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大江苑小学是一所国家开办的全日制小学,实行六年制教育,于1989年7月开办,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大江冲南贤大街20号。学校由海珠区教育局领导,地域为大江苑学区,并为该学区的中心小学。 学校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素质全面发展”为科研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 学校发展规划与目标: 学校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一所家长欢迎、学生喜欢的学校。 学校一直是区的足球网点学校,于1997年12月被区教育局评为区一级学校,成为区的中心小学,1998年9月申报区级科研课题<<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2001年7月课题的第一阶段已结束,2001年9月进入第二阶段深化科研课题的工作。
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小学创办于1966年,建校30多年来,在历任领导和全体教师员工的团结奋斗下,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效益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声誉不断提高,1996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学校的育人环境优雅整洁,教学设施先进。教师素质优良,涌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上级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输送了不少干部和教师。 学校一向坚持开展教学改革试验探索,教学质量高。先后进行了“学校管理”、“低幼衔接”、“活教乐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自1997年起,学校开展了构建“自主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课题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探索,从办学思想、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模式、办学条件等方面,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的素质教育办学模式。在探索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管理为基础,以质量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体现自主教育的实效性,在上级领导、专家、学者的殷切关怀和精心指导及全体教师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拓开了宽畅的渠道。1997年——2000年度,有4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学校也被评为海珠区先进集体。 辛勤的耕耘,蓓蕾初绽,学校呈现了自强不息、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效益获得累累硕果,许多学生脱颖而出,参加各学科竞赛屡获佳绩,近三年来学生获全国、省、市的奖励达142项(其中全国37项、省15项、市90项)。
江南新村第二小学坐落在海珠区的中心地带—江南西路,开办于一九八八年秋,同年底兼办海珠区体育运动试验学校,2003年7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校舍建筑7185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多人。学校各种功能场室齐备,校内建立了校园网,教室内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平台。运动区与教学区分开,建有体育楼和运动场,具备游乐场、足球场、200米四线环形跑道、100米六线直跑道、25米标准泳池和体操训练场。
海珠区赤岗东小学曾用校名为广州市毛纺织厂子弟学校,创办于一九五七年七月。占地面积23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一九九六年七月由海珠区教育局接管。 学校原是厂校,是广州市开办较早较好的一所厂办子弟学校。近4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近6000名学生,输送了不少学习尖子和体育人才。在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中,广州市毛纺织厂已关闭,学校经费来源是从关闭企业极其有限的清理维护费中维持,办学十分困难,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6条中“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以及94年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企业办学应创造条件逐步纳入政府办学。鉴于此状况,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教委、市经委、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区政府、区教育局和本校共同组成交接小组,并于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前由海珠区教育局全面接管。当时学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521人,在职教师25名,离退休职工30名。包括学校财产、在职、离退休职工于九六年七月一日成为一间区教育局全建制的赤岗东小学。 接管之后的赤岗东小学学生来源转为附近居民的适龄儿童。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人数531人,教师人数3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小学一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16人。学校在一九九七学年九月经教学督导检查验收批准为达标学校,同年五月被市教委评为第四批电化教育达标学校,也被区列为小学足球网点学校。 教育局接管厂校后的短短几年,学校万象更新,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强化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重科研,创特色,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特色显”为办学目标。学校的各项活动蓬勃发展,“足球特色”更显锋芒,自一九九七年以来,年年捧“杯”。在教学改革中,学校紧紧围绕“构建‘动、乐、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科研课题,深入实践,积极进行教改科研。一九九七年张炜红老师获区“明珠杯”语文科教学评比三等奖;一九九九年江锦强老师获区首届“海教杯”美术科教学评比二等奖。在九七年至九九学年教学水平督导评估达标学校复评获二等奖。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全体教职工以”团结、进取、求实、高效“的教风以及学生以“勤奋、朴实、自律、进取”的校风勤奋地工作和学习。
黄花树巷小学创办于1965年,一座四层高的混合结构教学大楼在60年代无疑具有相当规模,为解决二龙地区儿童入学难的问题立下汗马功劳。 学校地处内街,教学环境相当幽静。校园内广植白兰、大叶榕、紫荆等富有特色的树木,称得上绿化、香化。学校周边有邓世昌纪念馆、状元井、将军亭等古迹,与南武中学、33中学为邻。 几十年来,在李彩霞、龙锦行、钟顺满、吴曼荷、谢礼成等历任校长率领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学校以“团结、好学、坚韧、进取”为校训,以“琴棋书画”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十多年来,一大批学生在书法、美术、象棋的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然而,由于学校场地小(只有1000多㎡),场室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局限,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此,上级部门专门投入巨资,扩大学校场地,增建专用场室,增置教学设施。而这综合整治的工作将于2003年完成。 一所有几十年办学历史的黄花树巷小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座落于海珠区革新路。近来在海珠区政府、教育局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特别是在海珠区政府决定创建教育强区以来,对学校作出了布局调整,注入了200万的综合改造资金,对校园进行全面翻新整饰,使学校旧貌换新颜。2003年9月学校接收了原海珠区革新路小学校产、师生的管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在资源整合中得到提升,目前我校总占地面积2485平方米,建筑面积3937平方米,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共有21个教学班,885名学生,班生均人数42人,教职工57人。 近年来,学校紧跟迅猛发展的教育的大好形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按照局的部署,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在全面落实《评估方案》、建设规范化学校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重点任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个突破口:建设多媒体电教平台和争取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科研课题。在区、局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积极展开学校的综合改造工程,以硬件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教学用各类专用场室,配置了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室、图书室、劳技室、心理辅导室、体艺综合室等。同时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美化、绿化、净化,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相继接入了区校校通信息网,新建了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电教室、软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 34寸大屏幕电视、简易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了每间课室,现代信息网络进入校园使教学技术走向现代化、网络化。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了“尊师、好学、合作、进取”的校风;“勤学、多思、品美、创新”的学风。近年来学校以德育为突破口,以《“新三好”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课题进行教育科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学生的欢迎。同时学校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教师们掀起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钻研理论,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积极实践,人人争取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上实践课,上研究课,一门心思花在工作、学习上,教师队伍里团结、互助蔚然成风。2002学年,我校参加海珠区“明珠杯”青年教师课堂评比赛语、数、英三科均获三等奖,标志着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座落于海珠区革新路。近来在海珠区政府、教育局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特别是在海珠区政府决定创建教育强区以来,对学校作出了布局调整,注入了200万的综合改造资金,对校园进行全面翻新整饰,使学校旧貌换新颜。2003年9月学校接收了原海珠区革新路小学校产、师生的管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在资源整合中得到提升,目前我校总占地面积2485平方米,建筑面积3937平方米,学校分为两个校区,共有21个教学班,885名学生,班生均人数42人,教职工57人。 近年来,学校紧跟迅猛发展的教育的大好形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按照局的部署,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在全面落实《评估方案》、建设规范化学校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重点任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个突破口:建设多媒体电教平台和争取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科研课题。在区、局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积极展开学校的综合改造工程,以硬件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教学用各类专用场室,配置了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室、图书室、劳技室、心理辅导室、体艺综合室等。同时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美化、绿化、净化,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相继接入了区校校通信息网,新建了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电教室、软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 34寸大屏幕电视、简易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了每间课室,现代信息网络进入校园使教学技术走向现代化、网络化。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形成了“尊师、好学、合作、进取”的校风;“勤学、多思、品美、创新”的学风。近年来学校以德育为突破口,以《“新三好”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课题进行教育科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学生的欢迎。同时学校加强了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教师们掀起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钻研理论,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积极实践,人人争取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上实践课,上研究课,一门心思花在工作、学习上,教师队伍里团结、互助蔚然成风。2002学年,我校参加海珠区“明珠杯”青年教师课堂评比赛语、数、英三科均获三等奖,标志着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革新路小学是海珠区的一间老校,位于革新路78号。本校始建于解放前,原名新民十街小学,文化大革命后与凤凰民校合并。学校几经易名后命名为革新路小学。一九八九年在区教育局的关怀下重建校舍,成为一所达标学校。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规模小,全校占地面积只有1264平方米、建筑面积108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近几年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积极进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助、积极上进、业务开拓性强、不甘落后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抓好教学常规的管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好教育科研工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创新探索、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并有十几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广州师训》、《小学数学》等刊物上。有几位教师获“明珠杯”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书法节、体育节、劳动节有声有色,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江南新村第三小学座落在海珠区、江南新村住宅小区中,紧邻江南西繁华的商业中心。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是一所既年轻又活力充沛的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达80%。全校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校舍2787平方米;分设有教学区和综合楼区,两楼相连。按计划发展成18个教学班的规模。教学楼内22个标准课室宽敞明亮,风扇、照明、电教设施齐备;运动场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环形跑道135米;足球场和篮球场复式使用。教学楼原设有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科技活动室、劳作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场室。最近新落成了五层综合大楼,新设了200多平方米的教师办公室,多媒体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藏书室、电脑室、音乐舞蹈室及标准的自然实验室、档案室。场室的建设正逐步靠拢区、市等级学校的标准。最近还改建了学校的门口、围墙。校门广场、足球场、篮球场、快乐体育园地等活动区正在作全面的装修,使布局更合理,设施更完善。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增添了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改善了育人环境,落实了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办学目标。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办学条件正在不断充实和提高,基础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