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操作材料不恰当,预期的活动日标难以实现
如: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第一环节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边操作边判断:①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②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 "不一样长。"①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还一样长吗?" 幼儿:"不一样长。"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没办法知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
又如:小班健康活动"走钢丝".老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粗的麻绳(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 "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个别尝试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侧身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是太粗了,老师示范直走时,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在尝试直走(根本无法走),侧身走也成了"垫脚"走。
该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其一,"走钢丝"其实就是一种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面条粗线即成。老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是多此一举(也许是评优活动,老师想让材料逼真些,幼儿兴趣浓一点)。其二,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却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做到的)粗麻绳上练习平衡.自然是徒劳无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了。
二、保证有效教学的具体途径
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 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他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恒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井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相关推荐:
》》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权限及程序
》》更多幼儿教师招聘、幼儿教师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