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小学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于1938年为了解决南渝中学教职工子女读书问题而创办的,即当年的“南友小学”。1940年随着规模扩大,“南友小学”正式改名为“南开小学”,由喻传鉴兼任校长。1953年,南开小学先于南开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隶属于沙坪坝区政府,命名为“津南村小学”。此后几经易名,1991年,又恢复“南开小学”校名直至今日。 南开小学建校70年来,始终不敢忘却张伯苓先生以“爱国”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也同样将其“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铭刻于心,故南开自有其独特之魅力,也有其不一样的精神与追求,更有南开人别样的情怀。如今,在郭泽仁校长、梁燕书记的带领下,学校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更致力于挖掘南开历史,继承南开文化之精髓,并不断地思考、调整,赋予它更加鲜活的时代特征,期盼着南开特有的文化浸透每位师生的体肤直达心灵深处,滋养每个南开人的灵魂。南开小学在“公能教育”理念指导下,理清了“秉承南开历史、弘扬南开文化、打造精品南开”办学思路,明确了“四高办学目标,即:办思想高境界、文化高品位、师资高水平、学生高素质的市级名校”。提出了“爱心成就未来”的育人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135”工程,构建五大园区:理念展示区、主题展示区、小星星展示区、科技活动园区、运动园区;拥有一大主题——“我的中国心”;呈现三个维度:心系南开——南开情、魂牵中华——中国魂、放眼天下——世界人,对学生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以期将南开莘莘学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之人。 目前,南开小学有在职教职工8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市区骨干教师11人,党员26人。这样一支充满爱心、素质优良的教师群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征途中,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我们南开人将爱献给党,凝聚在党的周围,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如一;将爱献给教育,奋斗在教育的一线,教育人生愈发精彩;将爱献给学校,工作在美丽的校园,价值与幸福日渐增长;将爱献给学生,倾心在学生的身上,七彩未来从此开创;将爱献给社会,相助在企盼的一刻,责任与义务勇敢担当,受到社会、家长、学生、上级与同行的认同与青睐。
重庆市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原中华路小学),创办于1911年。学校有着丰厚的文化沉淀重点校发展的悠久历史。198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重庆直辖后,命名为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 学校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让每个孩子的笑容永远灿烂”为办学追求,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闻名渝洲大地并在全国知名。学校有一个开拓务实团结奉公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有着严谨灵活求实创新的教风。 学校曾荣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电化教育科学研究试点校,全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十字先进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首批德育示范校,重庆市首批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计算机教育示范校,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校,重庆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模范职工之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是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特色学校。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创建于1951年,原名重庆市实验小学,是重庆市的第一所实验小学,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教育部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等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学校占地1.6万平方米,如今,人和街小学一共有学生4000多名,在重庆天地成立人和街小学分部。学校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特级教师12人,中学高级教师18人,市区级骨干教师46人,市区名师9人,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者1人,省部级劳动模范4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0人。还有一大批受市区各级表彰的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渝中名师、优秀校长等。就是这样一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教学研究及学生的教育成长,使学校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乐园,支撑起了一片灿烂的晴空。 人和街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教育部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绿色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重庆是最佳文明单位”等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得到了到校视察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等均进行了专题报道
重庆市巴蜀小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庆,位于中国抗战文化联合会旧址:渝中区张家花园青园,居美丽的嘉陵江南畔,紧邻重庆CBD中心商务区解放碑,占地30余亩,是国家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定点联系的四所小学之一,重庆市示范学校。 巴蜀小学创建于1933年,由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任董事长、江苏教育家周勖成任校长。1936年,巴蜀学生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代表中国送至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深受嘉奖。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任学校国文教员,并为校歌作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在学校操场向各界人士发表《全民团结起来,争取抗战胜利》的著名演讲。1950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只许办好"指示,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成为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1978年,巴蜀小学成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重庆市直辖以后,巴蜀小学成为了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 巴蜀以"儿童思维、文化建校、团队精神、有效服务"为学校的治校战略;以"本的探索、质的追求,为孩子的梦想而创新"为学校的治教战略;以"巴蜀孩童,世界眼光。培养会读书、会合作、会创造、有修养有鲜明个性的学生"为学校的治学战略。巴蜀的管理文化,坚持"精神与行动并举、个性与创造结合、阳光与互助同在、功能与审美和谐"。
重庆市人民小学,1945年创建于河北邯郸,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随刘邓大军南下落户在重庆市上清寺。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长,贺龙元帅任首任董事长。学校现为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重庆市首批示范学校。学校渝中校园区占地46亩,教学班53个;学前幼儿部占地9亩,教学班12个;与融侨地产集团联合创办的人民融侨小学,占地50亩,教学班20个;由沙区政府举办,发挥区建市管的体制优势、为大学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服务的大学城人民小学,占地50亩,设有36个教学班。全校共有师生近4000人,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规模较大的历史名校。 6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学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办学思想,以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为己任,将革命战争年代“马背上摇篮”的精神赋予时代的气息,提出了“人民小学——小主人成长的摇篮”的办学理念,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传承发展为“自主自强、求真求新”的主人翁精神,确立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又具操作性的“主动教育”育人模式,周济部长对此大为称赞,认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突破性进展”。学校被原国家领导人李鹏同志誉为“西部教育高地一面有创新精神的旗帜”。 学校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达60多人,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等荣誉。学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绿色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双合格优秀家长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重庆市首届中小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市政府督导评估中获直属单位第一名。多次接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教育考察团,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予以扶持帮助,成为西部小学教育的科研基地和窗口学校,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众多学生在国际国内各项竞赛中屡获嘉奖,培养了两位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两次获得全国“茅以升”少年科技奖、拥有全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多次获得全国宋庆龄基金会奖,多次在全国少儿声乐、器乐、美术、英语、棋类以及创造发明、科学论文等比赛中夺得一等奖。 今天,人民小学将继承传统,着眼未来,立足今天,加快发展,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昂扬激越的新篇章!
重庆市巴蜀小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庆,位于中国抗战文化联合会旧址:渝中区张家花园青园,居美丽的嘉陵江南畔,紧邻重庆CBD中心商务区解放碑,占地30余亩,是国家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定点联系的四所小学之一,重庆市示范学校。巴蜀小学创建于1933年,由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瓒绪任董事长、江苏教育家周勖成任校长。1936年,巴蜀学生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代表中国送至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深受嘉奖。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任学校国文教员,并为校歌作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在学校操场向各界人士发表《全民团结起来,争取抗战胜利》的著名演讲。1950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只许办好"指示,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成为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1978年,巴蜀小学成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重庆市直辖以后,巴蜀小学成为了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定点联系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是有精神追求的文化场。巴蜀园从光荣的历史中走来,文化建校一直是学校高扬的精神旗帜。巴蜀以"儿童思维、文化建校、团队精神、有效服务"为学校的治校战略;以"本的探索、质的追求,为孩子的梦想而创新"为学校的治教战略;以"巴蜀孩童,世界眼光。培养会读书、会合作、会创造、有修养有鲜明个性的学生"为学校的治学战略。巴蜀的管理文化,坚持"精神与行动并举、个性与创造结合、阳光与互助同在、功能与审美和谐"。巴蜀园,在追梦的天空里,群星灿烂。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原子能专家张焕乔、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博士--江竹筠之子彭云、少将军衔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均是巴蜀园的资深校友。这是巴蜀的历史,也是巴蜀的光荣。巴蜀是个大家庭,有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2名全国优秀教师,有2名全国优秀辅导员,有1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有1名重庆市十佳辅导员,有1名市师德先进个人,有1名市"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有8名特级教师,15名中学高级教师,11名国家级骨干教师,22名市级骨干教师。放眼未来,小林、泉石犹在,蝉声、泉声仍响,其间,一个清丽的童声在高声诵读--"巴山映古今,蜀水刻春秋,小时见未来,学问要创造。"穿行于阡陌之间,倾听自然的无声言说,把握孩童的生命律动,在梦想的召唤之下,健步于通往群山之巅的寂寥小径--巴蜀人正走在路上。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