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大附中应白云区教育局邀请,在金沙洲地区,创建了“广附实验学校”。广附实验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珠江河畔,是一所具有实验性、创新性、高品质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由广大附中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和教师进行管理及任教,学校传承广大附中的优良传统,凸显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行优质高品位的发展战略。广大附中对实验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是教育教学质量与广大附中比翼齐飞,倾全力办成广州市一流民办学校。 自办学以来,广大附中坚持对学校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同教材、同教研、同考试。广附实验学校坚持精品优质的发展战略,学校校风优,管理严,教师素质高,教学统考成绩一直位于越秀、白云两区前列,超越了诸多老牌名校。2012年,学校荣获“集体特殊贡献奖”,并成为广东省规范化办学示范学校和广东省食品安全A级单位。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中学(以下简称“骏景中学”)骏景中学是一所占地面积仅12000多平方米的小学校,但浓郁的绿色校园环境时时洋溢在这样一个小而井然有序、优美雅致的校园中。自建校以来,全力建设以绿色、人文、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化学校。骏景中学注重环境教育,2003年11月通过广州市绿色学校评估,并注意对所在的社区进行环保思想和环保行为的渗透与辐射,现已逐渐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面辐射”的特色。今年,骏景中学申请创建广东省级绿色学校,可持续教育理念融入了学校发展进程中,成为一种推进力量。 骏景中学位于广州市全国模范住宅小区——骏景花园的骏景中学创办于2000年8月,现已成为广州市天河区的一所窗口学校。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将环境教育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贯彻执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并纳入学校长期的议事日程。 2000年以来,在由校长、主任、教师、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组成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骏景中学从教育、教学、行政、后勤各层面,将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具体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有关年级的工作计划中,强化提高教师环境素质,探索环境教育的多种形式,形成了完善的学校环境教育实施体系。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和广州市市属重点学校,连续22年荣获广州市或越秀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2013年中考录取分数线进入广州市重点学校前六名。 学校建校60余年,先后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有26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有航天载人工程总设计师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各类科学家,有誉 满全球的歌唱家,有搏击商海的大实业家,有勤恳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要。北大,清华,人大,复旦,香港大学等名校都有广大附中莘莘学子的身影。 近年来学校本科率稳定在98%,重本率稳定在43%左右。学生在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华罗庚杯数学竞赛两项政府举办的赛事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 人数多达870多人次。在2013年第十八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学组决赛中,我校共8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将总量首超华师附中;在 第二十三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我校共获得29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在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中取得辉煌成绩,共获6名二 等奖,9名三等奖,获奖人数创我校新高。 广州市黄埔广附实验学校是由广大附中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和教师进行管理及任教,学校传承广大附中的优良传统,凸显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行优质高品位的发展战略。广大附中对实验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是教育教学质量与广大附中比翼齐飞,倾全力办成广州市一流民办学校。 广大附中坚持对实验学校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同教材,同教研,同考试,综合成绩前100名学生初三阶段进入广大附中学习,并优先选拔进入广大附中高中部就读;三年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入广大附中高中部重点班就读。
[创办历程] 广州市一二三中学创建于1982年,1984年学校曾增办职业高中――黄埔第一职业中学。1998年随着黄埔教育结构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办为初级中学。学校抢抓机遇,近六年时间,连上三个台阶,1998年成为黄埔区一级学校,2000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8月成为广州市第一所省一级初级中学。 [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大沙西路,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学校占地面积28354平方米,建筑面积20045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64%。目前学校共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1400多人。 [设施建设]学校办学的硬件装备新,设施配套齐全。有校园网、电脑室、软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以及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劳技、科技室等专用场室。学校藏书4万多册,电子读物1万多册等。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办学特色]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品德高尚,特长明显”为办学目标,以“敬业,爱校,团结,进取”为校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同时,学校坚持“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坚持“学生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没有坏孩子,但有坏习惯,因此,我们需要严谨的教育,使之成为合格的人――个性鲜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众多奖项,近几年获区级以上的奖励的有400多人次,其中国家级36人次,省级10人次,市级75人次。初中毕业升高中考试成绩优秀,为广州市和黄埔区兄弟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的肯定,被誉为“高进高出,低进高出,加工能力强”的学校。 [学校成果] 辛勤耕耘结硕果。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三防教育”先进集体,广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广州市毕业班体育会考成绩优秀单位,广州市“法律与你息息相关”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中小学“陶艺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州市“科技夏令营活动”先进单位,广州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广州市“防震减灾示范校”,广州市“学校民主管理三星单位”。 [未来展望] 携手同行,展望未来。广州市123中学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决心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为把市123中学建设成为广州东部一所现代化的名校而努力奋斗。 地址:大沙地西77号 电话:82270115?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是北大附中为满足广东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州设立的一所集中、小学一体的,高品质的国有民办学校。校长雷丽霞是国内知名的教育管理专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校园内聚集了一批有科学头脑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汇集了现代化的教学活动基地,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家校服务系统,以及丰富的北大附中网校资源。现有小学教学班21个,中学教学班25个,目前在校学生1500多人。学校实施小班教学,小学每班不超过36人,中学每班不超过40人。
增城市新塘中学北校区,创办于1996年8月,位于增城市新塘镇永和管理区。现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9人,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77,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31人,本科以上学历76人,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拥有研究生学历2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人。高级职称有8人,中级职称有35人。学校现有广州市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共计9人,增城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共计13人。形成了一支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学校占地面积80010平方米,建筑面值23000平方米,绿化面值36500平方米,各种功能室,专用场室齐全,并建有较完备的校园网络,按市一级学校配齐配足所有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图书室藏书21569册,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环境优雅,师资力量雄厚。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场井然有序。学校建有教学大楼、科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师公寓、教师饭堂、室内运动场、标准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学校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为特困生排忧解难。“八千里路云和月,九万里风鹏正举”,学校曾先后荣获“增城市一级学校”、“增城市绿色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三等奖”、“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广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增城市文明单位”、“增城市安全文明校园”、“增城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广东华侨中学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广州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广州市教育局直属唯一“侨”字号完全中学。学校前身为四邑华侨中学,于1946年由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爱国华侨集资创立。1950年政府接管后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由省教育厅直接管理,与广雅、省实、6中、执信等4所学校同列为省重点学校。 广东华侨中学目前拥有起义路和金沙洲两个校区。起义路校区地处市中心腹地广州起义路158号,临近地铁1、2号线公园前站,地理位置优越。金沙洲校区位于白云区金沙洲善贤路1号,毗邻地铁六号线首发站浔峰岗站。金沙洲校区在规划布局上借鉴了广东传统岭南书院的空间格局,将各组建筑与风雨连廊、广场连为一体,围合成一个个院落空间,组合出各具特色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在步移景换中体味建筑与环境的对话、感受时间的流动和四季的更替。其建筑风格表达出融合西方的“雅”和中国的“和”的诗化意境,是一座具有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岭南名校。 广东华侨中学现有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80余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0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77人,高级教师和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有国家、省、市“名校长”培养对象,高级、中级教师评委会入库评委,市教研会特约教研员、理事等30多人。40多人获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教师等优秀称号。 广东华侨中学以“培育本土情怀,开拓国际视野”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将优秀的学校文化转化为学校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和师生生命质量。学校开展无线电、管乐、语文、英语、电脑、跆拳道、美术、机器人、健美操等特色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成为我校一大亮点,也为学生创造满足其个性发展的条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广东华侨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多姿多彩,学校目前有微电影社、动漫社、机器人社、街舞社、篮球队、模联、魔术社英语话剧设等学生社团26个,形成全面发展、体艺见长的多元办学格局。 广东华侨中学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开拓名校发展新优势,培植优质教育新平台。在学校管理、科技创新、体育艺术、升学高考中捷报频传、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近3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400多项。姚捷、金仙真、范德富、侯孋玲等一大批同学被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国内外名牌大学录取。 广东华侨中学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先导,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印尼、巴西、韩国、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广东华侨中学在积极创建“中”“侨”“外”文化汇集的国际化教育基地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本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黄华路6号,隶属于广州大学的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州市市属重点中学。 1950年创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后“六迁校址,十易校名”,2000年更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10年开办大学城校区。在邓云洲校长带领下,至2013年,成功完成了以黄华路校区和大学城校区组成的“一校两区”为核心,辐射金沙洲、黄埔、花都三所实验学校的战略布局,并成功创办公办全日制广州大学附属小学。至此,学校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的基础教育办学系列,奠定了大广附的办学格局。2013年,学校有初、高中共87个教学班近4400名学生及350余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占42%。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实行“专家治校”“活动育人”的管理模式,践行“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创设“国防班”“数学基地班”“课改班”“宏志班”“国际班”等多种特色班级分层教学,定期举办“学科文化节”及“博士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组建“车模社团”“机器人社团”等50多个学生社团。 教育教学业绩长期稳居广州市前列,一大批毕业生录取到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等名校。知名校友除早期毛泽东主席女儿李敏、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外,还有赵克石、叶爱群、杜吉昭、宿双宁等26位将军。 新世纪、新时代、新特征、新任务、新挑战。学校新发展,须作新思考、新定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伟大战略步骤的实施,以及广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学校应全面、整体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品质,进一步弘扬“优、新、高”的办学宗旨与传统,在更高水平与质量的平台上,实践现代教育。
增城市郑中钧中学位于增城市区教育路,创办于1988年,临增江河畔,居松子山上,毗邻市体育广场,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学校教学场室齐全,设备先进,教学电脑室3个,多媒体教学室3个,电子阅览室1个,课室全部教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有教职工13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50多人,市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学班30个,学生1600多人。 学校自创办以来,郑中钧中学中学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发展历程。在增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校师生继往开来的励精图治,依托社会各届人士竭诚的大力支持,郑中钧中学稳步持续发展,现在办学设施齐全,配置基本现代化,成为一所拥有30个教学班1800余名师生办学规模的省一级高中。为适应党和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我校集思广益,调整和确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培养模式。郑中钧中学秉承“人文修德,德才臻善”的办学理念和 “乐教趣学,弱蓄优进”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围绕“校风正、质量高、环境美、精品化”的办学目标,以“抓管理、树形象、保质量、促发展”为工作思路,以“抓学习、抓落实、抓规范、抓教研、出成绩”为工作重点,一方面以德育工作为根本,加强校风建设,实施德育品牌工程,开展创建德育品牌学校活动;另一方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倡导质量意识,不断深化“精品战略”和“品牌工程”建设,强化办学特色。确保优秀生,争取希望生,培养特色生,鼓励后进生,争取实现人人升学,个个成才。这是我校的培养目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小学原为广州外语学院子弟学校,创立于1970年,是教育部十一五“生本”教育基地,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学校,白云区民办教育先进学校。现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共42个班,教职工130人,中高级教师50多人,外籍教师多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