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小高桥小学创办于1936年,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1999年市区人民政府利用旧城改建的机会,重新改建了校舍。同年,经鹿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温州市国际象棋学校,与小高桥小学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种办学机制,旨在通过特色办学,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学校通过普及国际象棋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智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棋促智,以棋育人”的特色办学思路,在全校范围内,多层次、多结构的开展国际象棋课。在普及教学的基础上,国际象棋的竞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国际象棋进课堂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显示了特色教学的特有魅力。学校自编了国际象棋校本课程,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开展师资培训。“聪明人的游戏”——国际象棋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学校的悉心栽培下,一大批棋坛秀脱颖而出,在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蝉联团体冠军和多项个人冠军,3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并有九人获得全国个人冠军,已有15人次获得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授予的棋士称号,其中协大师2人、地方棋协大师1人、一级棋士3人、二级棋士6人、三级棋士2人、四级棋士1人。二〇〇五年获得全国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总团体第一名,二〇〇三年四月被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全国国际象棋传统学校。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以棋促智,以棋育人”是我校特色办学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一朵“棋城之花”必将在鹿城大地上艳丽开放。
洞头县实验小学云帆管乐团成立于2007年10月,四年来,乐团这棵音乐之苗,在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下,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各种活动中开始耀耀生辉。
温州市籀园原名为温州市实验小学(九山本部),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隶属温州市教育局。学校位于温州籀园旁,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多功能大厅、班级多媒体教学平台、图书馆、大型游乐器械、各式教学辅助用房,一应俱全。学校现有84个教学班,3230名学生,247名教师。包括3名特级教师、5名外籍教师、31名中学高级教师在内。 从2002年建校初期暂借九山湖温州中学旧址办学,到2005年建成市府路本校校舍,再到2007举办全日制民办小学——温州市籀园小学,至今日与温州市实验中学合作创办国际班,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大步前行。一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四方名师应者云集,八方学子纷至沓来。学校现有87个教学班,3488名学生,277名教师。包括3名特级教师、4名外籍教师、42名中学高级教师在内,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和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支充满竞争实力、生命活力、人格魅力的教师团队。
温州市水心小学,系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学校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学校、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技实验基地、浙江省教科研百强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位于温州市水心住宅区,下辖一校区、二校区、三校区、新村校区,占地总面积55.2亩,建筑总面积2.75万平方米,在校生3500多人,在编教职工210人。 “尊重生命,尊重个体”是水心小学的办学理念,其基本内涵是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个体差异,激发生命潜能,创造生命价值。 “我快乐,我健康,我读书”是水心小学的校训,与该校的办学理念相契合,“快乐”源自“健康”,“快乐、健康”源自“读书”;生命的真谛则在于快乐、健康和通过读书所获致的充实和幸福。 “整体推进、和谐发展”——水心小学发展的愿景。“整体推进”的要义在于增强集团学校的整体实力;“和谐发展”的要义在于强调集团学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学校以创建书香校园为主轴,推行健康教育和阳光教育,发挥各校区(分校)之所长,彰显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区,高举国防教育的旗帜,在“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的优良传统上做更加深入的探索;二校区,充分挖掘“全国绿色学校”的潜质,着力抓好环境教育;三校区,以“六自”教育(人格自尊,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健康自强,安全自护)为培养目标,努力办成省市一流的城区寄宿制学校;新村校区,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大力开展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展望未来,水心小学将继续致力于打造“集团品牌”和“特色品牌”。为温州教育提供更新更亮的风景线,为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新贡献。
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坐落在古有“旧时驿路,荷花百里”之称的鹿城区百里坊。学校西对郭公山的旖旎翠色,北临瓯江水之粼粼波光,坐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学校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油车巷口的勤业小学与三港巷的乐业小学(分别由张焕新和徐兴先生创办)。1942年两校合并改为公办学校,改名为莲池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学校多次易名:西区中心小学、九山区中心小学、和平中心小学等,最后定名为百里路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530人,教职员工87人。该校在八、九十年代,曾培养了周望潮、金秀珠、缪笑竹等特级老师。现有的82位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39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市级教坛新秀2人,区级教坛新秀23人;大专学历45人,本科学历26人,研究生学历2人,中师学历9人。该校教师中持有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47人(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人),这在省内的中小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今年学校被区教育局列为“教师培训与科研基地”,这一举措为本校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任校长方吟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县级拔尖人才),现任书记陈建明(省级名校长培养对象)。 学校德育工作遵循教育规律,现是温州市行规达标学校。学校推出了“百里路之星”多元化评价机制,将争当“百里路之星”的自我教育激励机制融入班队课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推行了“三全”即“全班级、全方位、全天候”的值日管理模式,由值日校长、值日老师、值日班级共同完成,加强了学生行规检查力度,把管理的形式由终端管理转向过程管理。另外,学校还成立文学社、书画社、少年棋苑等社团,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学校重视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学科活动课开温州市的先河,先后承办了全国和温州市活动课观摩会,以此带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成立教改科研组,积极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建立“三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百里路希望之星),规范一年一度的“青春杯”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同时通过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名师带徒等方式,使每个教师脱颖而出。2003年学校被评为温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并被省教科院列为联合国“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学校。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创办于1985年,是温州市示范性窗口学校,是鹿城区教育局直属的实验小学。学校现有龟湖、桥儿头、黎明、双井头四个校区,100个教学班,学生4054名,在编教师236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6%,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省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省教改之星13人,市名师、市“三坛”、市学科骨干教师15人,区“三坛” 54人。各校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师资雄厚。 二十多年来,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智慧教育,创建浙江省现代化名校”的办学目标,以“朴实、求真”为校训,坚持以“为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奠基”的育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多元、和谐的育人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办学效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学校教育成果显著,影响深远。甘肃省、河北省等二十几个省内外教育考察团前来参观、访问;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等媒体50余次报道学校教育成果及和谐校园创新举措;近三年有100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项,小学毕业生质量检测中,学生综合素养名列鹿城区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近百项区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成为瓯越教育版图中的现代化学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正借时代东风,乘风破浪,扬帆千里。
瑞安市实验小学位于安阳镇解放中路,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学校前身是瑞安普通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三十一年,改办为瑞安官立高等小学堂,孙诒让遥领总理,并亲自编写国语科讲义,多次来学堂讲课。乡绅林养素为监督。次年,学堂有3个复式班,102名学生,9名教习。办学倡导“开国悟民,讲习科学”,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注重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教学成绩卓著,为上级学校、社会输送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学堂开办时间之早,教育改革之先,名列全省前茅,对温属各县发展小学教育颇有影响。 民国元年(1912),学校更名为瑞安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9年,学校有所发展,成为有初等、高等的两等小学校。民国12年(1923),实施“四二分段制”。民国17 年,始行男女同校。“四·一二”政变后,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学校以“四维八德”为教育总纲,强化训育机制,管教严酷。民国20年(1931),被确定为县实施初等教育辅导学校,向全县开过演示课和教育演讲会。是年6月,高小毕业生31人参加省会考,成绩名列前茅。民国24年,校名改称瑞安县立城厢中心小学,全校11个班,学生490人。民国32年(1943),作为瑞安简易师范附小。民国初、中期,学校稳步发展,教学质量受人青睐,省视学先后5次来校视察,均得嘉奖。后期,瑞安遭受日寇侵犯,四度沦陷,教育严重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教育事业又临窘境,学校日趋萎缩。解放前夕,在校生11个班仅有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瑞安县立中心小学,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改复式为单式班。全校11个班级,学生552人,工农子弟占77.8。1952年,结合革命形势进行“五爱”教育;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倡导启发式教学。次年,学校管理转向以教学为中心,抓备课,开观摩课,办业务讲座,教研风气日趋活跃。1957年,以毛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办学宗旨。 1958年,由于片面理解“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过多参加劳动和社会运动,打乱教育秩序,影响教学质量。同年,改为瑞安师范附属小学。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后,学校管理抓“两块地(思想教育阵地、劳动基地)”和“两个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外出串联,校舍、仪器、图书、档案资料遭受损失。1967年秋,“复课闹革命”,学习毛主席语录,批判资产阶级。1969年,工宣队、军代表进驻学校,成立革委会,进行“斗、批、改”,实行开门办学。1972年,城关镇第五小学并入,校名改称为城关镇第五小学,全校班级骤增至31个,学生1812名,是历史上学生数最多的一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广大教师精神振奋,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是年秋,学校被确定为温州地区重点校。一度想把“文革”期间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曾出现按学生程度分快慢班,抓统考、搞竞赛、列名次等偏向,加重了师生负担。1979年起,相继建造电化室、教学楼、雨天体育活动室;置办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图书挂图等,改善了办学条件。 80年代初,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明确办学方向,进行各种有利于“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试验,成效显著。1984年,开始实行“改讲课为学课,变校园为乐园”的学校目标管理,增辟第二课堂,开发学生心智机能,深化教育效果。 1985年,学校改称瑞安县实验小学,1987年7月撤县设市后,称瑞安市实验小学。学校逐步引进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原理,开始探索管理、教育和教学的联系发展、优化组合,提高教育质量。 1986年秋, 贯彻《义务教育法》, 进入依法治教新的历史阶段。 全校入学率99.2, 普及率99.2, 巩固率99.9,毕业率98.6。 1988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通知》,进行“三化(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少先队阵地建设、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教育”,激发学生立报国志,学建国才。是年,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格率和体 育达标率,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98.5和95.5;近视率从1982年22.1下降到13.5,并实现了无留级学校。1991年,以“三园”(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为办学宗旨,进行教育整体实验,力求实现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1993年,试行“三制”(校长负责制、学校工资结构制、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4年起,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十项规定》,开办“家长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创办“少年城市建设监察学校”,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1997年,学校置办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辟13个功能教室,创设电脑、管乐、书画等16个假日活动基地,为实施“双休日”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8年,为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校制定《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评价指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及《学科教学常规》等,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鉴定和选拔的作用。 1999年,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 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教科兴校、文明建校的办学思路,强化“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赋予学生探究、发现、选择等权利,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001年,全校有38个班,2009名学生,96名教职员工。学校以“小学生综合探究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为教育科研的龙头课题,从试点到年段,从重点突破到整体实施,从局部探索到逐步完善,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引导教师走教、学、研、创一体化之路,既使学校成为群众性的科研阵地,又能发挥教科兴校的实验性和示范性作用。是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浙江省中小学示范学校评估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任校长和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学校的教改工作一直处于前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校多次被省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1987年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称号。 实小配备师资向来是小学中水平较高的教师。1987年职称评定: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9人,占教师总数49。尔后,王宗津、徐桂芬先后荣获省特级教师称号。施明夫、许华山分别参加“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第四次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据2000年统计:全校教师90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46人,中专学历42人;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7人;省、地、市教坛新秀26人。自50年代至今,全校教师获温州市、浙江省、全国各类先进称号的有93人次。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含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29篇教育教学论文,有371篇论文分别在瑞安市、温州市、浙江省、全国获奖。其中《多种形式进行“五爱”教育》、《知、爱、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分别在教育部主编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经验选集》、《中国教育报》上发表。 实小一百个办学春秋,几经沧桑,弦歌不绝,为上级学校、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受到母校的启蒙教育,奠定了成才基础。其中有成千上万的校友学有专长,成就卓著。如“国旗之父”曾联松,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孙义燧,史学家周予同,被誉为“航天工业顶梁柱”的黄本诚,博士导师曾衍霖、曾衍钧、陈孝曙、许光华、钟顺时,歌唱家姜嘉锵,书法家邹梦禅,作家杨作雨,电影明星陶慧敏等等。他们为母校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为新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80年代至今,实小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获奖的有国家级349人次(其中书画获奖220人次,占63)、省级157人次、温州市和瑞安市868人次。其中潘朔获全国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唐亦佳的习作《我爱家乡双炊糕》被法国《欧洲时报》选登。戴亦云参加“日本交欢卓球大阪大会”(乒乓赛)获日本樱丘高等学校体育功劳奖章。钱海墨的书法作品被入选 《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一书。徐朝晖、方剑慧、何莺歌等3人表演的儿童舞《牛娃娃》,进京参加中国国际艺术节演出。校园群星灿烂,新苗茁壮成长。 实小建校时,原县学校士馆仅有老屋数座,后经修建,校舍逐渐改观。民国15年,改魁星阁为籀公楼(孙诒让号籀庼),作为乡贤热心兴学的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逐步拨款扩建。现校舍占地面积10672m2,建筑面积12560m2。设有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阅览室、舞蹈室、劳动室、雨天体育室、阶梯教室等20个功能教室。置办电脑、仪器、摄像机、放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较为完善。全校藏书60万册。学校环境优美,花团锦簇,整洁美观,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天地,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摇篮。 社会在发展,实小在前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为指针,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拓奋进,让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焕发青春的光彩。
创办于1914年的温州市城南小学是一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市区重点小学,也是该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历史名校。2005年成立城南集团学校,拥有本部和府学巷两个校区。本部学校坐落于美丽、繁华的人民路花柳塘畔,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00平方米。府学巷校区坐落于市中心府学巷,校园占地面积4780平方米,建筑面积8043平方米。学校配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房3个,多媒体教室24个,2套闭路电视系统,100兆光纤直接接入校园网。建有标准的室内游泳馆、体育馆、树胶运动场等,一流的设施为一流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里是学生求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创新的摇篮。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135人。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学校打造了一 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小学高级以上职称59人,大专以上学历106人,27人获得省、市、区级教坛新秀称号。4人被确定为省、市名师培养对象,6人在省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师资强校、特色树校、严谨治校的反针。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以成人、成功、成才为校训;以造就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富有特长个个性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锐意改革、屡创佳绩,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在德育、体育、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诸多的办学经验和特色。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际级奖391项,国家级奖318项,省级奖285项。学校获得全国尝试教学先进单位,浙江省器乐进课堂先进单位、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浙江省绿色学校、温州市示范学校、温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温州市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并先后成为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高校的科研实验基地。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十,即公元1896年11月14日。百年来,四次迁移校址,十六次改换校名,历任校长34任,是浙南大地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曾荣获“全国百所名牌学校”之一、“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之一、“中国名校600家”之一;她还是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语文“四结合”实验先进单位、全国先进艺教集体、全国体育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饮誉四方的百年名校广小,吸引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英国等国的教育专家前来学校参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辅导员》、《现代教育》等国家级新闻单位都曾来校作过采访。 百年树人,英才辈出。学校曾先后培养了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家郑振铎、数学家谷超豪、陆善镇、徐桂芳、物理学家李启虎、商界名人吴昌涛、书法家陈铁生、舞蹈家黄豆豆、芭蕾王子孙慎逸、人民卫士林勇等中华英才。一批批校友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改革者之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正是广小“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因我而誉”的生动写照。 2005年秋,广场路小学合并上陡门一小,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学校现有62个班级,2680名学生,教职员工15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市、区级教坛新秀67人,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81人,本科学历88人,大专学历58人,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校教学设施完备,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87种,校刊《读书乐》与校报《家长报》,为广大师生与家长构建了信息通道,学校以第三代校园网为支撑的网络系统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搭建了平台,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结构。校园环境以“精、巧、美”著称,整洁高雅,四季常青,是中英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成功验收的实验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塑校,名师塑校,质量立校”,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兴校,精品特色,名牌取胜”为办学途径,通过“六大工程”即凝心工程、形象工程、读书工程、育人工程、质量工程、荣光工程的实施,传承和发扬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营造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铸造学校精神文化,践行学校行为文化,努力走文化立校之路,使校园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呈现了一派“芳菲桃李春成海”的景象。 新的世纪里,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继续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创人民满意的诚信学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为办学宗旨,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发挥名校优势和效应,扩大名校辐射度,提高学校竞争力。强化科学管理、人文管理,重视师资培养,凸现办学特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并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一流的名牌学校,在改革的大潮中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本校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温州名校,创始于1897年(清朝光绪22年),1996年11月改为蒲州育英学校,是知名台胞何朝育先生在温州捐资创办的“育英”系列之一。 坐落在温州新城新蒲路口,学校占地面积1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设置24个标准的教室,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200余人,教师总数65人。 学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校舍气派。造有“回”字型的综合教学大楼,拥有200米环行跑道,80米直道,413.25平方米的风雨操场,246个座位的阶梯教室,252平方米的舞蹈室,200多平方米的师生餐厅;辟有微机房(50台)、语言室(56座)、美术室、仪器室、实验室、藏书室、图书阅览室,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校园网、电视演播室、闭路电视系统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中,中共党员17名,小学高级教师15名,一级教师22名,大专及以上毕业学历13人,区、市级及以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6名,市级名师、名校长对象3名,获市级公开课、优质课奖6名,全体教师均取得省计算机二级应用能力考核证书,均经过“三本书、三项基本功”培训、“学科技能”培训,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并配有音、体、美、英语、电脑专职教师。 学校办学质量稳步上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强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行为规范,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提高,突出思想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英语、计算机、美术、足球、棋类等特色学科的教学,使我校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近五年来,本校学生在各级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多人次,省市级奖项168多人次。集体荣获区级及以上奖52余次,名列全区的前矛。 “展科技特色,树名校风范”。学校优良的学风、一流的质量赢得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家长的高度赞誉,先后连续四年被评为区、市级文明学校(单位),连续四次分别被命名为温州市一级示范学校、温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温州市创安全文明校园示范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成为区级的三个基地:学生足球训练基地、棋类训练基地和环保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我校办成教育现代化的一流学校”为目标。努力进取、勇于开拓,追求卓越,跨步向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