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lin.hteacher.net 2023-12-08 11:49 吉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音乐的1号考生。来自民族大众的音乐作品,经过时间的提炼升华,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今天我带来的是一首作品《春节序曲》。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序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中的一节欣赏课。这首作品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情景。作品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作品中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感受民族音乐。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采用民族管弦乐的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春节气氛,培养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兴趣,增进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欣赏过程中,用聆听、模唱、小组探究的方式,对比聆听各乐段特点,提升音乐感知能力。初步了解民族管弦乐《春节序曲》的结构及特点。
3.采用分组为乐曲配奏的方式,激发创作意识、提升创作水平。
4.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完整聆听《春节序曲》,根据不同的音乐主题展开联想,学唱B主题旋律。
难点是能够在欣赏过程中,分辨不同主题旋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呈现中的运用。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接下来进行一下学情分析。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是否好听,更渴望的是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感知、反复聆听等方式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本课当中教法我所采用的是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的学法是欣赏法。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听觉才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播放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当中耳熟能详的乐曲《喜洋洋》引入本节新课——《春节序曲》。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动的过渡。
(二)新课讲授
第二环节是新课讲授环节: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初步对歌曲进行聆听。并进行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呢?在学生回答后从而总结出:这是一首稍快的,热烈地歌曲。
其次,我会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进行提问:歌曲的主奏乐器和体裁是什么?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不难发现出这首歌曲的乐器主要是木管组、弦乐组,体裁为管弦乐曲
之后,介绍作者李焕之。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初中音乐《春节序曲》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