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第一中学简称户县一中,创建于1941年,是一所久享盛名的省、市两级重点高中,陕西省示范高中,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西安市文明校园。学校地处农民画乡户县城区画展街16号,占地6.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8个,学生4000余人。学校分区规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 户县一中创建于1941年,是一所久享盛名的省、市两级重点高中,陕西省示范高中,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西安市文明校园。 学校地处农民画乡户县城区画展街16号,占地6.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学生3600余人。学校分区规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综合教学楼配置了现代教育设施,图书实验楼可藏书20万册,阅览大厅能同时容纳1000余人。还建起了多媒体校园教学网、网管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和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和教师集体备课室,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西安市庆华中学位于灞桥区田洪正街218号。现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省市两级重点中学,省市两级文明校园,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陕西省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西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省工办、灞桥区高考、中考成绩优胜学校,灞桥区先进集体,教育教学管理综合评估优秀学校。 2006年9月22日,学校正式移交灞桥区教育局管理。一年来,学校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抓稳定、保质量、谋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严谨治学,质量为本 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校风正,学风浓”的校园氛围,各项管理制度细致、严格、扎实、科学、规范,充分体现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制,每学期两次学生教评活动,学生奖学金、学业进步奖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制度等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西安市庆华中学《学生教育手册》、《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年级管理量化细则》、《班级学生德育量化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实施,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扎实开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007年,该校高考总成绩600分以上12人,重点线以上109人,二本线以上261人。中考500分以上22人,总上线人数274人,全区中考总分前三名均被该校夺得。 科研立校,课改为先 该校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的发展,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第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 被评为先进学校。开展新课标教学实践以来,学校已组织大型课改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7轮。先后承担市区教学竞赛活动4次,向市区教研室报送教改优秀课件、教学设计、论文200多篇。其中50篇分别获国家及省级奖励,有100多篇论文获市区论文奖励,有50多篇论文被《语文报》、《西安晚报》、《灞桥教研》、教学参考等报刊登载,已出版了《庆华中学教师论文集》。我校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教研组先后被评为省工办优秀教研组。2007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竞赛进入决赛人数占全区总人数底50%,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设计大赛庆华中学独揽灞桥区全部奖项。该校开展新课标教学示范活动所积累的经验为全区开展此项活动起到了借鉴作用,是灞桥区唯一荣获西安市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和谐发展,全面育人 学校以“文明、规范、严谨、求索”为校训,大兴“团结、守纪、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从德育工作入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艺汇演,运动会,军训、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为学生全面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坚持面向全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营造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环境,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既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又要做扎实细致地艰苦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不断发展、崛起,现在学校移交政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以稳健的步伐,扎实的作风,进取的精神,贯彻“抓改革、上管理、促发展”的方针,从严治校,以质量求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向着省级名校迈进,再创辉煌
西安辅轮中学是一九九六年成立的民办初级中学。八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荣誉高于一切”的办学宗旨,按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文明、守纪、勤学、奋进”高素质的学生。建校以来学校经历了一个起步、发展、提高的过程,今天的辅轮中学已是一所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质量高、倍受社会关注的民办学校。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民办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八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五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在碑林区一直名列前茅,2001年中考六科总平均分名列碑林区第二,优秀率列全区第三位,及格率94%,雄居全区第一,其中语文学科的及格率达100%,位列全区之首;2002年中考六科平均分、优秀率均为全区第三名,及格率列全区第二位;2003年中考学校再创佳绩,及格率和上线率列全区第二位,有172名学生被省市区重点中学录取,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4.7%,仅被西铁一中录取的就达76人之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还强。在全国数、理、化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也逐年增加;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碑林区举办的各次军训汇操比赛和歌咏比赛中均获一等奖;在碑林区田径、“三跳”和书画等竞赛中也屡创佳绩。 自一九九九年参与西安市碑林区中学教育质量评估以来,连续五年获“优秀学校奖”。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赞誉。如今全体辅轮人更加团结一致、努力拼搏,朝着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
户县二中始建于1934年,是户县境内校舍面积最大的高中学校,是唯一一家获国家教育部奖牌的学校。学校地处户县、兴平、周至交界处,西宝南线一级公路临校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东西往返班车10分钟一趟,周至、兴平、咸阳、长安、西安等地学生日趋增多。学校占地180亩,校内绿树成荫,古柏怪石添趣,奇花异草增色,有植物园、农科技试验田等,甘峪河清流从校旁潺潺而过。整个校园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莘莘学子求学圆梦的理想场所。 “风雨七十载铸就关中名校,沃土三秦地育成中华英才。” 户县二中始建于1934年春,70余年培养出国家领导人3名,省、市级领导人76人,军警界团职以上176人,教授、学者、专家、艺术家600余人,户县二中西安同学会教授、工程师或县处级以上260余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高等院校输送近万名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政法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交通大学等多次给户县二中发来喜报,表彰已考入的二中学生。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创办于1995年,是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首批仅7所),学校具有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被清华列入首批A计划学校。 高新一中2006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创办了"国际高中课程中心"。之所以要办这个"国际高中课程中心"",是想要突破现有的办学模式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让那些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到国外进行本科学习,弥补国内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乃至顶尖大学留学,培养一批为祖国作贡献的世界级精英人才,这就是西安高新一中的使命。 创办5年来,高新一中国际高中课程中心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去年,经西安市招生领导小组批准,高中招生特设立"高新一中国际课程班"提前批次,进行录取,这是省、市领导对我校国际高中课程工作的最高评价。国际班学生生源质量优,不乏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学生。
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创建于1959年,直属陕西省教育厅领导。学校座落在古城西安南郊文化区,环境幽雅,交通方便,附近大专院校林立,科研院所遍布,是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地。整个校园风景秀丽,四季常青。198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又被省政府重新确定为重点中专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名。学校设备齐全,设施先进,为学生学习、实习、实验提供了现代化的条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人数13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占82%,。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学校设有五大类14个专业,现已形成以三年制初中专为主,兼有普通大专、成人大专、大专函授班、高等教育自考点及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并与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青岛化工学院联合办学。 学校创办4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过硬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大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主要管理者。
户县第三高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位于沣京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雅。 学校设施高起点、现代化、超前配置,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餐厅、运动场、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新建成的女生公寓楼9月份投入使用。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师98人,其中高级6人,中级32人,本科学历90人。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学法指导,实施“自信教育”、“成功教育”,力争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舞台。学校实行封闭式、全程跟踪管理,从早到晚高密度、严要求检查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我校与省数所重点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在中等生提高、学困生转化方面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受到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我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艰苦创业,现有26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2005年我校高一取得了统考全县第五,会考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其中历史科名列全县第一。06年取得高考达标奖, 07年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07年度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县第33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高中组第4名,县级先进团委,县级文明校园。06年12月我校顺利通过了市级标准化高中验收。06、07年我校体育高考学生过体育专业分数线均达72%以上。
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建校以后,先以学历达标教育为主,分别承担了中(高)师函授、二年制中师、三年制普师、成人高中(职高)教育和中(高)师自学考试的组织辅导工作。共培养和输送中师毕业生 2200 人;大专(本)毕业生 686 人。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中师函授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中师自考先进单位。 1996 年,学校易地重建,从城区人民路152号搬迁至近郊的通惠南路 416 号。是年12月25日,浙江省副省长徐志纯在省教委副主任吴聚芳陪同下莅临视察并挥毫题词:“教师进修基地,师资成才摇篮”。1998 年4月22日,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陈秀凤副司长也莅临视察。时校舍建设为全省教师进修学校一流。
在学校处境艰难的情况下,韩城市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多次莅临学校调查指导工作,对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表达了确认和逐步解决、扶持的意向,使学校全体师生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学校党政也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带领全体教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移交一年多来,学校首先狠抓了全体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反复开展大局意识、安定团结意识等思想教学工作,稳定了教师队伍和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其次,围绕教学工作中心,大力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主要是严肃了教师工作纪律,狠抓了迟到、早退、私自调课等违纪行为;加强了备课、上课、自习辅导、作业批改等常规教学环节的检查,确保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其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年多来,学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勤俭节约原则,在校内没有职工宿舍楼的情况下,通过挤占部分学生宿舍、处室办公室以及学校库房作为宿舍使用,临时解决了单身职工住宿难题;在学校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安装了学校自己的供暖锅炉,解决了师生冬季取暖问题;通过加强水电管理,压缩水电开支以及减少其他不合理支出,腾出资金为学校购置了30多台新电脑和其他电教设备。其四,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贫困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一年多来,学校在收费标准降低,自身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根据有关政策,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为一部分贫困家庭子女减免了学杂费,为100多人次贫困家庭子女申请了省级特困生助学金和公益彩票基金,其中高中特困助学金800元已全部发放到了50名学生手中,今年又对生源地助学金贷款学生进行了摸底,为57名学生进行了申请,使这些学生能够安心正常完成自己的学业。一年多来,学校在面临严重困难、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全体师生无怨无悔,自强不息,在学校党政的带领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一心一意狠抓教学,狠抓管理,尽职尽责搞好本职工作,保证了学校的平稳过渡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在上学期期末统考中,学校统考成绩在韩城市6所高中里名列第二,在渭南地区原有企业办学中同样位列第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多次肯定好评,也赢得了社会人士的赞誉。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座落在建国路中段,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为解决东北将士子女的入学问题于1941年创建的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学校。现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拥有一支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生命的教师队伍,是26中学能够取得巨大发展的根本原因。老师们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亲如子女的精神受到社会广泛认同,2000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劳模先进单位”,现已有62人次分获省、市、区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称号。“八·五”至“十·五”期间,26中学所承担的国家及省级各课题研究,全部获得国家或省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条件,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起了覆盖全校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实现了“四机一幕”进课堂;新建了数字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大厅,对理、化、生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进行全部翻新,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全省一流水平,为莘莘学子创造了优越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自1994年26中学高考升学率一直处于普通中学组第一名,1997年至2006年参加重点中学组评估,连续10年获高考质量优秀奖,2001至2006年更是达到 了100%的升学好成绩。在强校林立的碑林区,高考升学率连续3年取得公办省级重点中学第一名。 “成功是一种习惯”,26中人正怀着这种教育理念,放眼未来。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