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九月一日鸦儿胡同小学诞生了,它由原私立崇实第二小学、广化小学以及竞业小学合并而成,是解放后第二批接管的市立小学。 私立崇实二小,原校址在鼓楼西大街基督教会,这个教会建于一九OO年以前(年代不详)庚子年被毁,以后重建。直至文革后期,由工艺美术厂占用,将会所拆掉改为幼儿园。据邵牧师讲,自有教会之时,就附设有学校。因此,可以说这所教会办的学校,在一九OO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至今至少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不过当时还不是正规的完全小学。一九三一年定名为"崇实、崇慈合组小学"才逐渐正规化。一九三八年改为崇实第二小学,在日伪统治时期,改为市立鸦儿胡同小学。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又为教会收回恢复崇实第二小学名称。当时是有六个班的完全小学,并附设幼儿园。一九五二年西四区教育局接管,改为市立鸦儿胡同小学,派李益勇为校长,并定本址为本校直到现在。地址为鸦儿胡同25号。 广化小学:创办于一九四七年,当时广化主持玉山和尚倡议,组织广化小学董事会,在广化寺庙内成立了广化小学,校长为修明和尚(法国留学生,文学专业,因故出家当了和尚。解放后曾一度出任大学教授,后因病仍在广化寺当和尚),首先办的是两个初级班(免交学费,并供给书本文具等),后逐渐健全为六年制的完全小学。一九五二年被接管,改为鸦儿胡同小学分校。一九五七年为了保护古代建筑,学校迁至广化寺后院的弥沱庵院内(鼓楼西大街63号)直至今日。院内有历经四百多年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一尊,1989年校舍改造时大佛被请到颐和园万寿山上。 私立竞业小学,于一九四七年四月开始筹备,九月开学。校址设在后海北沿23号院内。一九五O年原址出售,迁至龙华寺内,校长金文之。开始为复式班,以后逐渐成为六个班的完全小学。一九五六年政府接管,学生并入鸦儿胡同小学。原址由崇实二小附设的幼儿园迁入、扩大、独立改为后来的后海幼儿园,即现在的北海幼儿园分址。接管后的鸦儿胡同小学,教师们的地位、生活、待遇均有了变化,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他们不计时间、待遇,积极努力、成绩斐然。每年各科(语算自然)统考,均居全区前列,区教育局把鸦儿小学列为"一线"学校(当时一共才有八所)。北京市教育局也派人来校蹲点,中央教育部、苏联专家经常来校视察、听课。学校各项活动也开展得较好,学校还保留文艺传统节目如"赛跑舞"等届届相传。 一九七九年恢复统考后,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学生统考成绩在区里名列前茅,学校在西城区占有一席之地。一九八三年团区委在我校召开少先队工作现场会,推广《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和《祝你健康》两个主题队会,传播独生子女教育经验。70年代连续开展科技活动,学校航模队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市区表演,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80年代的"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三小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一批又一批学生被保送到市区重点学校。一九八九年西城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科技现场会,并被表彰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学校,鸦儿小学享有很好的社会声誉。
苹果园第二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九月,它位居苹果园一区首钢居民区内。当时学校的规模虽不算大,仅十二个教学班,学生五百人左右,教职员工二十来人,但它却是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楼房学校。 现在的苹果园第二小学,校园占地面积5500余平方米,有两幢教学楼,23个教学班,设有形体、美术、书法、科技、计算机8个专业教室。全校有700名学生,7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60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校级骨干教师16人。 五十多年来,先后有仇伯英、王敞惠、申永安、张之启、战兴玉、袁慧清、商国兰、刘淑华、张竟芳、魏春英同志在不同时期分别任学校的书记、校长,现任校长马强,书记魏春英。 他们团结广大教职工努力奋斗,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誉,社会声誉良好。 在历任校长的领导下,一贯注重对学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注重能力和智力的开发。 教师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思考,扎实工作。 学校坚持“六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学有专长、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合格人才”为育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优质高效为目的,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德育工作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英语实验为突破口,树立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名师强校,求实办校的意识,打造学校品牌,以管理的不断创新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的发展。 几年来,学校常规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办学有特色,被评为全国JIP实验先进学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百所课间操优秀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星星火炬奖;
史家营中心小学坐落在美丽的百花山脚下,距良乡卫星城70公里。学校有教学班十八个,学生371人,其中借读生124人,住宿生127人。干部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四十五岁以下教师均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骨干教师3名,校级骨干教师8名。学校占地面积13155平方米,建筑面积6528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学校现有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幢,宿舍楼一幢,学生食堂一间。现有电脑117台,并实行联网,形成校园局域网络,班级配有实物展示台。学校还专设有图书馆、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自然实验室、广播室和校园网主控室。 近年来,我校以科学质量观为统领,坚持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人才观。遵循以人为本,重细节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全体干部教师克服山区诸多困难和不便,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新的世纪机遇无限,新的征程重任在肩,展望未来,我们将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创出新的特色,打造新的优势,以蓬勃的朝气去开拓出教育之新路,再创新的辉煌。
银燕小学校徽具有鲜明的儿童特色,两个相对的字母“Y”,既像展翅翱翔的小燕子又像相对而笑的孩子。燕尾上的“V”字代表胜利,绿色代表青春,蓝色代表活力。本校徽充分体现了银燕小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北京市海淀区银燕小学为政府公办学校,原系空军指挥学院子弟小学,自1958年成立以来,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空军子弟服务宗旨,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被誉为空军子弟的摇篮。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接受一定数量的居民子弟入学。我校教育设施一流已达数字化,师资队伍一流已达优质化,毕业生得到家长和社会及中学的普遍好评。银燕小学是有着拥军光荣传统的,我们深知今天我们的和平环境,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完全是因为我们身后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正是他们那钢铁长城般的脊梁支撑着祖国的安全。由此我们提出全心全意为军人子弟服务,让军人子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一个国家的组成还需要普通的劳动者,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由此我们也提出有教无类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子弟服务,让工农子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我们始终坚持的是让工农兵子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这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赋予工农兵应有的权利,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石楼中心小学坐落在房山区石楼镇石楼村西,是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完全小学。 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的新校园,教学楼建设面积6162平方米,操场面积达6340平方米。楼内设18部普通教室,四部专用教室、两部多功能教室,行政用房办公室、宿舍、库房等设备齐全。校园绿化投入35000余元,绿化面积3590平方米。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1987年,我校在房山区率先引入三算结合教改实验,1992年,又在实验基础上开始新的尝试,引入珠心算教学。十几年来,我校本着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实验思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科学指导下,在广大教师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批优秀小选手多次在全国海峡两岸珠算赛、北京市维奥康杯珠心算比赛、黄山程大卫杯全国珠心算邀请赛等大型比赛中获奖,实验教师中不断涌现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市级奖,并代表北京市承办了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的国际友谊赛。2004——2007年与中央教科所合作,成功地进行了珠心算科研研究,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走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教改之路。
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是崇文区历史较长的学校之一。最早创立于宣统元年八月(1901年)校址在崇文区雷家胡同,当时叫清真小学。建校初期仅有学生20名,教师1名。 1932年学校改名为西北第二小学,学生增至200多人,教师16名。教学内容以一般文化课为主,阿文课为辅。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雷家胡同的校舍已不能满足于办学需要。学校董事会决定花1500元现大洋买下了位于东花市大街的灶君庙庙址。由于庙宇破旧,又决定向社会广为募捐筹款建新校舍。周围的回族百姓为建校筹款不遗余力,发起了“一文捐”劝募活动。“一文捐”少则捐一文,多者不限。由于起点低,对一般回民来说负担不重,但集腋成裘,凑多了就有大用处。一些回族生意人则尽自己的能力多捐,有的捐出自己的房产所得到的全部租金,有的捐出家藏古董让学校变卖后作为建校资金。著名回族京剧演员马连良作为学校的校董则采用义演方式为建校筹款,他经常在长安、开明、华乐、吉祥、广和等戏院轮流公演,他就在公演的合同期内加演义务戏,义务戏往往还是加演双出。他演的一场戏当时可卖票金400元。但他演义务戏不要分文份金,除给戏院一些必要开销外,可剩300多元,这些钱全都送给学校。马连良唱义务戏不仅选唱他的拿手剧目,而且作戏认真,一丝不苟,加倍卖力气,深得观众好评。参加义演的还有著名的回族京剧演员侯喜瑞、哈宝山、马崇仁、蒋少奎、雪艳琴等人。著名的汉族京剧演员肖长华、尚小云、叶盛兰、荀慧生等也积极参加义演,所得全部资金均用于建校。在回民群众群策群力众志一心支持下,新校舍于1941年1月落成。校舍为三座两层教学楼,共有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教室共12间,同时还盖了校长室、事务室、办公室和储藏室等平房。修建了操场。校门口摆放着原灶君庙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建造于清康熙年间的一对铁狮子。1941年1月新校舍落成的同时,学校更名为穆德小学(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译音首尾字组成)。马连良的父亲马西园先生和李秋农先生先后任穆德小学董事长。1956年政府接管穆德小学。同年大华及穆兴小学并入。学校添置了图书、各种教具、仪器和体育器械,更新了课桌椅,改善了办学条件。1960年4月2日改名为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小学。1979年政府投资对经历了近40年的校舍进行了修整加固。1988年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学校重新将校名恢复成“崇文区回民小学校”。李秋农任名誉校长。 1989年4月3日在市区政府的支持关怀下,陆宇澄副市长和市区领导亲临现场办公,决定对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民族老校进行更新改造,市区政府投资200万元,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了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学校。(见右图)如今的回民小学教学楼是以绿色为主的拱形装饰结构的教学楼。新教学楼的建成说明了党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它振兴了民族教育,它点缀了东花市小区,它加快了回小深入改革的步伐。宽敞的楼道内挂着展示各民族团结的壁画、世界伟人、劳模、英雄人物的画像。教室明亮干净,每间教室面积为54平方米,配有闭路电视、投影仪、可容纳四五十个学生,钢窗、暖气、桌椅配套。学生们在良好的育人环境里学习、生活。 2001年为办好崇文区唯一一所民族寄宿制小学,区教委再一次投资近二百万元进行校舍的改扩建工程,到年底扩建工程竣工时,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还将有一座舒适温馨的学生宿舍楼,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行走读、寄宿双轨制的学校。
北京丰台第五小学创建于1951年,是丰台区最早建立的完全小学之一。初名为丰台区第九中心小学,1952年更名为丰台镇中心小学。1963年、1965年分出两所学校(即现在的丰台一小和丰师附小),之后丰台镇街道几所小学统一排名,随之改为现名。
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