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评价,此处按六个方面提出学习要求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对学生完成7~9年级科学课程后所应达到的要求。
探究过程要素学习要求 达成目标
提出科学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以及所需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 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检验与评价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 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表达与交流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
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
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2.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
3.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
二、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提高观察、调查、模型建立、实验、数据信息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以及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认识生物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本主题包括三方面内容: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具有层次的,并遵循共同规律;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学会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检索表的使用和简单检索表的编制;学习观察、测量、描述、分类等科学方法。
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具体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等方面的能力,并应注意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相关的“统一概念”的理解。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2.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 3.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用显微镜观察酸牛奶中的乳酸菌及池塘或土壤中的微生物。 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蚯蚓);养殖小动物或种植植物,并对其形态、生活习性进行观察,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搜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结论,归纳出生命的基本特征。
(二)细胞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 学会制作简单的装片。 2. 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3.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水平),应用细胞的结构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4. 识别动物和植物细胞。 5.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 说明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7. 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8. 说明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并用来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9. 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 认识自然能力的作用。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细胞;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观察酵母等真菌细胞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切片)。 提供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的玻片标本、挂图或光盘,观察各种不同的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查询、展示光学、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并开展讨论;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调研,认识科学发展中工具和技术的创新所起的作用。
(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尝试编制自己的检索表,说出分类的方法。 2.列举生物分类的单位。 3.识别种群。 4.区别不同生物群落(附植被)。 5.比较几种不同生境的生物,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6.概述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7.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8.了解生物圈。 9.感受生物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体验生命系统的构成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提供教师事先简化了的或与所要分类检索的生物相关的局部检索表,让学生对8~12种生物尝试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编制出自己的检索表;并通过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分类的方法和优化自己的检索表。 观察腐木上的生物群落。 观察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或向学生提供拟态、保护色等与适应性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或写出自己的观察、分析报告;鼓励学生找出有关的事实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一致性;探究不同生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某种生物小生境的研究。 通过观察池塘、森林、农田、海滨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参观生态村等将生态原理应用于生产的实例,制作生态球,组织小型生态模型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尝试应用有关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
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新陈代谢、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过程,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陈代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常用的测量和实验技能。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对图指认绿色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 2.知道无机盐、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4.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5.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6.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7.了解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认识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进行缺乏水分和缺失某些矿质元素(如氮、磷、钾、铁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进行茎的运输实验。 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体内水分上升影响的实验等。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结合自己种植植物或农业生产中 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和实践活动。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调查、讨论当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参观无土栽培蔬菜基地并组织学生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例如:有了无土栽培技术,我们还要不要保护耕地?你认为如何改进现有的无土栽培技术等等。
(二)人体的新陈代谢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 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举例说明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 5.描述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尿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6.说出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了解输血与血型,认识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消化系统结构的认识,讨论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 用盐酸和唾液淀粉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的对比实验,证明酶的重要作用。 观察动物肺泡切片,了解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基础。 观察鱼尾的血液微循环。 组织学生对“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讨论。
(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了解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2. 了解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4.概括新陈代谢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观察各种能证明细菌、真菌无处不在的生活、生产事实或进行有关的探究性活动,例如面团在一定温度、湿度下的自然发酵。 分析讨论鱼类、鸟类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观察鸟喙、鸟足的类型和功能;昆虫的适应性。 根据植物和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讨论并概括出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主题3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主题包括植物的感应现象、动物行为、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和人体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
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2. 了解若干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3.列举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4.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列举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6.列举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7.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观察动物的取食、蟋蟀的争斗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观察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 进行盲点的测试。 探究人体某种反射现象;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调查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与衰退。
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本主题包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人类的生殖与发育和遗传与进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与此有关的新型农业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作扩展性介绍。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生殖和发育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了解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变异现象,并认识它们在物种延续和进化中的作用;学会种植、嫁接等农业操作技能,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理解遗传育种和人工种子等新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关于进化的科学理念,关注与这一主题内容相关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一)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3.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4.描述芽的发育。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的实验(如黄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调查良种培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调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影响花粉萌发的条件。
(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3.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和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4.说出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5.列举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的多样性。 6.举例说明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认识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提供有关性教育的录像片,组织座谈会,参观有关展览。 参观养猪场、奶牛场,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收集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资料。
(三)遗传与进化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 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 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 6.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7.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调查遗传和变异现象,如人类某种遗传特征。 用彩色回形针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收集基因工程的资料。 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带来的有关生命伦理学问题。 调查近亲结婚的危害。 收集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