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简称“杨教院附中”,2002年4月16日由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与上海市江浦学校中学部合并而成的杨浦区重点规划的一所初级中学。江浦中学的前身为:控江二中(1954年夏成立),1959年更名为江浦中学,江浦中小学,2001年5月22日更名为江浦学校。杨教院附校的前身为:靖南中学(1964年成立),以后更名为靖宇中学,2000年3月更名为“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近30亩,拥有25个常规教室,现代教学设施齐全,学校还拥有陶艺馆、室内体育馆、数字化语音室、电脑房、电子阅览室、影视教室、舞蹈房、理化生实验室等14个专用教室和活动场所,可供师生开展各类课内外教育教学探究。学校操场铺设了进口的专用塑胶跑道,修建了塑胶篮球场,安装了各式健身器材,还拥有2千平方米天然大草坪,校园内鲜花四季盛开,绿树成荫,环境设施在杨浦区初级中学堪称一流。学校本着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让学生增强掌握技能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实现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目标,依托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雄厚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努力提升师资水平,在创建教育教学特色课程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全国楹联教育基地”;学校陶艺馆被命名为“杨浦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成为区级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成为“杨浦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引进国外纯英语口语教育,建立贝尔语言学校口语教学基地。学校将发挥校本课程特色的优势,开拓进取,创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校园。
学校创始人聂云台,名其杰,其父聂缉椝是曾国藩女婿、曾任上海道台。聂云台先生捐地十一亩余,在培开尔路荆州路角(今荆州路42号)由工部局建屋兴学,1916年1月始招生,校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端纳(L.H.Turner )。1941年易名为“缉椝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所市立中学,1951年改为现名“上海市市东中学”。2004年,原市东初级中学整体并入,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除国语外,其它学科的教科书悉用英国原版书。此外,簿记及机械制图均列为必修科,亦为学校特色之一。开设金、木手工科,注重学生手脑并用,毕业后有一技之长以利就业,这在当时尚属首创。 解放后,学校以“培养劳动人民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办学宗旨,以“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校训,1953年始,逐步形成“两个课堂”并举的办学策略,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涌现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的各方面人才。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担任解放后的第一、第二任校长。2006年举行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中有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后担任上海市人大主任)、纪委副书记洪林珍、副市长周慕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光裕、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台湾文化名人李敖先生以及一大批荣誉校友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1994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肯定,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学校开展“见习居委主任”活动,拓展了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首创性得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的肯定。2005年2月,学校开展“中学生走进上海市人大”活动,培养中学生公民人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教学实验校”。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2006年评为“上海市生命教育实验校”。
上海市市光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2012年共有学校教职工103人,专职教师91人,在岗教师8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申请备读2人),占3.5%;本科学历78人,占91.8%;大专3人,占3.5%;另有中专1人,占1.2%。国标学历达标率10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52人; 目前共有教学班30个(中学19、小学11);学生数864人(中学生558人、小学生306人)。学校设施设备较齐全:拥有图书馆、各类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美术、舞蹈、音乐、体质监测室等专用功能室。 学校以“三园”(文化校园、艺术校园、活动校园)建设为统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小班化合作教学”、“五心五会”校本德育两个特色发展为抓手,着力办成“质量稳定、特色凸显、内涵丰富、发展和谐”的九年制公办学校,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办学追求,促进学校持续、稳定、和谐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杨浦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市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区文明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杨浦区和谐校园、上海市平安校园等市、区级荣誉称号。
复旦实验中学是杨浦区重点中学,学校占地37亩,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是上海市花园单位。 学校电子显示屏、广播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公开课教室、音像与电脑设施完备的多功能厅、室内篮球场等各类教学设施齐全,学校现有理、化、生实验室7个,计算机房4个,语音室、舞蹈房、美术室、劳技室、心理咨询活动室各1个。 图书馆现有图书近2万册。使用面积达680m2,可供326名学生同时阅览。校内道路宽阔,广场气派,校园环境幽雅。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53人,其中一线专职教师130名(硕士研究生5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9%,为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以弘扬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为重点,以倡导“乐学、谦和”的校风为突破口,以培养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为目标。 学校的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创办近五年来,学校被批准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先进学校,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教育质量稳中有升,两届高三毕业班的高考上线率(03届94.7%、04届96.7%)、本科率(03届54%、04届60.1%)均超过了既定的目标,首届初三毕业班中考在区公办学校中拔得头筹,零志愿录取16人,市重点率25.73%,市区重点率62.4%,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市、区比赛中屡屡获奖,成绩喜人。
学校创始人聂云台,名其杰,其父聂缉椝是曾国藩女婿、曾任上海道台。聂云台先生捐地十一亩余,在培开尔路荆州路角(今荆州路42号)由工部局建屋兴学,1916年1月始招生,校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端纳(L.H.Turner )。1941年易名为“缉椝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所市立中学,1951年改为现名“上海市市东中学”。2004年,原市东初级中学整体并入,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除国语外,其它学科的教科书悉用英国原版书。此外,簿记及机械制图均列为必修科,亦为学校特色之一。开设金、木手工科,注重学生手脑并用,毕业后有一技之长以利就业,这在当时尚属首创。 解放后,学校以“培养劳动人民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办学宗旨,以“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校训,1953年始,逐步形成“两个课堂”并举的办学策略,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涌现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的各方面人才。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担任解放后的第一、第二任校长。2006年举行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中有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后担任上海市人大主任)、纪委副书记洪林珍、副市长周慕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光裕、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台湾文化名人李敖先生以及一大批荣誉校友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1994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肯定,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学校开展“见习居委主任”活动,拓展了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首创性得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的肯定。2005年2月,学校开展“中学生走进上海市人大”活动,培养中学生公民人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教学实验校”。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2006年评为“上海市生命教育实验校”。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简称同济大学一附中)的前身是上海市鞍山中学,建立于1960年, 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在市、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干部和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潮,努力探索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建特色学校的途径,积极参与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是上海市“一期课改”的试点学校和“二期课改”的实验研究基地学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效。2007年10月,学校正式跨入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并于2008年正式迁入新江湾城新校区内。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原名“上海市鞍山中学”,始建于1960年。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2001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7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01年,在杨浦区创建“知识创新区”的大背景之下,依托区域内的知名高校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年学校进入了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阶段。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于2007年10月正式跨入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目前学校正在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同济精神”引领下的教育优质、特色鲜明、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型大学附中的目标而奋斗。 同济大学一附中继承了鞍山中学的优良传统,是一所享有较高声誉的市重点中学。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建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视德育工作的良好气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争创德育特色,提高德育实效。
育鹰学校坐落于杨浦区五角场地区,是上海市第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拥有教学班26个,学生600余人,教职工92人,其中有区级各学科中心组成员10人、区级骨干教师1名,校级骨干教师7人、中高级教师54人。育鹰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区、局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语言文字先进集体;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校;市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市“百万家庭网上行”指定培训点;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区篮球特色传统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合唱)项目学校、区行为规范金座校、区体教结合先进集体、区五四红旗团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已形成了计算机、合唱和篮球田径等教学特色。作为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学生用机比例也高达1:4.7。学校还编写了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并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二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杨浦区青少年“育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已连续两届在我校成功举行,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区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近两年来,在全国、市、区举行的信息技术类竞赛中,我校师生共获奖100多项。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的训练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考核。学校多次在区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初中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校篮球队荣获2008学年区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男子篮球第一名、2009上海市篮球锦标赛(女子)第四名、2009年度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可口可乐”杯中学生篮球比赛三等奖、2010年“新闻晨报佳得乐杯”上海市中学生暑假篮球联赛杨浦区中学生暑期篮球联赛男子初中组第二名等好成绩。学校一直重视学生艺术教育,合唱已成为教育局认定的特色项目。学校合唱队参加杨浦区历届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 ,均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上海市中小学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大赛中,也获得合唱一等奖的成绩。在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育鹰人满怀信心,在此承诺: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为走出一条育鹰办学特色之路不断收获成功和喜悦。
上海市建设初级中学始建于1972年,地处上海市创建示范标志性区域(东宫区域)的中心地带,学校系杨浦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杨浦区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陶艺教育基地,杨浦区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学校教工团支部连续三年获得“杨浦区红旗团组织”称号。 学校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经过几年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年轻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最近几年,我校引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师范大学等高校优秀毕业生数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更加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多年来,学校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整洁、校风优良,教学设施齐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陶艺茶室教学楼、闭路电视系统等一应俱全。 为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走上了与重点中学合作办学的道路,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累计有189人次在市、区学科竞赛、陶艺、茶艺、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项目的比赛中获奖。近几年,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稳中有进,综合评价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也日益呈现。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谐发展,成为使学生身心和智慧趋向健康、完善的载体,学生在市区各项比赛中取得显著的成绩,2007年7月,我校被批准为上海市陶艺教育基地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