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七中学创办于1947年,位于美丽的甬江之畔,地处宁波市江东贺丞社区中心,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15852平方米,现有51个班级,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工130多人,是一所设施现代化、管理网络化的学校。 学校现有综合电教室、语音实验室、微格实验室、微机教室、舞蹈房、美术室、劳技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演播厅、多功能阶梯教室等专用教室及校园音响系统,双控闭路电视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五大系统, 有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塑胶排球场、室内体育馆等体育设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素质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有学科齐全、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和省市级教坛新秀、学科比武一等奖获得者等。 学生思想健康、行为规范 ,形成了“团结、严谨、勤奋、文明”的校风,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十佳学生”等,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近两百位同学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学生远赴日本、保加利亚等国家交流、比赛。近年来,学校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团结协作,积极开拓,奋发图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中考成绩和各项指标及体育竞技和群体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学校办学成果斐然,声誉与日俱增,赢得了家长的肯定、社会的赞誉,先后获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学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治安安全示范单位、宁波市无烟学校、宁波市平安校园、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宁波市优秀党支部、宁波市先进团组织、宁波市德育先进集体、宁波市电教先进集体、国防教育省级先进单位、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省级先进单位、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是宁波市教育局191东方教育网络学校的教育基地。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全校师生正昂首阔步迈向新的辉煌。
乐清市柳市实验中学创办于一九九五年,系乐清市第一所冠名实验的学校。几经搬迁,现座落在柳市镇双龙路13号,东临龙岗山,西傍柳川河,北按104国道,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30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环境优美,有红花绿树,假山喷泉。校园楼群布局科学,现代化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师生餐厅、宿舍楼、配套体育场、微机房、语音室。学校共有三十五个教学班,专业教师117人,高级职称3人,一级职称40人,本科学历4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师队伍结构台理。素质优良,爱生敬业。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成绩斐然,被评为“温州市文明单位”、“市十佳学校”、“温州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2003年被评为“乐清市先进集体”。 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一线教师自觉主动地运用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探索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几年来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这一百多篇,承担多顶市级课题研究,各项教学技能比赛获奖人数达六十多人次,居乐清市各校之首。 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创学校特色。几年来,分别在文学社、 科技教育、英语教学、学科竞赛方面尝试并初具特色,《柳风》、《柳丝》 文学社社员被评为全国示范文学社。航模取得温州市总分第一,英语组被评力温州市先进教研组,数学、自然科学竞赛顶初试成功。 会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柳市实验中学——本市教育的后起之秀,将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在上级主管部门、柳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将迁址新建,借此契机,全校师生励精图治,再创辉煌。
永嘉县瓯北镇第三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创办于1993年3月,位于瓯北镇堡一村,东临东瓯 大桥,西毗瓯江大桥,北靠104国道,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占地面积50亩,现有教学楼3050平方米,完成了300余米围墙的建设;配置33台电脑,创办了电脑教室;迁建锅炉房,配备了新锅炉;新建1个宣传窗、2个太阳能浴室,购置了4台乒乓桌……规划再建办公楼、实验楼、科技馆、游泳池、风雨操场、4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等配套设施。 学校现有14个班级、700多名学生、38位教师。教师学历结构高(其中学士学位4名),全部毕业于师范院校。现以“敬业、爱生、奉献”精神为宗旨,在教育事业上辛勤劳动、默默耕耘。本年度有30%教师达到中级职称,35%达到本科学历,95%能胜任实际教学。
大若岩镇中学占地面积26亩, 校舍面积3730m2,,学生数619人。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学校、永嘉县绿色学校、温州市劳动教育第三批示范基地、毒品预防教育四星级学校。2008年的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政县平均为107.01分、106.55分、89.33分、157.94分、67.04分,我校均超过全县的平均分,分别为110.36分、112.57分、96.47分、161.17分、67.68分,其中二科超过温州市平均分。大若岩镇中学前身为白泉中学,建校于1970年2月,寄租在白泉村民陈有望民房办学,首招二个班70人。校长为周成望。1971年下半年,潘宝林继任校长,同年,村民出资,拆除娘娘宫,建成二层6个教室的校舍。1975年,林纪染任校长,扩招4个班。林调离后,教务主任胡瑞生代校长,扩建二个教室。1984年,陈继进任校长。1989年,陈贤瑜接任。1991年有7位学生考取永嘉中学,1992年有1名学生考取温州中学、3位学生考取永嘉中学。1992年改现名。1993年1月,选址玉泉村,迁建现有校舍。1994年进入现有校舍办学。2005年韩雪峰任校长。2008年麻庆杰任校长。2007年始,投资2500万元、征地60亩的迁建工程动工建设。目前,大若岩镇中学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德促教。一抓师德,通过教师德育培训会、评选师德之星、德育不规范教师戒勉谈话、民主评议、民主座谈会、出台《大若岩镇中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暂行办法》等种种途径,提高教师从教道德,达成认真教学光荣、不认真教学可耻的共识;二抓学生德育。以《大若岩镇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达标实施细则》为载体,进行全天候德育教学管理。三抓师生之间德育相互监督。以管促教。一是管教师教学。以《大若岩镇中学教学评估细则》、《大若岩镇中学教学奖制度》为依据,通过严抓教学常规,严格考勤制度,有效制止乱调课,细化教师上课、落班辅导管理,推行“推门听课,教研组长周周查,课前指导预习、课中优化教学、课后反思、改后订正反馈”三项制度,延伸教学评估内容,设立教学效果专项评估,设立教学奖,评估、考核纳入教师切身利益管理等手段,对教师教学进行长效量化管理。二是管学生学习。通过封闭管理、推行月成绩测评制度和月成绩测评分析、每月优生座谈会、实施后进生结对制度和贫困优生扶贫、学科竞赛制度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乐促教。通过建花园式校园、建文化型校园、办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活动、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学生记者团、开发校本教材等手段,营造校园轻松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以乐促教目的。
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目前全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学校全日制学生56个教学班, 2000余名学生。各种函授、网络教育学生700多名。嘉兴建校依拓行业优势、呈现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十年内学校获得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财政部级荣誉四项;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荣誉三项;2001年,学校工民建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专业。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国家首批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学校建筑装饰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审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建筑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并评为优秀等次。2006年9月获得中央财政支助专项资金260万元。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09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9年7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职业教育要创建品牌、打造特色、精细管理、提升内涵,建校已经成为嘉兴市十一五打造的九大职教基地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师资精干、双师型队伍建设成效果显著学校现有教职工11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95% ;中、高级职称62%,引进建筑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国家注册类工程师、“双师型”教师24人;市级、市属级学科带头人8名。职业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互动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工地、工程、实验,练就学生的“金手指”。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是我们一贯的办学行为。我校现有实验大楼、实训大楼各一幢,配备建筑材料、力学等专业实验、实训室25个;有8个多媒体教室,8个计算机房,360台学生用计算机;拥有1000多平米的实训工场,涉及木工、钢筋工、管道工、架子工、钳工、模板和吊顶工等七个工程。学校拥有校外实训基地19家,其中省级实训基地1家,学校拥有专业设备总价值1000万元。
乐清市外国语综合高中是2001年12月经浙江省教育厅首批批准的综合高级中学,是温州市唯一一所由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合并而成、直接沟通普高职高教育、集普高职高教育优势于一身的学校。学校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质量优胜。办学13年,办学品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已步入中等规模高中教育强校之林。 学校的教育宗旨是“既求个个升学,又求人人成才”。在这里,学生通过有关考试,可以获得普高毕业文凭和职高毕业文凭,可以获得普通高中会考证书和技能初级或中级证书,可以参加高考、高职考、成人高考。让多数学生拿到多个证书并通过普通高考、高职考、成人高考和助学自考等途径升入大学。同时学校正在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与中国500强企业华通机电集团取得合作,举办低压电器班,为“中国电器之都”输送中等技术人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