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是一所省一级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创建于1929年。在82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出了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2000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8年被评为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广州市第17中学,其前身是大中、嘉应中学两校,创建于1929。该校是一间全日制完全中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不少的革命家、政治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坚持“以质立校”的办学原则,依照教学规律,坚持将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德育为首,以德治教;以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美化校园,提升学校文化熏陶力,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自主、能动地发展,具有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依法办学,建章立制,注重管理效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求真务实,狠抓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效果显著,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于1934年建校,原名为广州培桂中学,由知名教育家马君武(创办广西大学)任首任校长。 马君武先生致力于人才 培养,与蔡元培先生有"北蔡南马"之称。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代宗师"。1949年,又推举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为董事长,现用"广州市 第十六中学"校名为王力先生亲题 学校于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7年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确认验收,同时被评为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等级 学校。在创建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对校园重新规划改造,同时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示范性高中的标准配 置专用功能场室,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有200米环形跑道(附设130米直跑道)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室内乒乓球馆各 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4个。现已建成符合高考、中考要求的语音室三间,2011年3月和5月开始,分别承担全国普通高考 和广州市中考英语听说考场工作。建有1000M主干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现代办公管理系统,所有教室、实验室和学科功能室均 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今日十六中,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郁,设备设施完善,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 在七十九年办学历程中,十六中人始终坚守理想,在建校之初即以"勤朴诚悫"为校训,而今十六中人秉承"校风正,师资高,学绩 优"的传统,以育人为中心,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成为一所质量高、校风正、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入选广东 百所名校,成为莘莘学子成才的摇篮。 十六中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发展,实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三自" 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条件和空间。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品德行为良好。教师敬业爱生,师德高 尚。十六中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0人,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89人。先后有406人次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劳动 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班主任、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广州市劳动模范、 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广州市记二等功、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全国、省、市、区级各类荣誉称号。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底蕴且拥有两个校区的完全中学。学校位于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教育街-文德路,校园环境幽雅,翰墨飘香,承载了百年的育人重任。高中部校区校址一带古称番山,番山是广州老城区最高的山岗,它一直是广东文化教育的“圣域”,从宋朝开始就有在番山设学课士的最早记录。高中部地处番山之中,秉承了广东文化的英气。初中部坐落在禺山附近,两校区优越地理位置彰显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 十三中前身为私立教忠学堂,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光绪27年,清廷鉴于内外忧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光绪28年(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容,举人汪兆铨等绅士在广府学宫孝弟祠(今市13中)筹建了一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堂——教忠学堂。 孝弟祠曾留下很多墨士文人的足迹。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巨人康有为,8岁时在孝弟祠接受启蒙教育,33岁重返孝弟祠教冬课。教忠学堂成立后,清末名流翰林丁仁长任监督(即校长)。1906年,教忠学堂改为教忠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以后,又改为私立教忠师范学校。抗战期间,学校几经迁徙,在澳门、郁南连滩等地创建分校,继续秉承“为国力学”的校誉。1952-1953年,政府先后将教忠中学、万川中学、力行中学合并为一校,1953年正式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2006年,学校又与前身为诚信中学、机电职中的39中合并,2010年7月,学校与25中合并。如今的大十三中学,是拥有初、高中两个校区的省一级学校。
广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主要是私立兴华中学。原址是盐务缉私统领旧衙门署、原日酒楼茶室总工会会所。1906年,私立兴华中学由华侨、几名基督教及一些热心办学的人士,靠募捐、变卖部分房地产、向银行借贷集资,耗资十一万余元买下作为永久校址,兴办学校。几经改换校名,最后定名为兴华中学。学生最初仅十余人,后来发展至千余人。教职员由原来的数人增至八十余人。1953年9月由政府把私立兴华中学和私立继昌学校合并,并命名为"广州市第十中学",是建国以来第一批私立中学改制为公立中学的学校。从兴华中学创办至今已有98年历史。 基本情况:广州市第十中学2004年4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4年经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布局调整,与广州市46中合并,沿用"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名办学。现有学2232人,在职教职工201人,校园占地面积8899.16平方米。 设施建设:学校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宽敞明亮,前有走廊,后有独立阳台,球场全塑铺成,各个实验室、功能室设有高标准电教平台,校园教学网、视频网的网点进入各课室、功能室、办公室及教学场室,达到目前先进的水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10个,高标准电脑室4个,多媒体语言实验教室1个,综合电教室2个,外文打字室1个,劳技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学平台27个。大部分课室设有实物投影仪,所有课室都可使用手提电脑进入校园网络和因特网。供教师备课、办公使用的计算机有88台,有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1人,高级教师31人,中级职称94人。其中在读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22人,本科128人,研究生1人。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均为100%。 展望未来:规划广州市第十中学为一所具有42个教学班的全日制完全中学,设高中班24个,初中班18个。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中轴线改造规划用地,学校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学校将努力创建为一所更高等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学校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室宽敞明亮,前有走廊,后有独立阳台,球场全塑铺成,各个实验室、功能室设有高标准电教平台,校园教学网、视频网的网点进入各课室、功能室、办公室及教学场室,达到目前先进的水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10个,高标准电脑室4个,多媒体语言实验教室1个,综合电教室2个,外文打字室1个,劳技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学平台27个。大部分课室设有实物投影仪,所有课室都可使用手提电脑进入校园网络和因特网。供教师备课、办公使用的计算机有88台,有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创办于 1888 年,由美国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几经变迁,在 1962 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 35863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991 平方米 。学校优美的环境,古朴的建筑,浓郁的书香,典雅的布局,涌动的青春 活力,浑然为一体,焕发出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生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比较齐全,除了三栋教学楼外,有六层的科学馆楼,配置各学科实验室等32间;四层的图书馆,藏书 10 万册,报刊总数 279 种;体育馆总面积 5070 平方米 ,有恒温游泳池一个;有 2 个 200 米 环形跑道并附 100 米 直跑道的田径场。学校在 1999 年已建成千兆光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已进入所有教室,全校共有计算机 562 台。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配有一部手提电脑。 现在的七中,是由解放初期的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这两校合并而成,她集两校师资、设备之优势,承良好办学之传统,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高中部现有 36 个教学班,学生 1779 人,教职员 138 人。在 114 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 1 人,高级教师 42 人,一级教师 36 人,二级教师 33 人。教师学历达标率 100% ,其中研究生学历 18 人。 22 名教师在省、市、区学科教研会或中心组分别担任理事长、理事、中心组成员。 七中历史上人才辈出,荣获 2003 年“欧莱雅——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 1949 届毕业生),模范科学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 1940 届毕业生),享誉美国半个世纪而不衰的航空女杰张瑞芬( 1921 届毕业生),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并光荣立功的符红铁( 1958 届毕业生),荣获第 39 届南丁格尔奖章、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的广东省医院管理学会护理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钟华荪( 1962 届毕业生),荣获 1993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科学研究基金“教职员总统奖”的生物工 程 博士朱承( 1975 届毕业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见证七中百年华彩,万千英才。 跨入新的世纪,百年七中励精图治,更上层楼。按照“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把原培道女子学校校训“爱诚贞毅”改为七中校训“爱诚真毅”,一字之改,体现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1998 年学校开始构建“三体”教育模式, 2002 年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厅“十五”重点课题; 1997 年学校教研室主任冯旭初开始构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 2002 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由中学教师负责的国家课题。广州市 16 间学校和香港 3 间学校 11 个学科 281 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 年 3 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带领专家组到广州七中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成果鉴定,发给了结题证书。 2007 年,校长王敬民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 2008 年 1 月 18 日 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 14 间学校 281 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 百年老校焕光华,七中代有才人出。学校在 1996 年涌现了广东省高考英语状元韦宁; 2002 年有了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马文晋; 2003 年出现综合科状元于隽; 2004 年有了广东省艺术类考生第一名陈朗文; 2006 年又涌现了广东省高考历史科状元朱绍杰; 2007 年广东省理科基础高考状元伍伟聪。 七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令人欣羡,从 1994 年至 2008 年,七中连续 15 年获得广州市教育局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学本科率保持在 90% 以上,上省重点率达 52% ,升大录取率保持在 100% 。同时,连续 14 年获得广州市越秀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实施新课程以来,七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高三学生汤学斌等人的研究性课题《广州人有望找回半个太阳》荣获 2002 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高二学生吴晓瑛的研究性课题《中国城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荣获 2004 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朱彦同学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普及组一等奖。叶泉志同学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穗七中星”闪烁太空,扬名海内外。 2006 至 2008 学年,累计 349 人次获得广州市级学科竞赛奖励、 216 人次获得广东省级学科奖励, 256 人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 七中是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省市竞赛中经常获奖,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七中人的追求。学校提出创办“科研示范校”的口号,积极拓展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漫步校园,古树成荫,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好一座优雅、恬静,充满人文关怀的学府,百年名校,精英荟萃,生机盎然,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新的里程。
历史悠久广州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863年,前身是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两所教会学校,至今已有近150年历史,是广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办学近150年来,三中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原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事部长杨殷;著名抗日将领、原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原广东省副省长兼统战部长杨康华;原广东省副省长李兰芳;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梅日新;现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苏式冬、林仲湘、张炼强、李平日等教授;著名足球专家、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苏永舜;著名歌唱家罗天婵;广州市尊师重教促进会会长苏巨汉等。 条件优越学校地处广州市区中心地带,交通便利,30多路公交车途径。学校占地面积近五万平方米,课室与教辅室之比达到1:1。学校设施设备配套完备,拥有国际标准400米环型跑道运动场,760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体育馆,25×50米国际标准游泳池,独立篮球场5个,其他球场7个,乒乓球台一批。课室、实验室等各种现代化教学专用场室均达到省级标准。是目前越秀区乃至广州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校园环境最优美、设施设备最完善、硬件条件最好的名校之一。
广州市芳村区汾水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是区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615人,教职工132人。学校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质量目标意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五届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2003年高考再上新台阶,录取率达99.36%。建校七年来,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优秀学校、广州市先进学生会、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英语科,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 学校荣誉 建校七年来,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优秀学校、广州市先进学生会、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英语科,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良好,教师们团结合作、勤勤恳恳、敬业乐业。教导学生们爱国、爱校、爱生活的健康心态。致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重视总结教学经验,定期组织教师们交流教学心得,提高教学质量。
广州市流花中学座落于风景优美的流花湖畔,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配备各种专用功能室和运动场地校园洁净亮丽,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学校。 流花中学拥有一支教育理念新、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中教师学历本科率达100%,十多位教师取得研究生资格,大多数教师具有高、中级职称。全校教师中有多人成为市、区骨干教师。该校的体艺科获得广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语文、数学、物理均被评为市、区先进科组。 该校以“严谨治学,以德树人,立足发展,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一手抓校风建设,一手抓质量管理”的办学策略,秉承“崇德、求知、立志、成才”的校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中毕业班工作自九二年(首届)以来8年获得一等奖、5年获得二等奖。高中毕业班工作九九年(首届)以来,其中二00三年获得市一等奖、6年获得市二等奖。师生参加区以上各级各类比赛、评比获奖达871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11项、市级392项。 多年来,该校在体艺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2006年连续三年获区运会中学田径赛高中组三类场地冠军、连续7年获中小学广播操、队形队列操比赛一等奖,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获国家级奖项,多次获广州市中学艺术节比赛一、二等奖。浓郁的体艺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 出色的办学成果,使流花中学得到了上级政府的重视,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朱森林同志亲自为该校题写校名并作了“教书育人”的题词。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流花路39-1号 广州市环市西路站西一街17号(西校区) 电话:020-36234378 020-36234385 传真:020-86674775学校荣誉 多年来,该校在体艺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2006年连续三年获区运会中学田径赛高中组三类场地冠军、连续7年获中小学广播操、队形队列操比赛一等奖,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获国家级奖项,多次获广州市中学艺术节比赛一、二等奖。浓郁的体艺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师资力量 流花中学拥有一支教育理念新、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中教师学历本科率达100%,十多位教师取得研究生资格,大多数教师具有高、中级职称。全校教师中有多人成为市、区骨干教师。该校的体艺科获得广州市“青年文明号”称号,语文、数学、物理均被评为市、区先进科组。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