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nan.hteacher.net 2021-12-08 15:15 湖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需要我们在上课前吃透教材。《种群的特征》选自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群体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我将本课内容分为2个课时介绍,下面重点谈谈我对第2课时的设计思路。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所教授的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好,经过教师引导,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在学习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时,由于种群数量特征较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阅读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层层深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1.导入新课
课堂之初我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由此提问学生: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都有哪些?学生不难说出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追问: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种群的特征》。
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
2.新课展开
我将遵循“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将此环节分为如下3个部分
第(1)部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我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种群密度,并提问:①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②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③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利用多媒体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完善,让学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并理解不同物种繁殖能力不同,出生率也不同。
其次继续使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沿海城市人口的迁入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迁入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并提问: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进而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之一。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励信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学习。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上一篇: 湖南教师招聘面试资料_地理:《自然地理概况》说课稿
下一篇: 教师招聘面试《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