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 11:08:11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三、填空题
1.导向功能
2.培根
3.因材施教
4.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5.创新能力
6.基础型;拓展型
7.认知;元认知
8.语言;个体
9.倒U型
10.知识获得
四、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答案要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二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
3.【答案要点】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班级群体中由于和老师、同学的接触和交往,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2)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两种方式实现的,学生在班级中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气氛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反之则不能。
4.【答案要点】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
5.【答案要点】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标签: 特岗教师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