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4006-01-9999选课报班 网上报名
【导读】中学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环境与资源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关注本地区资源的特性与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包括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以下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与防治:酸雨、汽车尾气、粉尘(可吸入颗粒物);  水体污染与防治:富营养化、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土壤污染与防治:固体废弃物。  3.知道我国自然灾害的概况和减灾防灾的措施,如水旱灾、风灾、地震、虫灾、滑坡、泥石流、沙尘暴。  4.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及其意义。 讨论能源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调查当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  模拟降雨流水对土壤的影响;测定雨水的pH值,调查当地酸雨的状况;搜集氟利昂对臭氧层的危害的资料;调查当地污水处理的方法。 讨论种草、植树造林在减灾防灾中的作用。

(二)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关注现代农业技术(集约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2.列举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讨论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通过收集资料撰写有关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汇总材料;调查本地区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状况。

(三)通信与交通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 关注现代通信技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关注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调查学生家庭近十年通信手段的变化;收集和交流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影响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对经济影响的资料。  讨论大城市中发展私人小汽车的利与弊。

(四)材料

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举例说明以下的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传统材料:钢铁、铜、铝、水泥、橡胶、陶瓷、玻璃、塑料、玻璃钢等。新型材料:稀土材料、超导材料、特种纤维、纳米材料等。 调查某一常用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调查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收集材料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资料;  通过你所熟悉的实例讨论生产使用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五)空间技术

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关注航天器技术(例如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基本功能及其应用。  2.关注空间资源开发和空间环境保护的概况。  3.关注空间技术对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作用。 了解我国气象卫星的作用;了解卫星通讯的特点和作用;收集和交流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状况的资料  收集和交流空间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前景的资料。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本《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

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例如,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案例1"哪一支蜡烛先熄灭"就是这样的一种探究活动。虽然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出猜想和初步解释。当事实证据不支持他们的假设时,又要寻找原因和修改解释,并且用改变塑料罩大小的实验来收集更多的证据,以完善自己的解释。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需要由参与部分的逐渐到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全部特征(见案例2)。

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1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2?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层次越低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层次越高探究开放的程度越大。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进展,应使开放的程度逐渐提高。

探究活动应当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见案例15),这样做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标准》虽然强调科学探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但还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7~9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教师应努力改变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见案例8)。学生实验的指导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可设计成实验卡的形式(见案例6),而不是仅仅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按其操作。

(三)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学习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对科学、科学家的认识,阅读过哪些科学书籍,参加过哪些科学活动等等。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对于学习科学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

(四)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一些重要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了促进相互交流可以增加小组活动。

(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那些超出人类感官极限的自然现象,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必要的补充。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更多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 事业单位 教师考试 选调生 村官 课程 图书教材

更多关于 中学课程标准 的内容: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公务员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

为您解答一切公考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