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坐落在古有“旧时驿路,荷花百里”之称的鹿城区百里坊。学校西对郭公山的旖旎翠色,北临瓯江水之粼粼波光,坐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学校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油车巷口的勤业小学与三港巷的乐业小学(分别由张焕新和徐兴先生创办)。1942年两校合并改为公办学校,改名为莲池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学校多次易名:西区中心小学、九山区中心小学、和平中心小学等,最后定名为百里路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530人,教职员工87人。该校在八、九十年代,曾培养了周望潮、金秀珠、缪笑竹等特级老师。现有的82位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39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市级教坛新秀2人,区级教坛新秀23人;大专学历45人,本科学历26人,研究生学历2人,中师学历9人。该校教师中持有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47人(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这在省内的中小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今年学校被区教育局列为“教师培训与科研基地”,这一举措为本校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任校长方吟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县级拔尖人才),现任书记陈建明(省级名校长培养对象)。 学校德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现是温州市行规达标学校。学校推出了“百里路之星”多元化评价机制,将争当“百里路之星”的自我教育激励机制融入班队课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推行了“三全”即“全班级、全方位、全天候”的值日管理模式,由值日校长、值日老师、值日班级共同完成,加强了学生行规检查力度,把管理的形式由终端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另外,学校还成立文学社、书画社、少年棋苑等社团,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学校重视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学科活动课开温州市的先河,先后承办了全国和温州市活动课观摩会,以此带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成立教改科研组,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建立“三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百里路希望之星),规范一年一度的“青春杯”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同时通过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名师带徒等方式,使每个教师脱颖而出。2003年学校被评为温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并被省教科院列为联合国“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学校。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创办于1985年,是温州市示范性窗口学校,是鹿城区教育局直属的实验小学。学校现有龟湖、桥儿头、黎明、双井头四个校区,100个教学班,学生4054名,在编教师236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6%,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省教改之星13人,市名师、市“三坛”、市学科骨干教师15人,区“三坛” 54人。各校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师资雄厚。 二十多年来,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智慧教育,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名校”的办学目标,以“朴实、求真”为校训,坚持以“为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奠基”的育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多元、和谐的育人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学校教育成果显著,影响深远。甘肃省、河北省等二十几个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前来参观、访问;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等媒体50余次报道学校教育成果及和谐校园创新举措;近三年有100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项,小学毕业生质量检测中,学生综合素养名列鹿城区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近百项区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成为瓯越教育版图中的现代化学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正借时代东风,乘风破浪,扬帆千里。
瑞安市实验小学位于安阳镇解放中路,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学校前身是瑞安普通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三十一年,改办为瑞安官立高等小学堂,孙诒让遥领总理,并亲自编写国语科讲义,多次来学堂讲课。乡绅林养素为监督。次年,学堂有3个复式班,102名学生,9名教习。办学倡导“开国悟民,讲习科学”,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注重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教学成绩卓著,为上级学校、社会输送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学堂开办时间之早,教育改革之先,名列全省前茅,对温属各县发展小学教育颇有影响。 民国元年(1912),学校更名为瑞安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9年,学校有所发展,成为有初等、高等的两等小学校。民国12年(1923),实施“四二分段制”。民国17 年,始行男女同校。“四·一二”政变后,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学校以“四维八德”为教育总纲,强化训育机制,管教严酷。民国20年(1931),被确定为县实施初等教育辅导学校,向全县开过演示课和教育演讲会。是年6月,高小毕业生31人参加省会考,成绩名列前茅。民国24年,校名改称瑞安县立城厢中心小学,全校11个班,学生490人。民国32年(1943),作为瑞安简易师范附小。民国初、中期,学校稳步发展,教学质量受人青睐,省视学先后5次来校视察,均得嘉奖。后期,瑞安遭受日寇侵犯,四度沦陷,教育严重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教育事业又临窘境,学校日趋萎缩。解放前夕,在校生11个班仅有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瑞安县立中心小学,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改复式为单式班。全校11个班级,学生552人,工农子弟占77.8。1952年,结合革命形势进行“五爱”教育;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倡导启发式教学。次年,学校管理转向以教学为中心,抓备课,开观摩课,办业务讲座,教研风气日趋活跃。1957年,以毛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办学宗旨。 1958年,由于片面理解“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过多参加劳动和社会运动,打乱教育秩序,影响教学质量。同年,改为瑞安师范附属小学。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后,学校管理抓“两块地(思想教育阵地、劳动基地)”和“两个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外出串联,校舍、仪器、图书、档案资料遭受损失。1967年秋,“复课闹革命”,学习毛主席语录,批判资产阶级。1969年,工宣队、军代表进驻学校,成立革委会,进行“斗、批、改”,实行开门办学。1972年,城关镇第五小学并入,校名改称为城关镇第五小学,全校班级骤增至31个,学生1812名,是历史上学生数最多的一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广大教师精神振奋,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是年秋,学校被确定为温州地区重点校。一度想把“文革”期间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曾出现按学生程度分快慢班,抓统考、搞竞赛、列名次等偏向,加重了师生负担。1979年起,相继建造电化室、教学楼、雨天体育活动室;置办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图书挂图等,改善了办学条件。 80年代初,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明确办学方向,进行各种有利于“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试验,成效显著。1984年,开始实行“改讲课为学课,变校园为乐园”的学校目标管理,增辟第二课堂,开发学生心智机能,深化教育效果。 1985年,学校改称瑞安县实验小学,1987年7月撤县设市后,称瑞安市实验小学。学校逐步引进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原理,开始探索管理、教育和教学的联系发展、优化组合,提高教育质量。 1986年秋, 贯彻《义务教育法》, 进入依法治教新的历史阶段。 全校入学率99.2, 普及率99.2, 巩固率99.9,毕业率98.6。 1988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通知》,进行“三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少先队阵地建设、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教育”,激发学生立报国志,学建国才。是年,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格率和体 育达标率,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98.5和95.5;近视率从1982年22.1下降到13.5,并实现了无留级学校。1991年,以“三园”(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为办学宗旨,进行教育整体实验,力求实现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1993年,试行“三制”(校长负责制、学校工资结构制、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4年起,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十项规定》,开办“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创办“少年城市建设监察学校”,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1997年,学校置办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辟13个功能教室,创设电脑、管乐、书画等16个假日活动基地,为实施“双休日”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为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校制定《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评价指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及《学科教学常规》等,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鉴定和选拔的作用。 1999年,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 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教科兴校、文明建校的办学思路,强化“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赋予学生探究、发现、选择等权利,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001年,全校有38个班,2009名学生,96名教职员工。学校以“小学生综合探究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为教育科研的龙头课题,从试点到年段,从重点突破到整体实施,从局部探索到逐步完善,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引导教师走教、学、研、创一体化之路,既使学校成为群众性的科研阵地,又能发挥教科兴校的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是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浙江省中小学示范学校评估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任校长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学校的教改工作一直处于前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校多次被省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1987年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称号。 实小配备师资向来是小学中水平较高的教师。1987年职称评定: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9人,占教师总数49。尔后,王宗津、徐桂芬先后荣获省特级教师称号。施明夫、许华山分别参加“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第四次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据2000年统计:全校教师90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46人,中专学历42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7人;省、地、市教坛新秀26人。自50年代至今,全校教师获温州市、浙江省、全国各类先进称号的有93人次。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含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29篇教育教学论文,有371篇论文分别在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全国获奖。其中《多种形式进行“五爱”教育》、《知、爱、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分别在教育部主编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经验选集》、《中国教育报》上发表。 实小一百个办学春秋,几经沧桑,弦歌不绝,为上级学校、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受到母校的启蒙教育,奠定了成才基础。其中有成千上万的校友学有专长,成就卓著。如“国旗之父”曾联松,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孙义燧,史学家周予同,被誉为“航天工业顶梁柱”的黄本诚,博士导师曾衍霖、曾衍钧、陈孝曙、许光华、钟顺时,歌唱家姜嘉锵,书法家邹梦禅,作家杨作雨,电影明星陶慧敏等等。他们为母校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为新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80年代至今,实小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获奖的有国家级349人次(其中书画获奖220人次,占63)、省级157人次、温州市和瑞安市868人次。其中潘朔获全国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唐亦佳的习作《我爱家乡双炊糕》被法国《欧洲时报》选登。戴亦云参加“日本交欢卓球大阪大会”(乒乓赛)获日本樱丘高等学校体育功劳奖章。钱海墨的书法作品被入选 《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一书。徐朝晖、方剑慧、何莺歌等3人表演的儿童舞《牛娃娃》,进京参加中国国际艺术节演出。校园群星灿烂,新苗茁壮成长。 实小建校时,原县学校士馆仅有老屋数座,后经修建,校舍逐渐改观。民国15年,改魁星阁为籀公楼(孙诒让号籀庼),作为乡贤热心兴学的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逐步拨款扩建。现校舍占地面积10672m2,建筑面积12560m2。设有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阅览室、舞蹈室、劳动室、雨天体育室、阶梯教室等20个功能教室。置办电脑、仪器、摄像机、放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较为完善。全校藏书60万册。学校环境优美,花团锦簇,整洁美观,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天地,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摇篮。 社会在发展,实小在前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为指针,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拓奋进,让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焕发青春的光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