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1-10-12 09:17 福建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题干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依据社会的需求来定,符合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故本题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思想。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并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故本题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C符合题意。A选项,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有的教师倾向于外归因,即将原因归为外部因素,他们往往感到学生的成绩更多取决于环境的因素,自己无法控制和把握,因此他们会作出消极反应;而有些教师则倾向于内归因,将原因归为自身因素。他们往往对学生的成功和失败更有责任感,因而比较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A选项不符题意。D选项,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实际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题干中未体现出这些能力,故D选项排除。题干描述符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故本题选C。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玛勒斯等运用量表形式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耗竭感、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其中,去人格化又叫去个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个性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去个性化的概念,故本题选B。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的方老师为了让同学喜欢和尊重自己,符合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概念,故本题选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小麦
下一篇: 福建教师招聘中小学教综笔试试题及解析3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