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dong.hteacher.net 2023-12-14 17:37 山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第二,研读第二段
1.提问:作者根据史实,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
要求:学生自读第二段,分析总结。
明确:古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2.提问:作者认为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守不住天下?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句之后,尝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就是说,君主在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性情,作威作福,以严苛的刑罚压制人民,导致民怨载道,天下纷乱。
3.提问:作者在分析影响国家安危的因素时,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者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过渡:既然积德义关系到人心向背,那么君主如何做才能积其德义,避免重蹈覆辙呢?(提出“十思”)
第三,研读第三段
1.提问: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要求:教师课件出示“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
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修身方面:戒骄傲自满(谦);
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
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
五是“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提问:“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文段,总结作答。
明确: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
3.提问:“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句,总结作答。
明确:“文 武争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达到“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过渡:魏征虽说是直言进谏,但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
第四,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
1.提问:本文从劝谏思路上看,妙在何处?
明确:先在前两段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提出“十思”,容易被皇帝接受。
教师点拨:联系到写作,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问: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作者用词的高妙之所在?
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劝谏态度和说法巧妙的词语,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
下愚:出自《论语·阳货》,意为“极愚昧无知的人”,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的人。这是对君主(唐太宗)的溢美之词。
臣闻:我听说。作者没有直接说“我认为”,而是委婉地陈述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这是对君主地位之高的尊崇和职责之重的强调。
教师小结: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第五,总结手法,体会语言
1.提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比喻论证——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2.提问: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散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明确:
(1)对偶句: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排比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答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