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小学原名冯家学堂,解放前由冯家村金、玉两堂族长出资兴办的私塾小学,解放后更名为冯家小学。现校舍是1982年由本村出资建造的。 冯家小学所辖学区为冯家村、后仓村和石矸居民会冯家组,同时还较重地承担着外来民工子弟的入学任务。 现有11个班级,五百余名学生,23个教职员工,其中任课教师的普通话、计算机水平均达到上级有关规定,合格学历为100%,高一级学历达到87%。学校配有电脑、图书、仪器、体育等专用教室。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学科质量为中心,抓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近年来,学校重视对学生开展书法特色教育,提出写字无差生的总体目标。通过各学科的有机渗透,同时抓好书法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部分师生的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 学校还重视教学与教研的协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视野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坚持校本培训与校外骨干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如我校的潘幸君老师在2003年、2004年科学教坛新秀比赛中分获区一等奖和市三等奖,这在村一级的完小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们相信,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依靠广大教师振奋精神,务实开拓,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鄞州区鄞江镇中心小学位于它山堰畔,山水相绕,环境幽雅。学校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养正学堂;民国21年,定名鄞县私立养正小学。1950年8月改为鄞江区中心小学。1978年学校在鄞江李家滩择地37亩新建校舍。新世纪,学校经过大规模环境设施改造,现拥有养正院、入画园、甬兴楼等几个主体院落。校内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学校有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农村学校。 学校现有三十个班级,1549名学生,67名教职员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23名,大专以上学历有48名。教师中有一名市学科骨干教师,有两名区学科骨干教师,市教坛新秀2人,区教坛新秀13人,有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人,区级以上优秀教师28人。 学校以“勤学守纪、求实创新”为校训,依靠全体教职工,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曾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A级学校、区学校“规范用字”达标学校、区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区最佳家长学校、区手拉手互助活动先进集体、区校外教育先进集体、区体育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03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市现代达纲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书法实验先进学校、宁波市科学先进教研组。2004年学校被评为区先进“教工之家”,在区第四届教工运动会中获得小学组团体第一名。 “愉快合作、勤学创新”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博爱无私”的教风,“深思博学、勤钻苦练”的学风带给学校生机一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精心打造出学校教育特色。 以《它山堰》校刊为阵地,组织各年级的小记者班,加强学生的读写活动,让学生轻松、愉悦中收获着写的乐趣,提高着写的能力。如今有三百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习作,已连续五届获全国万校作文竞赛集体优胜奖,校刊《它山堰》已成为了全校学生的一道美味的精神食粮。 “科学之窗”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瑰宝。学校历来重视科技科普活动,已有六十多人在全国级竞赛中获奖,四十多人省级获奖,小种植、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开展丰富。学校的“红领巾农科院”已成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一块领域。 学校是宁波市书法实验学校。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这一特色教育,配有两名书画大专毕业教师,担任书法专职教师,班班开设书法课,在全国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市书法等级考试中,高级考出125人,中级400余人,初级600余人,在全区名列前茅。其中一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书法教师,2003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先进书法实验学校。 校合唱队也是我校特色教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曾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四明古镇孕育百年名校,古老的养正小学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永远充满蓬勃的朝气,永远焕发青春的光采,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一定会勇敢冲向浪尖。
云龙镇前徐小学地处云龙镇前徐村,毗邻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学校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名“东海小学”。1986年,学校新教学大楼落成,更名为“前徐小学”。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勤学、守纪、开拓、创新”的校风。 学校总占地面积为55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2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680平方米。学校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设置合理,校内建有校园音响系统一套,藏书6900余册。学校目前拥有队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一系列专用教室,使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花园、农庄式校园格局。 学校拥有9个教学班,417名学生,16名教师。至2006年8月,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0%,其中本科学历占18.8%。获得小学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教师3名,一名教师获区教坛新秀一等奖。 农村综合实践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品牌,为了在校园内更好地营造实践氛围,我们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动足了脑筋、做足了文章。“小小农庄 快乐多多”。我们在学校原有的废弃的草坪上,开辟出一块“小小农庄”,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教育。经过一年左右的综合实践特色教育,目前已初见成效。学生在参加劳动的同时,学到了技能,增强了劳动意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及劳动带来的成果。“‘小小农庄 快乐多多’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与实践”已通过市级课题立项,围绕农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分别在《鄞州日报》、“鄞州教科网”上进行报道,并在“鄞州新闻”、“宁波来发”节目中播出。 结合我校自身的特色,在学校的花坛里,插上了一块块造型逼真,写有宣传标语的“农作物”。“青青的草 青青的脚”、“要想花美 人得更美”、“小花小草 小手呵护”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标语都出自学生之手,即让学生感到亲切,更时时提醒自己要爱护好学校里的一草一木。同时,学校还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校园进行绿化,做到种树、栽花、植草相结合,立体和平面相结合,环境美化和育人相结合。
赤堇小学现址堇山北麓童村。前身的童氏家熟,初无定址,待文昌殿建后,遂设学于此,相传清代名儒全视望(1705-1755)曾来此任教,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此入学启蒙。 1925年,童第周的兄弟、第锦、第德、第谷等人共议创办学校,1927年建在宗教建在宗词左侧的校舍落成,有教室两间,图书室、会议室、教员寝室、纪念堂各一,操场校园,略具规模。以村中有山如冠,因此校名称鄞县私立冠山初级小学,学生52人,学年复式制,首任校长卓厚先,其后余茂才、齐瘦呤等相继任校长。1937年后改称第三、四、五保冠山代用国民学校。1944年开设高级班成为完全小学,同年秋宝庆寺开办县临时联中师范。冠山为师范实习小学,师范他迁,次年仍称保国民学校。1946年4月,塘头、邹溪两乡合并为五溪乡,次年10月,又与管江乡合并称赤堇乡,期间两易校名,解放初改称童村小学,校长童玉才,1950年秋改为赤堇乡第一中心小学,校长陈文尧。翌年,扩建楼房5间,后童中方任校长。1958年,更名赤堇公社中心小学。先后张祥铭、张乐艺、邵枕毅、叶信文任校长,1978年扩建三层教学楼465平方米。次年4月,建立赤堇公社中心小学党支部,俞凤云任书记,任中心学校校长,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称赤堇乡中心小学董世龙任校长,在此期间,集资几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1993年撒区并乡,1995年塘溪乡建镇,始称塘溪镇赤堇小学,直至现在,学校规模续年缩小,近年将撒销。
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小学地处宁波南乡姜山镇虎啸周村。学校前身为“私立文山小学”(1912年),原址在姜山镇胡家坟村。1951年更名为“西林乡校”,1958年更名为“茅山公社中心小学”,1981年更名为“茅山乡中心小学”,1992年更名为“茅山镇中心小学”,2004年并入姜山镇,更为现名。学校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美术室、舞蹈室等功能教室齐备,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音响系统、校内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现有20个班级,学生871人,教师45人,其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14名,大专、本科毕业的教师38人,占教师总数的84.4%。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其中获省级先进荣誉称号的1人,市级先进教师3人,区级先进教师15人,区级教坛新秀8人。 学校以创办“三优三特”的现代化学校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学校先后被授予区文明单位、区先进支部、市雏鹰红旗大队、市业训先进单位、市足球围棋传统学校、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试点学校、省中小学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中小学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足球训练定点学校、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省示范小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1997年,学校成立了浙江省第一所预备役少年军校――茅山预备役少年军校,7年中少年军校这块学校德育的新阵地为一千多名小学员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去年军校还组织编写了宁波市第一本小学生国防教育读本――《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现已印刷近万册,在各学校推广;我校作为省足球训练定点学校,足球运动蓬勃开展,校足球队多次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折桂,2002年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全国“小甲A”比赛获优胜奖,去年暑假又远赴日本参加了八国足球友谊赛获优胜奖;我校的围棋教学也是鄞州区内独树一帜,近年来基本囊括了区小学生围棋比赛的团体、个人冠军,并多次在宁波市小学生围棋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佳绩。
东岙小学前身是设在东岙“文昌阁”的义塾,创办于清末,学生仅10余人。民国初年移至褚家祠堂,称东洲初级小学。1941年,增设高小班,改名为东洲小学。1970年改名为东岙小学。 现学校占地面积1874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88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现代化。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384人,教师2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14人。教师学历合格为100%,其中大专学历为45%,本科学历为15%。 学校一贯坚持“德育为首,安全第一,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强化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近几年,参加各类比赛多次获奖。教师撰写的各类论文有20多篇获县级三等奖以上。学校小学生篮球队在县赛中多次获奖,并曾代表县队参加市赛荣获第二名。
宋诏桥小学位于鄞州中心区,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心级学校。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8718.5平方米,目前拥有31个教学班级,1380多名学生,68名教职工,有各级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19人,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占总数的40.3%,师资结构合理优化。 随着中心区的迅速崛起,宋诏桥小学与时俱进,奋力开拓,学校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示范小学、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市行为规范教育达纲学校、市交通安全示范单位、区文明单位、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围绕“和谐发展+个性特长”的育人目标开展系列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2005年4月重点规划课题《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在我校全面实施,课题围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从个性化德育、个性化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外活动、多元的个性化评价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开辟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课题研究新领域,并得到了省、市教科专家的一致好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4期“教改前沿”栏目,专题介绍了我校个性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可喜成果。 “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围棋教育”是宋诏桥小学三张靓丽的名片。学校机器人获市级冠军6次,省级冠军和亚军各2次,季军1次。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勇夺“全国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大赛”小学组“冠军”。在市、区信息学科竞赛中近20人次获奖。校民乐队经过五年的积累日益成熟,曾获区中小学文艺汇演第一名,乐队部分队员随同“东方宝贝”艺术团赴欧洲四国巡回演出,在异国他乡引起不小的轰动,前不久央视动画城来宁波,宋小民乐队在开幕式上又登台献演。在区小主持人比赛中有3名小学生荣获“十佳小主持人”称号,各级各类的才艺大赛上,都有宋小学生获奖的喜讯。学校的围棋教育方兴未艾,小棋手多次在市、区围棋赛上获得佳绩,部分学生在市“26届体总杯围棋段位赛”中获得了初段证书。在刚结束的“夏纳杯宁波市少年儿童围棋赛”中又荣获团体第二名。
中娄小学创建于1942年,现有教学班6个,210名学生,12名教师。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名。学校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分教学楼、寝室楼、辅助用房、乒乓室、厕所、门卫共6幢,设有电脑室、实验室(多媒体室)、音乐室、阅览室等大小辅助教室9个,并配有校园音响系统。是一所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环境比较幽雅的乡村完小。 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以人为本,学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坚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享受生命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大力营造“快乐读书,读书快乐”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务实创新的师资队伍,取得一定的办学效益。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镇完小目标管理先进学校”、“镇文明学校”、“县星级完小”,几次荣获“镇六一艺术节”团体一、二、三等奖。在2004年度象山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上送的三个科技创新项目喜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中的中娄小学,将秉承“文明、诚信、求知、健体”的校风,为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