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阮镇木朗小学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市杜阮镇广东省新会市杜阮镇木朗村。杜阮镇木朗小学在培养与呵护好素质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型儿童、取得突破性信息技术教学进展,以及为江门儿童安全和广东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杜阮镇木朗小学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雄厚,业务精良。校园占地面积大,设施设备齐全和先进,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银泉小学是江门市一级学校,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江门市白水带山下,银泉花园花园、南泉花园环抱,邻近江海区政府、江门一中。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雄伟;现代化教学设备较为完善,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学校容量(发展规模)为24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60名教师。学校走科研兴校的路子,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努力把学校办成硬件强、软件好、质量高,人民满意的学校。银泉小学坚持以“文化办学,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培育“文学校园”“艺术校园”特色,2006年成立了叮咚文学社、五邑小记者协会银泉小记者站,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获得各种作文竞赛奖居区同类学校前列;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授予的“艺术教育特色单位”称号,书画成果丰硕。学校有多名教师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50%以上的教师获得了市、区级教学成果奖;100%教师学历达标,50%的教师为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得广东省宣传部、教育厅等举办的第九届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金奖(小学组第一名),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优秀小记者站,全国魅力校园金奖,全国中小学生春节联欢晚会选拔决赛特等奖等荣誉。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称号!传统的经典文化润育孩子,优雅的文学艺术熏陶孩子,创新的教学方法启迪孩子,已在校园内逐步形成了一种校园文化,构成了银泉小学独特的文化办学特色,成就了书香艺术名校,成就了阳光少年,奠基了孩子的幸福人生。是江海区的品牌名校。[1]
大林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办学单位是棠下镇人民政府、大林村委会和仁厚村委会,现为江门市一级学校。大林学校的前身是大林小学、大林初中。大林小学创建于1936年,大林初中始建于1988年。小学、初中因同处一个校园区内,1998年合并为大林学校。2005年,棠下仁厚村小学归并到大林学校。现学区范围包括大林、仁厚两个村委会。学校占地面积9139平方米,共有四栋教学楼,建筑面积379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0.2平方米。大林学校现有小学教学班6个,学生277人,初中教学班3个,学生125人,全校学生人数402人;教职工23人,其中中共党员4人,共青团员12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8人,中师学历6人;中级职称教师18人,初级职称教师5人。大林学校是一所具备良好育人环境的学校,校园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达80%以上;学校配备较为完善的各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计算机、教学平台、校园网等一应俱全。 海外乡亲热心办学是大林学校的最大特色。以香港棠下同乡会会长、江门市荣誉市民、大林学校永远名誉校长郭功武先生为代表的海外港澳侨胞十多年来共捐资200万元,兴建了4栋教学楼,一个大型的运动场。郭校长还向学校捐赠了价值65万余元的教学设施一批,图书8600余册。每年捐资3万元奖教奖学。在大林村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综合办学能力显著提高。2006年被评为江门市一级学校。大林学校确立“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管理严格、规范、科学,逐步形成了“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和谐、扎实、进步、奉献”的师风;“勤奋、进取、善思、求实”的学风。近年来。大林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曾多次获得蓬江区中考成绩优秀奖,棠下镇小学教学成绩达标奖,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均获得过优异成绩。今后,我校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立足课改,科研促教,以生为本,全面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大林学校办成具有特色的江门市一级学校而奋斗。
杜阮镇瑶芦小学地处长乔村,学校创办于1952年,旧址位于南芦村祠堂,1969年迁校至长乔村,更名为团结学校,1983年与瑶村小学合并,复名为瑶芦小学。学校位于长乔村东面,现在占地面积5241.902m²(学校原占地面积4811.902m²,购买土地面积430 m²)。总建筑面积3744.93 m²,总基地面积858.58m²。 我校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1人,占75%;大专学历15人,占54%;本科学历12人,占43%。现设14个教学班,701名学生。学校有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奉公守法、兼听博采、宽严有度、身体力行”是我们的领导作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亮节正风、博学多艺、优质实效”是我们的教风。全体教师坚持“以情育人,用心教书”的精神,尽心尽力,教书育人。上半年,取得主要的成绩1、2010年1月伍海瑛老师的教学论文《让言语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获江门市二等奖。2010年6月谭淑彬、张景亮、黄美解评为杜阮镇优秀教师;张美嫦老师评为杜阮镇优秀班主任。黄丽群、陈平生、张美嫦辅导“小记者”写文章有9篇文章刊登在江门市教育周刊上。2010年3月全国数学“希望杯”决赛四年级1人入奖(指导教师:黄炳宣)。五年级2人入奖;指导教师:余永林、张美嫦)。六年级6人入奖(指导教师:苏玉玲、谭淑彬)。2010年5月省“育苗杯”,决赛12人入奖(指导教师:余永林、黄美解、张美嫦)。本学期期末测试,杜阮镇组织统一测试,三个科通过集体评卷,四、五、六年级语文,五、六年级数学、四、五年级英语均超镇的平均分。五、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四年级英语成绩名列全镇的前三名。全校有127名学生入镇尖子。 学校将不断拓展办学理念,积极加强与邻校的合作与交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学校。
经过省教育厅委派的省一级学校评估督导组两天的辛勤评估,评估组组长叶锦屏宣布,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组的认定,待报省人民政府督导室后,再行挂牌。在12日的评估总结会上,叶组长的宣布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在评估总结会上,北郊小学校长做了答谢发言,办学单位代表、蓬江区教育局局长徐伟、蓬江区副区长曹利以及江门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天民做了讲话,他们对评估组专家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对北郊中心小学通过省一级学校的评估表示祝贺,对北郊中心小学今后的方向做了指示。 据悉,北郊小学省一级评估将拉开我市九所中小学省一级学校评估的帷幕。在北郊小学评估自评会上,李崴副市长亲临会场,是对北郊中心小学评估的重视,也是对全市十二所将要进行省一级学校评估的学校的重视。
我校创立于1905年, 1991年评为“中国名校”,1994年初成为江门市首批“省一级学校”,1997年评为“广东省特级档案学校”,1999年下半年改制为“国有民办”,2000年成为“省绿色学校”,2001年评为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 , 2003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年8月 被确立为教育部 —IBM“iTLC 基础教育教学创新 ” 项目的首批试点学校。 2005年评为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素以"严、实、活、新"的办学特色而闻名,年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小学毕业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 116 人,其中高级讲师 1 人,小学高级教师 78 人,小学一级教师 31 人;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 38 人,大专学历的 68 人;其中有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 人,国家级名师培训班学员 1 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8 名。目前学校共有学生2663名,教学班50个,教职员工120人。校园占地面积15568平方米,建筑面积20787平方米。学校设施设备齐全和先进,基本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在,学校在使用三大网络:互联网、城域网和校园网,网络连接到所有教师办公室和学生课室。
红卫小学地处会城中心地带,创建于1962年,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发展到今天,红卫已拥有南隅、五显两个校区,39个教学班,2352名学生,41个多媒体教学平台,2个多媒体综合电教室,2个电脑室,建成了“三网”合一的校园网,承担着会城中心地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红卫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其中具备小学高级(副高级)教师资格的2人,小学高级教师资格的103人。南粤教坛新秀1人,江门市优秀科研工作者3人,江门市优秀教师1人,新会区名校长1人、名教师1人、学科带头人7人,新会区优秀教师35人,有 5人分别担任新会区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理事,2人成为新会区兼职教研员。这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在市级以上评奖或发表的论文有400多篇,其中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以及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40多篇;同时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级或省级课题,积极与国家课改前沿接轨。 多年来,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航,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下,红卫人积极探索和实践“博学+专长”的教育之路,他们挥洒汗水,收获硕果——江门首届小市长有两名是红卫学子;新会区历届高考状元多名出自红卫;合唱队多次荣获区、街道文艺比赛一等奖,区、街道的文艺表演中多次见到他们的身影;田径队多次获得街道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红卫更以英语特色教学为突破口,让英语特色成为 “拳头产品”,学校是“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系统广东省培训机构”,也是“新会区英语特色学校”。校园英语气氛浓厚,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被省推荐参加全国首届剑桥少儿英语演讲大奖赛全国决赛名单中红卫学子榜上有名,学校的英语特色舞台剧、校本教材多次被邀参加街道、区的特色学校展演,获得一致好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伴着科教兴国的号角声,踌躇满志的红卫人珍惜着过去的每一份荣耀,也努力向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助航,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目标昂首前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