中29人获小学高级职称,11人已达到学本科、大专学历26人正在攻读大专学历。师资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重视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倡导求实、进取、和谐的校风;勤学、向上、创新的学风;奉献、严谨、开拓的教风。学校自1990年起在保证完成小学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艺术特色教学,以艺辅德,以艺促教,卓有成效。我校是手风琴教学中心,民乐、舞蹈已成为我校艺术特色项目。美术也成为我校一个强项,在市区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并涌现了一批在艺术特长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多名学生先后赴日本、法国、新加坡及我国台湾地区访问演出。开展艺术教育八年来,共向中学输送了266名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启迪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曾荣获市科教先进单位称号,市青少年智力竞赛团体第一名。近年来为外国语学校输送5名学生。 学校目前为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正在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科研活动,并为实施小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4742平方米,校内绿化面积达110平方米.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名左右.除现用28个教室外,象棋室,茶艺室,书法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多功能室,舞蹈房,生活劳动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房等专用教室设施齐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