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从而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资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为有效地发挥科学课程校内资源的作用,应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地进行实验活动,为了保证实验安全、有序,实验室的开放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3.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4.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科学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科学刊物等。
5.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二)社会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极为丰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1.利用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进行科学教育。
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电教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4.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育资源,如家庭、街道、商店、田野、森林、河流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所利用。
对属于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促进其与校内科学教育的配合。
对非教育系统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与之建立必要的联系,使其在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各类活动时兼顾学校科学教育的需要。
四、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教材是体现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都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一)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
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改变只注重知识的偏向,全面考虑内容标准的要求。选择那些有利于认识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学统一概念和原理的知识、能突出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以及更好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主题内容。
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偏向,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当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形成于科学的探究过程,还要回到技术、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
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关注拓宽知识视野和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事物。
科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应当突破以学科知识阐述为主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为了实现探究性的学习,课堂学习的知识密度不能太大。为此,应当破除过于讲究概念严密性和系统性的观念。
(二)科学教材内容的整合
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按五个方面表述和呈现,它不代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教材的组织结构,编写教材时需要再创造和整合。
科学教材内容的整合应力求体现科学整体的思想。可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考虑,并将其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将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基本概念贯穿于教材始终,以系统、结构层次与功能的概念将各种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物质系统和地球空间系统融合统一起来,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各分支领域,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结合起来。
科学教材整合时,并不要求完全打破分支领域的界限,但在内容上,要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有些主题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如空气和水,不仅涉及物质科学领域,还涉及生命科学领域,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编写教材时,应注意其综合联系和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的整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要求。7~9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材的要求应与这种特点相适应。如7年级的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一般应以定性观察和描述为主。
科学教材整合后,应有一定的逻辑结构,但逻辑结构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主题式的结构形式,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主线的结构形式,以科学史为主线的结构形式,以探究活动和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结构形式,以科学概念的逻辑发展为主线的结构形式等,也可以是其中几种结构形式的结合。
例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构:
宇宙--人与宇宙;地球--人与地球环境;地球上的生物--人与生物圈等。
又如,用灾害性事件的主题来构建地球的知识结构:风灾--地球上空气的运动;水灾--地球上水的运动;地震、火山--地形和地壳的运动。
再如,用水的系列探究活动形成一种综合的结构:
探究水的性质--水的密度、水的压强、浮力、冰的熔化、水的沸腾、水对物质的溶解、水的导电性;讨论水与生命;调查水资源的利用;调查水污染。
每一种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教材编写者应当选择一种适当的形式,以体现自己教材的特色。
(三)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
科学教材呈现的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例如,教材提供学生种植大蒜的活动,比较不同污染程度的水对其生长的影响,学生们既感兴趣又容易完成。又如,对太阳系的学习,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活动,如观察太阳黑子、月球的环形山,在星空中寻找和辨认行星、恒星与星座。学生们面对熟悉的天空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就会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充实感和兴奋感。
有些知识内容,可以用跳跃的形式呈现,如流体的压强,只要通过一些小型的探究活动,了解"流速大,压强小"的事实,并能以此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就可以了,而不必系统地展开。这样,就能较好地使学生既有探究活动的机会,又能拓宽知识面,并接受更多新的事物。
科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应当注意开放性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包括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视野(包括一些目前科学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有关科学的社会问题的讨论等,例如,关于塑料的利与弊、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核能的利用与安全等,教材中可以呈现对立的事实和观点,让学生来判断和讨论。
科学教材编制应有一定的、前后一致的风格,注意形式多样、版面活泼,文字通俗流畅,图文并茂。教材版式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信息搜索"、"你知道吗"等。特别要注意图的选取,要精选反映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照片,精心设计和绘制呈现科学情境的图片,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