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大同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万石植物园山麓,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文化底蕴深厚的名校。学校创办于1925年,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在82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大同人”的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孕育并诞生了南靖一中、省化工学校、省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而且还为社会培养了卢嘉锡(院士)、陈运泰(院士)、詹文龙(院士)、童大林、陈佐洱、郭跃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在2006年,大同中学与位于厦门东部海滨的前埔中学进行整合,并按照“一校两区”的模式进行管理。两校的整合,实现了两校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厦门东部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为大同中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81亩(全区中学面积最大),教职工240人、学生3168人,一跃为思明区一所各种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新班子确立了“发扬传统、充实内涵、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整合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爱心”校园,积极探索以“诗之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路子,扎实抓好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学校”、“国家课改综合实验基地校”、“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校”等称号,还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大同的办学一直受到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同中学,这块既有优良传统又有现代教育气息的金字招牌,必将在教育改革的浩荡春风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创办初期(1925-1937) 厦门市大同中学由黄廷元、杨景文、曹允泽、彭丙卯、许鸿图等爱国华侨和社会贤达所发起,于1924年创办。主要创办人黄廷元为同盟会会员、爱国华侨、企业家。开办初期,暂借宝善小学为校舍,聘杨景文为首任校长。校名源出于《礼记·大同篇》,蕴含孙中山所倡导的“世界大同”之理想。以“发扬趾踔厉,振我民族”为办学宗旨,以“诚信勤朴”为校训(后改为“励勤毅诚”)。1925年7月,学校由市府正式批准立案,是厦门市最早开办的中学之一。在最早的一批学生中出了后来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及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和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金融家、企业家黄克立。三十年变迁(1949-1979) 解放初,粤侨中学、道立中学相继并入大同中学。1953年,私立大同中学易名为厦门市第四中学。1958年至1960年,高中部改制为厦门化工学校(即今福建化工学校),为我省我市化学工业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干部。1960年,化工学校迁到杏林独立办学。1963年,厦门四中复办高中。1966年6月,厦门市“文革”开始,厦门四中也惨遭十年浩劫,一度改名为厦门东方红中学,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学校才开始复苏。在这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学校高中办学虽几经周折,但各类性质的高中都办得有声有色,其中50年代和70年代学校的高中教学质量还名列厦门市前茅;一批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其中不少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50年代的毕业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现任国务院港澳台办副主任的陈佐洱,以及70年代在本校就读后来成为世界乒乓球冠军的郭跃华。
厦门市第五中学办学历史源远流长,系我市教育发源地。2006年10月27日是学校的百年华诞。厦门五中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义学和玉屏书院,1906年改称厦门中学堂。学校先后易名为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学、省立厦门中学。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省中、市中合并为厦门第一中学。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秋,将厦门一中师生一分为二,在玉屏书院原址定名为厦门第五中学至今。玉屏人杰地灵。厦门五中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省立十三中、省中时期,学校是厦门中共地下党组织据点。许多热血青年在这里求学求真,走上革命道路。叶飞、方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在这里任教。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在校进步师生团结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为迎接厦门的解放做出积极的贡献。厦门五中是求真的沃土、革命的摇篮,培育出一大批社会精英人才。其中现国务委员陈至立、外交大使黄桂芳、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清标、集美大学校长辜建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志达、著名企业家陈金烈、潘金龙等就是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五中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活动,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努力使不同专长的同学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围绕"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这一主题,扎实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同时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共建共育的优势,推进"绿洲工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听课、讲座、交流等模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建设一支师德良好、知识扎实、严谨治学、谦虚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几年,教师在校级以上各级各类刊物、杂志、学报上发表教学论文以及编写教材教辅书籍近140篇(册),其中国家级50多篇(册),在全国和省市中青年教师说课评比活动、中学课堂创新大赛、教学设计竞赛、教师个人基本功等与教师相关业务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90多项。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办学成绩斐然,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五中高考质量跃居省市前列,其中语文、外语成绩名列全省第一。蔡莹珍老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改革开放以来,八九十年代,学生被评为市级"三好生"的有102人,市优秀学生干部28人,市"先进班级"25个,原政教处主任郭鹏传1988年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黄玉芬老师1986年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九十年代以来,15年间共有陈鹭玲等10位老师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林秋娟等8位老师被评为省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省"学校音乐周先进单位",荣获"市1986-1994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近十年来,特别是我市实行初招改革,进行电脑派位以来,2001年中考厦门五中以优异的成绩列居全市上游,荣获市"初中教学优秀质量奖"。2002年至2005年,学校中考优秀率均居全市前列,考上市一级高中人数也均居全市上游,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尤其是2003届,中考名列全市前50名的毕业生人数居全市前列,其中戴希昱同学中考成绩居全市第二名。2006年中考J值跃居上游,受到新闻媒体好评。同时,学校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学校多次在国际中学生英语技能测试、征文比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棋类、美术、数学等学科竞赛中获奖。是全市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有18人次获国家级金奖、银奖等殊荣,省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人数也有近百人。其中,曾国升荣获世界航海模型大赛冠军;2004年庄彦同学代表国家参加"第九届国际环境科学奥赛",荣获铜牌;2005年,拥有全国"十佳小画家"称号的骆宏辉同学先后17次荣获全省、全国美术大赛一、二等奖;谢谦同学在2005年"英发杯"全国游泳锦标赛上获得铜牌,参加在德国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游泳友谊赛并勇夺银牌;2006年6月,陈洁昊同学代表福建省参加2006年度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并摘取了全国总决赛初中组冠军。学校也多次荣获国家"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校"、省"先进档案室"、"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绿色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先进教工之家"等数十种荣誉称号。
厦门华侨中学由市侨联主席颜西岳先生创办于是1958年。“文革”期间历尽坎坷,先后易名前线中学、第七中学总校、第三中学。1983年9月市人民政府决定复名为华侨中学。建校45年,育才数万。现有普通初中、高中49个班,学生2400多人,教职工191人。199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三级达标校。200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航天(航空)模型活动重点校”称号。 学校地处闽南古刹普陀寺西侧,虎溪岩东山坡上,占地面积27274平方米,建筑面积17775平方米,校内绿树成荫,依山临海,景色秀丽,学校设施齐全,有较完善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有劳技制作室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新建一座二层室内体育馆及25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图书馆藏书7.8万册,并有教师及学生阅览室。 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经过校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的校风良好,朝着“树德、育智、强身、成才”的方向迈进,取得了显著的办学实绩,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校考生多资 夺得高考市“状元”和省、市单科第一名,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学科及科技竞赛中,多次取得较好的成绩,为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人才,近两年高考录取率均达85%以上,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9%以上,中考优秀率达50%以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几年来提高办学效益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不在升学率、考试成绩或是学校建设的硬件设施,而在于学校是否具有正 确的办学方向和勃勃生机。而勃勃 生机靠的是教育的创新。因此教学 要创新、管理也要创新,要在创新 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我们 在课改实验中贯彻了创新精神,使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 跃。学生的创造发明获得多项国家 专利,在评比中取得全国银牌奖、 省创新设计一等奖,学校航模活动 开展的20年间,获得了国家、省、 市奖项近200个,2000年被国家体育 总局授予福建省唯一的“全国航天 (航空)模型活动重点校”称号的 中学。
福建省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座落于鹭江之畔同文顶上,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隔海相望。驻足此地,俯瞰全市,万千景色尽收眼底。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898年同文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1980年开始探索发展职业教育,1990年迈入首批省级重点职高行列,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00年6月,经省市教委和国家教育部复评,再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近17万M2,校舍建筑面积约18万M2,拥有塑胶操场、塑胶篮球场和塑胶跑道等先进的体育设施。专业教室和实训实验室齐全,有全套设备的刀工、烹调、面点操作实训室,有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客房和调酒室,还设有形体训练室和健身房,并在市中心拥有供教学实习使用的高级宾馆。图书馆藏书7万册,设有电子阅览和借阅系统。学校于1998年建成了融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技术及多媒体音视频技术为一体的校园教学信息网,现有40 间配备多媒体综合电子教学系统的标准教室和3间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全校290台计算机分布在4个内部子网,并通过HDSL宽带数据用户专线接入163英特网,学校的教学、办公正在步入信息化管理。同时,学校还拥有集图片扫描、音视频采集压缩和刻录、非线性编辑等各项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电子备课室,配备数字电视录制与连接的多功能演播室和虚拟导游厅等现代技术设施。 学校开设旅游管理、导游、航空服务(空中乘务)、烹饪、国际调酒、国际会展、旅游商务英语、旅游电子商务、金融财会、会计与统计等专业,学制三年,。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多人。全校教职工17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高级教师30人。20年来,学校培养了4600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已有200多人在本省旅游或金融部门担任经理、科长、厨师长等职务,300多名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其中有10多名已成为学校优秀专业教师。还有不少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尖子,一批毕业生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劳模、青年突击手、市技术状元等称号。 多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培养造就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不少教师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并成为各级教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到目前为止,教师编写并正式出版的专业书籍16 本,其中《旅游概论》、《旅游行业职业道德》、《外国酒水知识及鸡尾酒调制技术》等五本教材为全国旅游职业学校通用教材,英文版《厦门概览》、音像教材《闽菜五十例》、《厦门名胜诗词楹联》、《旅游美学》、《烹饪史话》等专著,也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重要参考读物。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正坚持"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发奋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厦门市杏南中学(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是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厦门市文明学校。1990年,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杏南校区)在马銮湾畔的机器轰鸣声奏响了学校创业的序曲,翻开了学校史册的第一页; 2002年,学校通过 "福建省普通完全中学三级达标学校"评估验收,跨入省重点中学行列;2006年,学校通过"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二级达标学校"评估验收;2009年9月,集美区与厦门理工学院合作办学,学校加挂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校牌并顺利通过一级达标高中区级评估验收,准备迎接厦门市及福建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验收。学校规划两个校区。杏南校区地处集美杏林城区中心,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3200多人,占地面积64亩,建筑面积3万余m2,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教师中具有高、中级职称172人,各类骨干七十余人, 省、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人数居全区第一。在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的伟大进程中,为了实现集美区教育均衡发展,特在厦门火车北站地区打造一所厦门理工学院附属中学(后溪校区)。该校区占地170余亩,建筑面积7.7万m2,基建投资1.8亿,目前高中部已竣工,初中部2013年5月竣工,可望今年搬迁。办学二十多年来,学校本着"规范行为、文化引领、扎实推进、追求更好"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的优秀传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用文化引领师生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争创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成为杏南中学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成为学校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成为学校丰富厚实的精神文化,成为学校在重内涵、重特色的办学思路下快速发展的不竭源泉。学校坚持环境育人的原则,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提高校园环境文化品位。"敏、毅、仁"三个大大的校训镶嵌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校园文化长廊"上,展示了中华文化最经典的"儒家思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室里,因地制宜,师生喜爱的"儒家精髓"言语悬挂在墙上,每面墙体都成为"文化的代言人";"科技长廊"、"儒家语录"、"双百人物"、"道德讲堂"等立足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文化建筑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学校努力创品牌,绿化、美化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 绿色校园与周边五星级公园交相辉映。合作融洽、团队和谐的校园文化让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仅去年以来,就有十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杜爱建老师获全国中学体育课评比一等奖;沈素真老师获全国课件评比三等奖;赖书谦、叶再兴老师教具制作获全国三等奖;万龙兰老师教具获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丁红、曾燕玲、陈莹莹、许坤武老师参加省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以生为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万千桃李芬芳:既有学生考出了考区高考文史类第一的好成绩,又有学生在全国数、理、化、生学奥赛、英语联赛中脱颖而出。既有全市唯一的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学生代表,也有品学兼优的国家级运动员......近年来,我校有100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各种竞赛中获得奖项。学生们优秀的学业水平令社会瞩目,全面而有个性的素质发展令人赞叹。充满书卷气的校园中,教师厚德、爱生、博学、善教,学生勤学、善思、求真、创新, 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个师生的心灵深处,又存活于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和谐的团队承载了社会的厚望, 激扬的青春唱响了学校奋进的乐章,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考试规范化考点、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优秀实验学校、 "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铜奖、银奖、省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一级达标单位、省体育特色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普通高中会考先进考点校、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红十字模范校、省百所"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单位、省知识产权试点中学、省学习科学学会先进单位、福建卢嘉锡科技教育奖、市文明单位、市文明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平安学校、市体育传统校、B级食堂、市无吸烟学校、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市内保工作先进单位、市政务公开工作示范单位、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艺术工作先进单位、市巾帼建功先进单位、市巾帼文明岗、市教育系统党建先进单位、市课改综合基地校、市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市科技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首批科技教育基地校、市"红十字模范校"、 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中小学校首批"书香校园"、市中招考务工作先进学校、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市红旗团委、厦门市文明交通示范单位、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现占地面积5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58平方米。拥有三幢教学楼,两幢教师宿舍楼、另有教学办公综合楼、实验室与图书馆综合楼、公寓式学生宿舍与食堂综合楼。并建成一个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的大型运动场、四个篮球场及一座室内体育馆、一个教工活动室。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教职工140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6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
厦门同安第六中学创办于1994年,1995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厦门私立东山中学。1997年9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改为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1999年秋,学校开办高中班,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0年,学校试办职业高中。2001年,创办厦门女子职业学校。2003年,女子职业学校分离出去。近十年来,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被省教委直接定为省二级达标学校,3月年成为全省26所一级达标学校之一,步入名校行列。2003年,在厦门市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率先实施与东渡中学合并,实行高初中分设办学,学校分厦禾、东渡两校区,厦禾校区为初中部,东渡校区为高中部;合并后即扩建高中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厦门市第一所正式申报示范性高中,并于2004年以较高分数通过市级验收。加强同世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建中教育信托基金合作创办“出国留学实验班”,与菲律宾光启学校合作开办中国文化培训班。如今的厦门六中已发展成为厦门市规模最大、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学府。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7648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艺术教育综合楼、体育馆、游泳池和学生公寓等,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
厦门三中原名禾山中学,创办于1924年。前身可以追溯到厦门颇有名气的禾山甲种商业学校、禾山书院、安睦书院。1953年1月6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正式授名为厦门市第三中学,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英雄学校,饮誉全国的“英雄小八路”群体就在这里诞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从这里唱响,1962年2月,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厦门三中地处厦门火炬高科技开发区旁,学校占地面积约72094.8平方米,拥有综合办公大楼、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宿舍楼、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和最先进设施的国际会议厅的图书馆,多功能体育馆及生物、地理园正在规划建设中。目前学校有67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58人,专任教师221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55人,硕士、研究生共15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德育为先,围绕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会考、中考水平逐年上升;机器人竞赛、射击、棋类、球类、田径、武术、征文、演讲等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批批的优秀人才,1993年以来,学校共5次被评为“厦门市文明学校”,几年内,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先进学校”“福建省首批党政工共建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福建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总支书记、校长陈闽杰同志于2007年荣获厦门市首届十佳校长称号。 厦门三中是福建省第一所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省级二级达标重点中学。“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教育求发展,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正激励着三中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以崭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精神,努力创建一个“规范+特色”的现代化学校,争取在2009年通过省级一级达标重点中学的验收。
厦门市音乐学校是厦门市政府1990年创办的中等音乐专业兼音乐特色九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学校坐落在有琴岛美称的海上花园鼓浪屿上,面向国内外招收有音乐专长和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批文化素质高的音乐艺术人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各种办学条件达省级标准;校园网、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音乐厅、专业教室、练功房、计算机室、学生公寓等一应俱全。教学环境优美,教育教学手段先进。 学校有教职工100多人,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教师占一半以上,有一批留洋博士、硕士、高校教授和来自音乐专业团体的演奏家,还有来自上海和中央音乐学院等著名音乐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郑石生,指挥家、现任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院长侯润宇曾任学校校长;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生前是学校名誉校长;原市政协主席蔡望怀担任名誉校长。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设中专、初中、小学三个教学部,学生500多人。学校开设了键盘(钢琴、电钢琴、电子琴)、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管乐(长笛、巴松、双簧管、单簧管、小号、长号、圆号)、民乐(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竹笛)、声乐等五大类近二十门音乐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合唱、齐奏、合奏、音乐欣赏等课程。专业课实行一对一教学,文化课采取小班制(班生规模在30人左右)教学。小学毕业生监控考试成绩优异,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近六年连续稳居厦门市第二名,曾培养出中考状元。在我校小学、初中学习的音乐特长生,许多人也以优异的音乐专长考入中央、上海等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校已毕业11届中专生,他们全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部分双学籍学生凭借优异的文化成绩和音乐专长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等著名高校。学校开创了音乐和文化兼容教育的成功途径。十几年来,师生在国际、国内和省、市各类音乐比赛中,捧回了福建省小提琴比赛一等奖、全国卡瓦依杯钢琴比赛一等奖、鼓浪屿国际钢琴节少年业余组第一名,厦门市“群鹭奖”金奖、福建省音乐舞蹈金奖、文化部“蒲公英奖”金奖,第五届北京国际合唱节银奖、第四届国际(厦门)合唱节金奖铜牌、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贡献奖等几千个奖项。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任教和就读的我校学生近百人,还有许多人在国外留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音乐团体、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并代表国家、省、市出访,获得巨大成功。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演奏家经常莅校传道授业,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我校办学情况和业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贾庆林、尉建行、李岚清、罗干、杨尚昆、陈至立等分别到校视察或接见我校师生代表。学校师生经常参加各种重大演出,如参加建国50周年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钢琴齐奏,晋京参加十六大献礼演出,为香港特首董建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演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