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中学资阳中学原名县官立中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伍鋆将雁江书院改办,学制5年;文实分科,只招男生,1912年改名县立中黉舍,学制4年。1924年实施新学制,与高小分校,改名县立初级中学及从属高小。1934年与高小分校,改成县立初级中学。1938年添设女生部,1944年增招高中班,男女分校,改名县立中学和县立男子中学。1950年,资阳县群众当局领受两校,1952年别离改名为资阳一中和资阳二中,1961年1、二中合校定为现名。1981年肯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006年顺利经由过程为四川省国度级树模性浅显高中,1979年因教诲讲授质量凸起,遭到国务院嘉奖,是当年系天下普教体系表扬的16所黉舍之一,2007年又被评为天下教诲体系先进个人。 校园风景资阳中学坐落在成渝经济走廊中端的资阳市雁江区。成渝高速、成渝铁路穿境而过,娟秀的沱江绕城东去。黉舍分东西校区,共占地311亩,修建面积125390m2。东校区位于资阳市中间,占空中积80亩。校园内有讲授楼、门生宿舍楼、大会堂和逸夫综合楼,共54000多m2。楼宇犬牙交错,求知路两旁绿树成荫,柳绿桃红,蜂蝶翩飞。讲授区、活动区、糊口区布局公道。有400米标准跑道活动场和室内活动场,各项教诲讲授设施齐备。 2004年投入利用的西校区,占空中积231亩,极具稠密文明氛围,环境文雅的校园已成为泛博学子神驰的育人殿堂。西校区修建本着“四十年不掉队,五十年不陈腐,六十年仍好用”的扶植标准,由清华大学修建设想院停止设想,并且接受住了2008年“512大地动”的磨练。校园内有办公楼、讲授楼、科技楼和门生公寓、食堂等70000多m2修建及塑胶活动场等体育设施,各种当代信息技术教诲设备设施配套齐备。地点:校址:资阳市教诲园区中学路34号友情援助,中国校园网 http://www.cnxyw.org/
创建于1946年的淮口中学,历经60余年春华秋实,喜迁新址,她雄距于沱江之滨,倚云顶,望炮台。瑞光宝塔矗立侧畔,九龙长湖晖映其间,静穆恢弘,气象万千。首任校长是(原)北大学者、“八一”南昌起义义士唐尔勋先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贺麟先生在学校设立了“贺麟奖学金”。在历届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坚持“明德砺志,敬业乐群”的优良校风,层层推进,步步发展,终得机遇,遂有今日之淮中。 学校现有66个教学班,240多名教职工,(其中国优教师、省优秀校长、市劳动模范、市县优秀青年教师、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各级优秀教师100余人)4000余名在校学生。学校先后被评为 “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首批 “四川省的一面旗帜”。淮中校训: 明德励志、敬业乐群
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第三初级中学,位于双流县华阳街道办和平路67号。学校前身是双流县协和初级中学,于1976年经双流县政府批准创办,校址在双流县协和乡民乐村三道桥,占地面积8亩。1988年8月学校由三道桥(现成都高新区)迁入华阳协和乡河池村5社,学校占地面积20.5亩,后扩至35.5亩。 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学生1451人,教职工116人,其中专业教师99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95人,占教师总数的82%;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37人。 学校在区教育局和华阳街道办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双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已初具规模,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 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装备和一流的师资。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学、导、练”教学模式全面有序展开,增强了学校生机与活力。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县初中前茅,成为华阳地区一所众口皆碑的优秀学校。 学校先后获得了“双流县四好班子”、“校风示范校”、“双流县平安学校”、“双流县绿色学校”、“双流县心理健康示范校”、“成都市课改先进学校”、“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连续获双流县教育质量综合评估表彰学校。 如今的华阳三中,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教职工爱岗敬业,校园安全稳定,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升。 未来,我们满怀激情,充满自信,我们将继续秉承“明德、善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着眼课改,着手常规,着力课堂,努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川师实外,天府明珠,地属青羊,襟连金沙,成立于2001年。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中房集团成都总公司合办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新公有股份制学校。学校先后被确立为"国际生命树"基地、"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国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重点课题研究基地、成都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成都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诚信民办非企业单位、成都市示范性学生公寓、青羊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青羊区"民办教育先进集体"。 中学部占地70余亩,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师生2000余人。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形体室、心理咨询室、校园电视台、学生公寓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教师皆为通过层层选拔录用的各地优秀教育教学能手:现有教职工239人,中高级教师占87%,特级教师、省市区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30余人。近三年来教师在参加的各类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54次(其中一等奖24人次),省级奖励64次,市级奖励155次。 学校教育始终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全体教师坚持"适度"教育原则,形成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的教风、"读书、明理、做人、成才"的学风和"规范的学生,规范的教室,规范的校园"的优质校风。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在确保各学科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在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上强化了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上形成了明显优势。学校以川师大外语学院为支撑及保障,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开展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请教授、名师到校培训,组织英语教师走出校门、国门学习,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初中"3L"和"展望未来1、2";高中"展望未来3"和"人教版"),口语课由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任教,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技能大赛"及每周一次的"英语活动广场",每学年一次"英语文化节"、"英语夏令营"、"过圣诞,迎新年"等英语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各届中高考英语成绩均居全区、全市前茅;每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我校均有几十名学生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无数学生在高中阶段轻松通过托福、雅思考试......学校国际部依托川师大国际交流学院开通赴美等国求学直通车,引领着学子们在中西文化的学海中畅游、成长。 办学十年,"立身立德、学汇中西、张显个性、锐意创新"的办学目标、"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化人,为孩子的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观念已初见成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已成为教师们的坚定信念!"我爱我校、我校爱我"是学生的真实感受,"选择川实外、放心川实外"已成为家长、社会的共识。充满活力、崇尚创新的川师大实外校已坚实地挺立在金沙大地上。
成都市第十四中学,位于人民公园西侧,前身为“成都私立蜀华中学”,至今已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4月被正式命名为成都市首批“市级示范性学校”。 学校占地25亩,建筑总面积一万八千余平方米。学校有设备一流的各科实验室、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课件制作室、阶梯教室、图书馆、形体训练馆等;已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电教中央控制室;校内建有八千平方米塑胶标准运动场、二百米环形跑道、标准乒乓球桌和其它体育运动设施;校内还建有可同时容纳600人就餐的食堂。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虽处闹市,却远离喧嚣,是学生学习的理想之地。 学校现有教学班34个,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105人,高级教师50多人,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30余人。学校有省、市、校级科研课题15个,每年有数十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市级以上等级奖。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历年来培养了以革命先烈张露萍,美国普度大学博士庄卫平,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终生华人教授卢天健等为代表的栋梁之材。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中、初中教学工作每年均受到市教育局的表彰奖励。近年来,初中实验班中考一次合格率达95%以上,高中重点班高考一次上线率达 85 %以上。名列市属同类学校前列。 近年来,学校根据教育形势发生的变化,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办学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普通市民的子女为对象,以前期发展一般的学生为重点,注重输入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内部发展潜力,形成内部发展活力,培育、生成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促使在校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学校于2002年5月与国家级示范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全面引进石室中学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我校目前办有的6个石室实验班,实行与石室中学同一教学标高,同一教学资料,同一检测手段的三同原则,共享石室中学现有教育资源,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又于2007年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成功牵手,成为七中网校在蓉合作学校之一。我校投资数万元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实现了初一年级师生共享七中教学资源。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依托百年名校成都七中的教学、教研优势,以卫星远程直播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合作开办远程教学班。七中网校资源的开通,标志着我校在学习、利用优质教学经验、教育资源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都三中(成都市艺术中学)是一所普高性质的高级完全中学。是四川省教育厅首批命名的“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教育局命名的“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示范性高中”。她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1747年)的潜溪书院,迄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改名为华阳县中,1950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三中学。1992年,学校加挂了“成都市艺术学校”校牌。 学校位于市中区红星路二段83号,毗邻四川日报社、省文联、成都晚报社等重要的文化单位。拥有现代技术条件下的设施设备,并专门配有画室、工艺美术室、陶艺室、舞蹈形体室、音乐室、钢琴室、表演室、播音室、校园电视台。教育教学设施使用率高、效益发挥好,为学生文化学习和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目前学校教师群体中有硕士研究生和课程班研究生19名,高、中级教师70余名,省、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区级优秀青年教师40余人。学校坚持以艺术特色彰显办学特点及办学效益。我校的艺术包括美术、声乐、舞蹈、影视表演、播音主持。具有一定艺术特长或爱好艺术的学生经过学校考核选拔后可进入我校学习,即成为我校艺术特长生。学校将艺术特长生按门类进行编班,成为艺术特长班,进行有计划、长期地特长培养,最终通过高考升入艺术院校。多年的艺术特长教育经验和实践,使我校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教育研究能力。学校自主研发了艺术校本教材、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建立了短期训练、作品展示、演出汇报、野外写生等制度。有组织的艺术活动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同时彰显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给学生持续不断学习的动力。在保证按普高要求开齐开足文化课的前提下,每周开设9节艺术特长专业课。在师资配备上,学校精心选择。专业教师专业过硬,在国内外均有获奖;教学能力过硬,对高中专业教学及高考考前集训有着丰富的经验。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对艺术特长生进行强化训练,形成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教学、训练的结合式教学模式。特长班的文化课教师经学校精心选配,由一批责任心强、教学能力突出、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要求所有教师以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进行适合艺术高考实际的教学研究。成都三中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艺术教育、科学的艺术教法完成每一个学生追求艺术之梦的愿望,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并养成高雅的艺术素养努力着!
崛起的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 优良校风----为你提供三年的行为修炼 书香校园----为你准备一生的精神盛宴 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是武侯区教育局直属的公办学校。近几年学校励精图治、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2008年1月被成都市政府将我校列入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打造成“城市化进程中的优质示范初中”。 43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 2002年至今,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受到市、区教育局表彰。 2007年中考:教学质量荣获武侯区一等奖;数学学科荣获全区第一,物理学科荣获全区第二。 43中的高效教育力:智慧型教师团队 学校从省内外引进一大批师德高尚、教艺精湛、观念新颖、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优秀教师,省市区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38人。教师平均年龄仅33岁。 43中伴你成长,助你飞翔!
自1994年兴办第一所南洋国际学校并获得成功经验后,南洋教育集团即开始进行连锁办学的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适宜的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以统一品牌、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以品牌为先导、在连锁发展中培育提升“南洋国际学校”品牌。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共享整个集团的办学经验与管理资源。南洋教育集团先后在太原、大同、无锡、洛阳、青岛、成都、大连、昆明、沭阳等地成功兴建了9所南洋国际学校及北京南洋(兴华)大学和成都南洋学院两所大学。2003年底成都南洋集团被四川博瑞教育有限公司巨资收购,成都南洋学校改名为成都树德联合学校学校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现有2位教育专家,7位特级教师、5位学科带头人,中、高级职称教师达70%,为选择树德联校的孩子们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的系统化保障。2001年,首届毕业生高考,大专上线率92%、本科上线率73.9%、重点本科上线率49.8%,位居成都市所有参考学校第八名。
新都区清流学校是2004年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在区教育局党委提出的“抓管理,抓质量,创特色”工作理念指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意识。学校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整理,制作了“清流故事长廊”、“校史文化长廊”、“艾芜文化长廊”等,开展了“讲身边师生的故事”、“讲新都的故事”等活动,提高了师生的爱家长、爱社会、爱祖国意识。形成了“吸清流之灵气,扬艾芜之精神”的学校理念。 学校先后获得“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新都区完成教育目标先进单位”、“新都区‘三八’红旗单位”、“新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