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坐落于叶飞将军的故乡金淘镇牡丹山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将军为学校董事会永远名誉董事长,现任董事长、原泉州政协副主席李德茂先生任我校校长达三十余载。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南安创办时间最早的两所完全中学之一,2002年2月被省教育厅正式确认为“省一级达标中学”。 学校现有教师225人,其中中高级教师98人,学科带头人6人,硕士研究生4人。初高中共有63个教学班,学生近3500人。校园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达42000m2,图书馆藏书13万余册并实行微机管理,建有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三层交换的校园网。建筑面积3302m2的体育馆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艺术馆正在筹建中,广大校友关心的校友楼正处于资金筹集阶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校高水平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学校高考成绩长期稳居南安前三名,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创造辉煌:2005年本科上线率居南安第二名,2006年上本科人数首破600大关,在保证本科上线率南安前三名的基础上,文史类本科一批及本科上线率均居南安市第二名。2005及2006年均有3位同学高考总分进入南安前十名,2006年有7人次进入南安市高考单科成绩前十名,有5位同学录取到全国前十名的名牌大学。中考2003年、2005年南安状元均出自我校。学校先后荣膺省“文明学校”、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绿化红旗单位”和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等各种荣誉称号。 如今,侨光中学正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内外侨亲、校友的鼎力支持下,以6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开拓创新,团结拼搏,为建设富有侨乡特色的新世纪一流中学而奋斗。
延平中学系以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封号延平郡王命名,于1944年秋季诞生。创办以来,学校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直到1949年8月石井解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于1958年秋季复办。现学校占地面积约40亩 ,校舍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设有44个教学班,学生近3000人,教职工168人,公办教职工128人。我校座落于南安市石井镇风光秀丽的鳌峰山麓,南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成功纪念馆,西临扬子山海军观测站,海陆交通便利,依山傍海,翠色掩映,环境优雅,是治学育人的佳所。长期以来,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遵循“爱国、勤奋、尊师、守记”的校训,开拓进取求发展,严谨求实稳提高,励志有为有所为,聚力育人育新人,峥嵘创业敢争先,振奋力学赤心强,大胆实践勇创新,教育成果喜迎来:高考成绩突出,2000年上线人数达104人,上线率为63%。其中,本科上线人数为23人,重点本科9人;2001年上线人数达149人,上线率为68.89%。其中,本科上线人数为42人,重点本科9人,居泉州同类学校前茅。2002年高考上线200人,2003年上线243人,本科35人,超过部分南安市二级达标和三级达标学校。2003年、2004年高考成绩年年有突破,获得社会和各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高中会考优秀率、及格率、中考成绩也极为突出,备受社会各界好评,办学盛况空前。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早日创办三级达标学校为目标,以南安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契机,全力打好科研兴校、体育兴校的特色之路。牢固树立“发展、管理、改革”的工作思路,盘活动力、人力、智力、财力、物力的教学资源,营造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提升办学层次。我校努力强化有为意识,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健全人格,重视特色学校建设,认真制定科研工作计划科研课题,体育工作计划,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我校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事,效果是发言权”,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师德承诺,行风建设 ,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学历层次和教学素质。加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促使其脱颖而出。目前我校多人为石井镇片区、南安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有数百篇学术论文、经验总结、文学作品登载于省、市、较高层次的报刊上,质量高,数量多。学生参加南安市级以上的多类竞赛也频频告捷。多年来,我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辛勤劳动,办学成绩斐然,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先后被评为南安市文明学校、南安市优秀家长学校、南安市素质教育合格单位、南安市“教工之家”,南安市创安合格单位,泉州市体育先进单位、南安市“五好”党支部等系列称号。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春潮涌动下,我校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派出学科带头人参与市教学观摩,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形成了兴教重教、科学育人的观念,取得社会各界群众对我校更广泛的支持和树立对学校、对子女的信心,确保学校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上级政府领导、海外侨胞、社会乡贤、贤达的支持下,我校建设了爱国楼、争光科学楼、群力教学楼、图书楼、学生公寓,新的食堂即将交付使用,新的教师套房正在施工,学校克服困难,不断加强校园绿化、净化、美化,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组织培训计算机人才,架设宽带网络,为老师开设网络直通车,学校依托泉州德育网架建了延平中学德育网,通过这个网站,让师生有了互动的平台。总之,通过上下的齐抓共管,学校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延平中学全体教师正满怀信心,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锐意进取,迎接挑战,开拓进取,为学校新一轮的创业铁心拼搏,努力使我校成为民族英雄故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泉州七中创建于1931年5月,原名“私立晦鸣中学”,择天后宫为校址,1948年增设高中部,1956年改为公办,易名泉州第七中学,并迁校至现址,是一所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高中。校园占地33亩,学校占地31278.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3.74平方米,拥有42个教学班,学生2276人,教职工224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七中师生发扬不甘落后、团结拼搏的苦干精神,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硬是在“一般”中学办学条件下,创造出“不一般”的成绩和特色:学校1990-1995年“五年连上三个大台阶”跻身省一级达标中学行列,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九年的任务,这在全省是首例;1996年开始按国家示范高中标准建设,2001在全省普通中学中首家通过ISO9002教育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全省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中省级验收;2004被省教育厅授予首批“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称号;2005年通过“第九届省级文明学校”验收,从而成为1984年至2005年泉州市区唯一一所连续九届荣膺该项称号的学校;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2007年成为全国第六所、全省唯一一所“清华大学实验基地校”,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至今荣获集体荣誉称号国家级14项,省级68项。
安溪梧桐中学位于素有“仙境”之称、闻名遐迩的侨乡文化区——蓬莱镇境内,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清水岩山下,交通方便,人杰地灵。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华侨中学,1977年更名为联中中学。1984年以来,由著名华侨林梧桐先生捐资6600万元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8月正式定名为安溪梧桐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36254平方米,绿地面积22965.8平方米, 是安溪县校园面积最大、硬件设施先进的一所农村二级达标中学,现有54个教学班,学生2821人,教职员工182人,其中,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8人。2009年高考,6人上600分,21人上本一线,文理科各1人居全县总分第二名,林午阳同学考入北京大学,2010年高考,李章来同学以660分全县理工类第3名、全省第84名,进入清华大学录取控制线;陈金刚同学以644分荣居全县理工类第8名,李曼莉同学以605分荣居全县文史类第8名。学校现为市“文明学校”、“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梧桐人以“我与学校共成长”为办学理念,以“高瞻远瞩、敢为人先、艰辛创业、自强不息”的梧桐精神为校园主体精神。 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正朝着“创建管理科学、环境宜人、师资较强、特色彰显、效益显著的福建省知名农村完全中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地处戴云山南麓,位于上涌盆地中心坂,地势平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她素有“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和“守纪、好学、求实、成才”的校风,是西半片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普通完全中学。 德化二中创办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她走过了浔北初级中学――尚养农业职业学校――尚养农校高农部――德化第二中学――上涌中学――德化第二中学这创办、复办、合并、发展的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1924年陈子明、赖雄西、蒋明章、郑天崇、陈衡义、林德清等倡办中学,筹措资金,在上涌中心坂建筑校舍,校舍落成后,即先设立浔北小学,招收高小学生,为浔北初级中学输送生源,1925年正式成立私立浔北初级中学,附设浔北高小班,并报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是年招收初中新生38人,聘请上涌桂林村留日学生赖雄西返乡任校长。当时,学校占地4亩,四周筑有围墙,有土木结构楼4座,厨房、膳厅各1座。其间连续办学至1933年,1933年底至1944年春,由于地方匪乱及自然灾害,办学资金无法筹集,学校停办。 1944年冬里人陈庆南发起创办私立尚养农业职业学校,并把自己的田园及山地计二千余亩价值三千万元(旧币)作为办学的首创资金,本地的一些国民党党、政、军的领导也加入发起,学校附近的桂阳乡捐租百余担,赤水双阳捐资十万多元赞助,并由前私立浔北初级中学校董会将前浔北初中校舍赠尚养农校做校舍,于1945年秋季又增招生一班,生数达80多名。是年恰好是抗战结束的前夕,晋江中学、德化师范相继迁回原校校址续办,本地的学生除就读尚养农校初农部外,学生要就读初中十分不便,后召集校董会共同商讨决定,将初农改为尚养初级中学,内分设尚养初农农职科,并呈报省教育厅,省厅于46年6月批准,于46年秋季增招初中学生一班,全校合计有三个班。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规模逐渐扩大,添建了部分校舍,增开运动场,种植了一些农作物,当时经费,除初农部由私人及各保赠献立账外,又得到葛岭乡每年增加干稻谷四十担,同时前浔北初中校董会把该校园1934年被土匪张雄南推毁的沦为公产的校租(第年一百多担)底册捐增给学校,并呈报省厅批准,将其校租作为改办初中的经费,初中部的经费每年实得一百六十多担,经费有所宽裕,1947年筹备办尚养农校高农部,经省厅批准允许于1948年创办招生。当时修建校园是靠组织学生勤工的办法,每到劳作日,学生就到溪滩上搬运沙石,到曾坂挑石灰,到后宅砍木材和毛竹等等。学生们各尽其力,劳动情绪高涨,但是当时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极为有限(临解放校租捐租无法正常收回),所以学校长期发展不起来,招收五届的高农学生,毕业生不到20人。1952年秋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将尚养农校高农部和泉州私立民生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晋江地区农业学校,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和大部分高农部学生也随图书、仪器迁到新校,把原尚养农校改名为德化第二中学,定12月5日为校庆日。 德化二中成立后,政府从各地抽调一批干部和教师到校工作,对历史遗留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开始着手新建一些校舍, 52―60年春每年均招收初中学生,60年秋办普通高中,后因师资等条件的限制,62年高中部拼入德化一中,德三中(现赤水中学)初中部拼入二中,70年改名为德化上涌中学,71年又恢复了高中招生,83年10月恢复德化第二中学的名称。91年7月又因师资和生源短缺县政府决定德化二中高中部新生寄班德化一中高中部(二中高中建制保留)。因县人大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96年秋恢复二中高中部招生。 之后五年,各级领导热切关怀,校领导与教师团结一致,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努力推进学校发展的进程。二中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学校(1997年),德化县绿化美化工作先进单位(1999-2000年度),县文明学校(2002-2004年度),书法美术创作基地(2003年),并于2001年步入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的行列。 现校园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共9座;水泥篮球场3个,独立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300米环形跑道1个,60米以上直跑道1个;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每个实验室配有1个仪器室,音乐、美术、卫生室各1间;多媒体电化教室1间,语音室和计算机室各2间;图书馆藏书66000多册,配有8间阅览室;并建成校园网,实现了校校通。在校学生2487人,42个教学班,教职工132人,其中本科学历55人。学校教研风气浓厚,教师撰写的论文在省、市、县有关刊物发表上百篇,教学成绩逐年提高,如95年中考成绩获全县第一名,2004年高考有87人上本科线,2005年有69人上本科线,学生在省、市、县学科竞赛均获过奖。 德化二中建校80周年来,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的有赖雄西(20年代留日学生)、苏各直、陈庆南(曾任大田、漳平等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参议)、郭振华(曾任寿宁县县长)、柯仁、陈昭锋、吴世端、黄文德(曾任上涌公社党委书记、德化酒厂厂长)、黄昆水、王志民、周锦尧、郑启沿、卢美仪、邓永清(曾任泉州教育局局长、市教委党组书记)、徐其树(曾任德化县政协副主席)、林冬青(曾任德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教育局局长)、涂健祈(曾任教育局局长、现任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林发庆、叶乐善(现任陶瓷学院职业中专副校长)、连良才、陈德泉(曾任三中校长)、赖礼龙(曾任六中校长)、刘建昌(六中校长)、苏开明、黄奇庆。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莘莘学子遍布全国各地,遍及各行各业,在大江南北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德化二中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终于迎来了八十华诞!我们愿母校永葆青春的活力向前发展!
东海中学正式创办于1958年,系爱国华侨何瑶琨、何瑶煌先生回乡,热情捐资,并向海外华侨募捐,在东海街道美山本校址兴建的辖区内唯一的一所公办达标中学。它临江面海,环境优雅。 校容校貌近几年来,东海中学在泉州市教育局、丰泽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街道办事处以及爱国华侨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在校园建设、内部管理、条件装备、师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上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326平方米,建筑面积12271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有28个教学班,共1393名学生。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生电脑室、体、音、美、劳的仪器设备、校园操场跑道、篮球场、图书室、室内活动场地等均具备一类标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中高级教师79人,占专任教师73%), 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78人。市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30人,占专任教师的29%。教师参加省市区举行的各项技能比赛中也多次获得佳绩。 所授荣誉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显著的成绩,开创了办学以来的新局面。先后荣获以下殊荣:泉州市初中达标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学校”;泉州市“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泉州市“交通安全文明示范校”。丰泽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丰泽区“文明学校”;“基础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先进单位”;“创建安全学校合格单位”;丰泽区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支部”等。2006、2007、2008连续三年中考成绩显著:2006年东海中学中考初中毕业班学生获得贤銮奖人数达13人,有137人考上省一级达标高中统招录取分数线,上泉州五中录取线人数等三项指标名列泉州市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三区)公办学校第一;2007年中考学生中有11人获得贤銮奖,138人考上省一级达标高中统招录取分数线、三科总分达到420分的有40人,三项指标居泉州市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三区)公办学校第一;2008年中考再创辉煌,贤銮奖获奖人数包揽了鲤城、丰泽、洛江三区19所公办中学30个名额中的20人,实现了获得贤銮奖的人数连续三年在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公办中学中位居第一的良好成绩。2006年至2009年共有六十四人荣获贤銮奖,连续四年获奖人数居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公办中学第一!2009年邱少伟校长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坐落于永春县蓬壶镇寨心尾山麓,其前身"永春县私立毓斌初级中学",创办于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1942年,1948年秋增办高中部,1953年由人民政府收归公办,更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199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1999年3月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学校,2002年11月8日通过省一级达标学校市级验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永春三中日益发展壮大,如今学校拥有68个教学班,教职工230人,学生3600多人。建校60多年来,培养了近三万人才,其中博士 硕士50多人,教授 研究员等高级职称者达数百人,这些专家 学者 政界名流 商贸实业家饮誉海内外,还有一大批杰出人才活跃于各行各业之中,可谓"教泽惠四海,桃李遍五洲".坐落于永春县蓬壶镇寨心尾山麓,校园面积130亩,学校分东、西、南三个大门,东西门之间为中花园。以花园为主干,区分教学区与生活区,中花园南面正对图书馆与礼堂,南区有4座教学楼和一座科技试验楼;中花园正北面为食堂,教师公寓与学生宿舍错落有致的靠在食堂右面,食堂后为后操场和游泳池,在后操场附近是泉三高速公路,2006年新建一座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教学楼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校园花树掩映,楼亭错落,融绿化 美化 净化于一体。近几年来,在上级党政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谨遵"团结 求实 勤奋 开拓"校训,培养了优良校园 教风 学风,铸就了"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质量第一"的三中精神.五年来荣获10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三考一赛成绩斐然,六人高考单科成绩荣膺省 市状元,2002年高考,潘建华同学以理综300分(满分)摘取全省桂冠.《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宣传半月刊》等十余种报刊及省 市电视台对该校作了专题报导. 2007年永春三中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上本科人数402人,再次突破400人大关,上本二人数达212人,是完成县目标预测数最好的学校,高考成绩连续三年获得县委、县政府表彰。
学校于93年经省教委、市教委、区教育局批准创办,颁发国家中专学历文凭。学校是省内规模大、实用技术性较强的电子中等专业学校。是本市最早成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和泉州地区电子、通讯、电脑、网络、机电培训基地,是福建省唯一一所荣获国家、省级、市级、区级家电维修培训、办学先进单位、优质办学单位。学校创办十多年来教学成绩卓著,已为全国各地家电、通讯、电脑、机电行业培养输送近5万名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0多人担任付厂长、副经理以上高层领导职务;有3000多人担任电子、通讯、电脑公司(厂)车间主任、工程部主任、生产线长、拉长等中层管理(技术)干部;近三万名学生已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我校毕(结)业生在全国各地开办公司(工厂)、维修部、营业部达4000多家,有部分学生学成出境就业。被国内外各用人单位誉为“人才基地”、“谋业者的摇篮”。得到教育界领导的高度好评。学校教学设备先进,拥有数百万元的电子、电工实验室、无线电通讯实验室、家电实验室、电脑机房(配置专业电脑500余台),电脑办公设备实验室。学校在泉州地区开办(联办)家电、通讯、电脑、电机、制冷维修部等100多家,学生学习期满,可先安排到维修部、商务中心实习,辅助创业。 学校常年在校生1200多人,与北京、上海浦东、浙江、杭州、温州、广东东莞、深圳、珠海、惠州、汕头、潮州、福州、厦门、漳州、晋江、石狮等地2000多家企业建立厂校挂钩,并与国外多家电子公司有用人供需合作,人才长期供不应求。每年还到人才市场、职业中介、职专、技校帮助同行学生推荐就业300多人以上。毕业生就业工资均达千元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同时也是厦华彩电公司、厦门科大辰信公司、戴尔电脑公司、福州琴声电子公司的委托人才培训基地(介绍工作要钱的啦,电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每个400元)。
前进中的龙泉中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发家致富的仑苍人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办学热情空前高涨,集腋成裘,纷纷踊跃捐资集资兴学助学。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在地处“中国水暖城”的南安市仑苍镇,于1992年8月创办了一所农村初中校——龙泉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2000年春季晋级为泉州市达标初中校,2002年秋季升格为完全中学。学校现有41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54人,在校生2073人,校园面积占地99087.80m2,校园建筑面积22799.6m2。学校办学历史虽较短,但素以严谨治学和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蜚声全市,学校先后获得“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创安”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和南安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先进单位”、“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校”、“绿色学校”、“交通安全学校”、“新课程实验先进单位”、“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50余项次。 学校立足于已有基础和现有优势,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把龙泉中学办成一所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教育质量高,在南安有影响力的优质学校”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实兴校、以质强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连续15届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均居南安市前列,每年都有三、四十人考上南安一中。作为生源素质较差的未达标普通完中,几年来高考成绩不断提高, 07、08、09届分别有68人、66人、83人上本科录取线,上线率均位居南安市前列。三年来,学生参加单科竞赛均取得不俗成绩,有200多人次获南安市级以上奖项,其中泉州市级28人次,省级1人次;学校坚持开齐上足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有22人次获南安市级以上奖励,有25人上本科艺术院校录取线;学校积极开展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活动,校田径运动队参加市运会连续三年获得完中甲组第六、五、四名的佳绩,有28 人上本科体育院校录取线。 为适应仑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学校经过全面审度校情,找准定位,反复论证,于2006年12月,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龙泉中学创建三级达标学校发展规划》。2007年秋季,在南安市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仑苍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提出了“举全镇之力,创建龙泉达标高中”的口号,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了誓师大会,全镇上下掀起了创建热潮。自创建以来,全校上下思想统一,齐心协力落实规划,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效益日趋显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龙泉中学全体师生决心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直面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乘教育改革的东风,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推进省三级达标高中的创建工作,为建设南安教育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北的德化城关,在悠悠流淌的 溪北岸,凤凰山麓,坐落着一所同样文化积淀浓厚、环境优美的学校——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八十载风雨兼程春晖沐浴铺就成一条锦绣路,二万余桃李芬芳攻关求索造就出无数栋梁材。 八十年来,一代代一中人始终高擎“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大旗,筚路蓝缕,耕耘不辍,逐步形成了“团结、文明、求是、进取”的校风,“刻苦、好学、勤思、善问”的学风,“敬业、爱生、求精、善导”的教风和“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办学特色。“风吹雷劈虬枝壮,雨打霜凝碧叶鲜”的凤凰山古松见证了它的八秩沧桑,“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昭示着德化一中人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