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开始教学前,不妨先自问这12个问题!

https://jiaoshi.huatu.com 2021-06-01 08:48 教师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师上了一节课,如果没让学生留下点知识或能力,那这节课的价值就显得有些苍白了。有好些课,很精彩,掌声四起,赞美声一片。可是,三五年后,十年八年后,学生还记得吗,心中还有什么痕迹?对学生影响深远的,是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印痕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力求上出能让学生时时回忆起、时时鞭策自己,能受用终身的课,有这样效果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思考这节课能给学生留点什么?其实,留下的内容不必多,一点两点足矣,但必须深刻,有像墨水浸入白布那样留下难以抹除的印痕,才能让学生长时间记住,长时间受益,否则只是过眼云烟,一闪而过。事实上,若能做到一节课就留一点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东西,那一学期下来多少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东西该有多少啊!

03

你打算用点什么?(策略点)

教师教学,要多考虑用点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完成“讲点什么”的任务和达到让学生能“留点什么”的目的。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方法很重要,可以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很多,有效的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都适用,而且,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有的易于操作,有的步骤繁琐,有的立竿见影,有的长期见效。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思考这节课用点什么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认真研究师生特点,依据实际情况,从大量的方法中甄别筛选,找到最佳的方法,方法不需多,只要易于操作,有效即可。这跟医生治病一样,良药不需多,一两味即可,对症才是最好的药。用药多了,成本高不说,药效可能会相互排斥,甚至还有可能生成毒素。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复杂,复杂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关键是要因材施“法”。“对于一个饥饿的乞丐来说,最好方法是给他稀饭,而绝对不是给他航天飞机。”如果在备课时抓住这三个“点”,省去一些冗杂的问题,删去一些无关的环节,这样,目标会更集中,指向会更明确,任务会更具体,脉络会更清晰,方法会更有针对性,当然,效果也会更好。

三、备学生过程的自问

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每次备课之前,教师需要问问自己:我备学生了吗?我了解他们吗?然后,再进一步问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

01

学生原来学了什么?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前一年甚至是前三年的教科书及教学目标。这样,才不至于“揠苗助长”。尤其是碰到新接班或教科书版本更换,教师更要通读学生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有些教师把一年级新生当作一张“白纸”。其实,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已经给他们打上了“底色”,他们的识字量、拼音、数学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假如老师还在全班范围内实施“零起点”教育,怎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有的学生上课只玩玩具,考试也能考100分,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无怪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厌学的学生,也难怪有些刚入学很有优势的学生不仅优势不再而且渐渐落后了。一位一直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新接手五年级学生上课可能会全班一头雾水,什么都不懂。这种现象并不难解释,因为学生前后使用的教科书变了,有些内容分布、难度等也都不一样了,知识储备不足,一头雾水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然后在教学中做些相应改变,为学生作个充分的知识铺垫,教学流程一定会顺畅。

02

学生实际把握了什么?

仅仅知道学生原来学了什么还不够,还要了解他们的实际把握情况,这才是他们“起跳”的基点。因此,教师必须以平常教学、作业反馈、检测、访谈及观察等因素为依据,正确估计学生的现实水平。曾经学了并不代表就把握了,因为时间太久没有温习,有些知识学生很可能已经遗忘了,所以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教授新知识时老师要注重温故。同样,学生没学也并不代表不懂,众所周知,现在家长要求孩子学英语的意识和劲头很足,他们很舍得课外投资。因此,一个班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早就把握了课上要学的内容。假如教师没有找准这些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想摘你“树上的桃子”。这是对学生最大的浪费,同时也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信任危机---“我们的老师还远不如我的课外辅导班的老师呢”。

03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预备什么?

现在,在学校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高中教师埋怨初中教师没教好,初中教师埋怨小学教师没教好,小学教师埋怨幼儿教师没教好,幼儿教师埋怨孩子爹妈没生好”。这种埋怨当然缺乏依据,但这一现象却也值得反思:教育不仅是为现在而教育,更是为未来而教育。教师了解学生的未来吗?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预备什么,预备多少?教师至少应该想到学生后一年甚至是后三年的学习及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学生哪些内容必须学,哪些内容必须学,哪些内容要多学,哪些内容不需学……并以此来指导他们学习。

04

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

众所周知,只有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人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教师应该合理猜测:学生对于新学习内容的爱好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盲点在哪里?他们的学习态度会如何?他们喜欢怎么学?怎样更利于他们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教师才能正确定位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能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

05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

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教师们努力的目标。那么,教师是否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哪些学生需要特殊关注?比如,在进行低年级生字教学时,有些学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时,也许还可以发明一些新的识字方法;有些学生在基本掌握生字的同时,也许可以总结温习已学识字方法;还有些学生可能识记生字还有困难,他们分别是谁?哪些字有困难?教师用什么策略帮助他们?已经学会了的学生,教师预备给他什么?怎样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教学……?

教学前的自问和教学后的反思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教学实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是师生共同的阵地,教师作为主导的将帅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教师教学前的自问就是明确了战斗的主线、决胜的方向。课堂教学不论多么灵动,只要方向不偏、帅旗在握,一定会稳操胜券。因此,教师在进入课堂施教前需要有针对性地自问一些问题,自问才能自知;自知才能他知。通过自问,教师才能备准课程、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备活过程;通过自问,教师才能腹中有本,脑中有纲,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课前自问,以便课堂上牢牢抓住教学的核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做有心人,“教育神经”要变得敏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其中的细节要善于自问、追问、质疑、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爽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热点资讯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北京大风蓝色预警中,今天有六七级阵风,最高气温212024下教资科一2024年“特岗计划”教师工资性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中央气象台:全国降雨区域分散 南方高温将再度发展北京市教委:新学期起小学初中学生课间延长5分钟多地紧急通知:延迟开学!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