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是一所拥有各门好的职业的高中,它有先进的设备、柔美的环境。本校最为骄傲的是会展专业,教专业课的黄老师和张老师,是学校高薪聘请的两位会展设计专家。当然,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动漫、汽修、数控、艺术,等众多的专业供同学们选择。而且各科的指导老师也是经过专业的练习,拥有绝对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我也是在这学习的一位学生,家里也是对我所上的学校不太放心,所以我可以理解家长的想法。但是我会用事实证实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的专业课学的很好,文化课也提升了不少。这里也提供对口升学的条件,只要你学的好就可以继承升学。而且在这里上学是包分配的,而分配的工作地点有合肥、广州、上海等地。一所著名的示范高中也只是教您的孩子一些书本知识,而一所有名的职业高中,不仅让您的孩子学到知识,更让孩子把握一门职业技能,并且能找到一个令人满足、放心的高薪职位。据有关部门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率并不高,而拥有一项过硬职业技能的高中生几乎都能找到工作。为了使您对我校有所了解,学校真诚欢迎各位家长来校参观,这里一定会给您不一般的感受。联系电话:0551-8401822转01
合肥探化中学位于北二环与荣事达大道的交口,是合肥市教育局确定的庐阳区唯一一所定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级中学。校园现占地15亩.规划黄线的教育用地约8亩,校舍建筑面积2千余平方米.配有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房、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等专业教室。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师18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占89%。现有三个年级班,学生数142人.另有一个标准化篮球场和200米环行跑道的运动场。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乐学、会学、勤学、博学”为学风。在省、市、区组织的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和学科竞赛中有多人次获奖,学校还获得区“双走入”先进单位,“红烛杯”一等奖,区少儿文艺汇演特等奖,校女篮曾三次获合肥市初中女篮比赛第一名。
学校以"教育特色鲜明、教学业绩突出、社会信誉优良、硬件设施完善"驰名皖南,享誉安徽。2001年7月,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2002年12月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命名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2004年3月被黄山市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5年4月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优质教育,德育为先;育人育才,修德为上"。学校德育把"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放在优先地位,充分发挥寄宿型学校的优势,实践陶行知关于学校生活组织管理的重要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在学生中开展系列的育人活动。学校十分重视调动发挥"小主人""小先生"的作用,推行"学生自治"方略,让学生"在实行集体自治上来学习集体自治",培养学生自觉的纪律、自动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着眼点定位在学生主动成才态度的形成上,使养成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自觉、自主、自强的人格的形成过程。开放性学校的德育,要求学校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到教育方式,均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自然,体察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使他们从狭小的思想认识的圈子中走出来,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化团结友爱和互助精神;要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在思品教育中的效用,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为此,学校挖掘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像打造"徽州名人"一样打造"黄山名人";学校宣传双特生(学习特优、家庭特困)的成长事迹,树立成材励志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曾说:优美的环境,应当可以产生最优美的舆论。学校把握"关心学生,关心教职工,关注家长和社会的需要"的校园文化精髓。从文化阵地建设、文化课活动设计,到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内涵提炼,精心打造体现着"以人为本"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设"优美的环境"、产生"最优美的舆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和提升,使得教职工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届校运会开幕式暨塑胶运动场落成剪彩仪式,是黄山学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设备最新的一届校运会,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团体操表演中,小学、初中、高中三部的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校五运会会旗指引下,冒着寒风投入地演出,使人们一时忘记了初冬的寒意。与会的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代表,为会徽的巧妙构思,团体操的恢弘气势和参演学生的精神风貌所感染,称赞"办学校就应该像黄山学校这样"。--"让更多学生更快地进步"、"个别辅导、重在突出"和"5+3+1"学制的探索以及"以徽州名人育黄山名人"计划,黄山学校向社会展开了一幅幅育人的宏伟蓝图。黄山市是正在兴起的国际旅游城市,未来的"黄山名人"理应是国际化的人才。为顺应黄山未来的需要,学校将英语教育作为特色,并在"理念创新,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借"他山之石"攻素质教育之"玉",自觉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润泽,把握现代教育的脉搏。二00三年十一月十日,中国陶研会十五课题《教学做合一与英语特色教育实验研究》在黄山学校开题,是我校教育科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中陶会方明会长亲自为学校授牌;国家、省、市陶研机构的其他领导和专家莅临现场对黄山学校的陶研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开题仪式上,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校长程小江向大会汇报了课题组工作的进展情况;中陶会秘书长管德明同志认为,黄山学校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闯出一条运用行知教育思想进行英语教学的新路。开题仪式之后,我校紧贴新课改的脉搏,在初中部推行"学科分层教学" 和"优秀生自修制度"等的教学模式,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的整合,让电化教学深入中小学课堂。上山东下上海走江苏访浙江,黄山学校人在教育发达地区留下了求索的足迹;三飞新马,两赴澳洲,黄山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圣尼各拉女校、澳大利亚西莫顿学院、新加坡花菲卫理中学及日本藤井寺市小学建立了互访机制,与新加坡的中新教育集团、伊顿国际学校,马来西亚汝莱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2005年,学校先后成功接待了日本藤井寺市教育代表团、美国文化教育代表团、澳大利亚教育考察团、新加坡"中华文化浸濡团"等的来访,五月、七月、八月,学校先后选派教师赴澳大利亚讲学考察,选派学生赴新加坡"游学"。这些交流,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合肥育英学校创办于1997年7月,是合肥市首家公办民助学校,现已确定为民办学校。学校位于合肥市瑶海区肥东南路,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1.8万m2,教学设施齐全,建筑风格突出,绿化现代感十足,理化生实验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室、阶梯教室一应俱全,电教、实验条件达一类标准,建有全塑胶、全草坪运动场。现有60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80余位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42人,中级职称57人,省、市、区“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2人。 办学14年来,学校坚持“崇尚一流,保证优良,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上一流设施、塑一流师资、抓一流管理、创一流质量、育一流人才、建一流名校”的强校战略,弘扬“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校园精神,秉承“崇德、感恩、励志、成才”的校训,形成“学做人,会求知,能创新”的学风,创设“一线、四面、三促进”为中心的德育特色氛围,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平台。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收费诚信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平安校园”等多项殊荣。有30多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达数千篇。莘莘学子在省、市各类素质竞赛中获奖 3800 多人次,其中张越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英语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宋庆龄基金会的奖学金;吴涣欢同学获省“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比赛”特等奖,并赴京接受表彰,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学校历次中考人均分、省示范高中达线率、普高升学率均位于区属学校第一,进入合肥市前列。 育英学校正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必将走过昨日的豪迈,跨入今天的灿烂,走向明朝的辉煌。
合肥五十九中是由小学“戴帽子”(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发展起来的。1970年春,在肥西县廿埠小学基础上增设初中班,仅1个教学班,招收初一新生50余名。至1975年,发展为三个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300人。1989年8月,为便于教学和管理,经上派区教委同意,初中部与小学分离,独立建校。1992年,随肥西桃花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经县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更名为“肥西县桃花初级中学”。 1996年,因安利集团新厂区建设用地及学校教育“两基”达标需要,经肥西桃花工业区管委会同意,迁入合安路与锦绣大道交口东南方的新校址,占地47.8亩,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设施按省农村初中三类标准配备,在校学生648人,12个班级,教职工55人。1997年8月,学校通过多方筹措资经,建起了肥西县初级中学第一个微机室(20座),启动了全区教职工的第一轮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随后被市、区认定为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是年10月,学校整体划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管理,更名为“合肥市第五十九中学”。入区后,学校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在校生达959人,2000年,在校生近1200人,达19个教学班(先后在廿埠小学和朝霞学校租借4个教室),是当时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区属学校。其间,还与合肥市无线电技校联办旅游、机电两个技工班,共招收学生96人(后因教室不足等原因迁至锦绣小学)。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899年的圣保罗中学。校园占地百余亩,风景秀丽。安徽巡警学堂曾设帐于斯,民主革命先烈徐锡麟在这里举行反清起义;著名文学大师、学者苏雪华毕业于这所百年老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规划校园,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教研双轨并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命名为市重点中学、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省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省德育试点学校、市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省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省花园式单位,1999年,学校又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四千余名合格新生。 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2900余名学生。在职教工216人,专任教师189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6人,一级教师80人。1985年以来,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有2人;荣获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称号的有6人。荣获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大奖赛及“教坛新星”称号的有9人。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著作)200余篇(部)。学校本着“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寄希望于青年”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教研兴校”,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加强教学交流,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等,力图多出人才,多出经验,多出成果。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教学用房建筑面积28587平米,投资200余万元兴建的“科学楼”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于一体,试验仪器齐全。建筑面积达3200平米的“逸夫图书馆”于2000年8月竣工,藏书达6万余册、报刊杂志110种;体育设施齐全。 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安庆二中,正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向着省级示范中学的目标迈进。
和县二中始建于一九四七年,其前身为和县私立新生中学,由王学华先生捐献新生洲土地150多亩筹建。1952年秋,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和县初级中学;1969年1月,改名为和县卫东中学;1970年春,又改名为和县中学,开始设立高中部;1974年1月,该校定名为和县第二中学。上世纪80年代,学校规模为24个教学班,每年级4个班,教职工80余人。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初中增开一个六年一贯班,后,初中每年级增为6个班;高中从1997年起,每年级开设7个班。1998年学校创建成为巢湖地区规范完中,2000年创建为巢湖市第一所市级示范完中,2007年创建成为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现有一座四层,条件先进的办公楼(1990年建成),两栋条件优越,功能齐全,能容纳1200名学生住校的学生公寓楼(2001、2008年建成),一幢2600平方米的师生餐厅(2008年建成),七幢206套的教职工住宅楼(第一幢于1998年建成,后五幢于2003年建成,第七幢建于2005年)。全新的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达教育部规定的中学一类标准,特别是物种齐全、形态逼真的生态园在全省仅有两家;体育、美术、音乐器材齐全;藏书近19万册,报刊杂志350余种。拥有计算机教室4个,微机280台,多媒体教室10个,电子阅览室、语言实验室、学术报告厅、音乐室、美工室各一个。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天文观测台,于2002年加入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成为巢湖市唯一一所远程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于1989年创办了一个生产丙衡纺织袋的专业工厂,通过扩建,厂房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有65型拉丝机组1套,混炼造粒机1台,圆织机9台,工业缝纫机12台,固定资产180多万元,鼎盛时,管理人员6人,职工50人,年产值300万元,利税30万元。后因大环境影响,2000年底停产。
办学特色: 学校大胆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实行学校管理水平评估,积极实施普 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成功地创办了合肥市第一所综合高中,取得了 良好的办学效益。 表彰情况: 1995年学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又被市教委命名为“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建于1957年,坐落于合肥市中心迎宾大道芜湖路361号,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85平方米。学校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72人;教职工96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69人;包河区名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2004年9月,学校被授予首批“包河名校”称号。学校把“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育一流学生”作为奋斗目标,领导兢兢业业,教师乐于奉献,学生奋发向上,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一直稳居前列。2005年中考,有20%多的毕业生考入一中和六中。在致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亦很抓素质教育,并创特色学校。在2005年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1人;学校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电脑制作组、程序设计组、机器人编程组、化学兴趣组、科技创新组、科幻绘画组等,在省、市级竞赛中皆有佳绩,不少学生因此而破格升入合肥一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善教善学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学校先后承接了国家、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200多篇。教师制作的“Z Z”课件《最大面积是多少》获全国“Z Z”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化学教师刘继宏在2005年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合肥市第一名,英语教师周宗华多次在省、市进行新教材示范观摩教学等。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学校”、“合肥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合肥市绿色学校”、“合肥市‘小公民’道德实施示范学校”、“合肥市红旗团委”、“包河区名校”、“包河区安全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如今,为实现“创一流业绩,建特色名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上下团结一致,豪情满怀,奋力拼博,锐意进取。我们坚信: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必将以她卓越丰姿,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合肥四十二中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始建于1906年,经历了满清、民国和新中国,跨越了三个时代。学校始名为“启明初等学堂”,1928年改称“合肥县立第八完全小学”,1932年为纪念庚戌广州新军起义将军合肥籍烈士倪映典,改为“合肥县映典小学”。解放以后,学校的名称相继改为:“合肥市第四小学”、“合肥三牌楼小学”、“合肥长江路第一小学”。1975年改为“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学校于1994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省“级示范初中”,同时又相继被确定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十所示范初中布局调整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51人,其中全国体育教育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坛新星6名,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4名,市、区教坛新星及骨干教师43人,高级教师42人,占教师队伍的28%,一级教师7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19人,占教师队伍的79%,党员51人。学校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教师年龄结构逐渐趋向年轻化、合理化和层递化的均衡发展。学校本着“学生至上,以人为本,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的办学理念,继续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经历了一百年的风雨路程,一百年的春华秋实,选择了一条勤奋踏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道路。他们百折不挠,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诗篇。一批批莘莘学子,遵循着“启智明德,传承创新”的校训,青春焕发,不负众望,捷报频传,英才辈出,为母校争得了无数荣光。学校也先后获得安徽省首批省级示范初中,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布局调整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合肥市前茅,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四十二中的一代代学子,将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志存高远,学有所成,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等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特色,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育改革和传统教育特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近几年学校因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改造和布局调整,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管是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实验,还是在提高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上,都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在历年来的中考和教育教学评估中,学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中考状元九(8)班的葛健同学以741分的成绩勇夺合肥市中考第一名。学校的整体中考水平稳中有进,普高达线率83%以上,平均分589分,730分以上4人(合肥市共有9人),700分以上77人(处于各校第二名),660分以上313人,600分以上596人。同时,学校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在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培养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连续六年在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除发挥学校是传统体育学校的特长,我们还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等活动,也取得十分显著成绩,被合肥市命名为“科普示范学校”。我们还在美术、航模、海摸、机器人、计算机、雕塑、书法等各项活动和竞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