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历程】大岗镇岗城小学始建于1940年-1942年间,陈博望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学校风景优美,绿树林荫,四周环水,成为当时中山县乃至广东省的一流学校。学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后易名为大岗乡小学、中山县黄圃区二小、大岗新村小学、大岗镇第一小学、大岗永红学校、大岗镇中心小学,1995年评为区一级学校,2000年9月定名为岗城小学。2003年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基本情况】学校位于番禺区大岗镇府前路(即新村) ,占地16762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1000人。学校建成广播网、电视电教网、带互联网ADSL专线的校园网络,建成“校校通”管理平台系统、督导评估系统、学生成长短信系统、教学资源库,实现办公现代化,教学电教化,资料信息化。【设施建设】金洲岗是学校特有的历史、人文教育资源,金洲岗巨石上留下了第一任校长亲题“十年教训”的石刻,表达“教育救国”思想。岗上有古建筑红墙绿瓦的“图书馆”,“四角亭”和“六角亭”,古榕参天。2002年改造和扩建学校,校舍分有教学区、运动区。建有综合教学大楼、新教学大楼、办公楼各一栋。设有标准教室24间、专用功能室27间,有200平方米室内体育室。建有200米环形塑胶跑道(附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 ,占地300平方米快乐体育器械区1个。学校建筑新颖,装修别致,悠久、古朴庄重的金洲岗与现代化的新教学大楼遥望相映,象征着“传统的精神”与 “明天的希望”融为一体,真是一个环境幽雅、读书宜人的好地方。【师资队伍】学校师资配套完善,现有教师4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 11人,一级教师24人,有区教学新秀13人。岗小人秉承“严谨治学,求真创新”的良好教风,涌现出大批先进教师,历年来2人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教师),60多人评为省市区优秀教师,20多人评为区级教学新秀,为兄弟镇校输送骨干教师40多人。 【办学特色】学校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确立“以美育人、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思想。“以美育人”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加强了德育工作,规范了学校管理,推进了教育科研,提高了教育质量,初步凸现“以美促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办学特色。合唱比赛获广州市一等奖,学校艺术教育、英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成为质量品牌。校长的“特色名校”办学思想论文在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论坛上获三等奖。【学校成果】历年来,学校被评为广州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电化教育优秀学校、广州市学校普法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番禺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红旗大队等。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小学语文情景作文实验学校”。2003年被定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实验学校、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幼苗培养基地,北京景山远程教育示范校、广东省校园动力实验基地。学校师生共获得区以上各类荣誉称号及奖励达350多项次,其中国家级50多项次。教师二十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获国家级奖励。【未来展望】学校与新课程同行,在教育专家的协助下,整合与优化艺术教育、英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特色,开展“多元智能”、“赏识教育”研究,努力创建省一级学校。
东莞市东坑第二小学于1932年在黄屋村一所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开始称“群英学校”。向周边村扩大招生后改为“八乡私立群英学校”,建国后改为“东马乡第二小学”,后称“马坑小学”。1980年由黄屋村主办后改为“黄屋小学”。2002年12月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在2003年9月与彭屋村联合办学后定名为“东坑镇第二小学”。 东坑第二小学现在有教学班18个,学生700多人。占地15350平方米,建筑占地5210平方米,有语音室、舞蹈室等19个功能室。运动区建有球类、田径、游泳等体育场地。绿化区有生物园、小公园,设有凉亭、假山,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完善,是育人的优良环境。
马冈小学1945年创办,原名德兴小学,1981年易地重建,名马冈书院,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1985年改名马冈中学,2002年马冈中学撤出,留小学部,即现在的马冈小学。 马冈小学座落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冈村金钗岗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它于1981年由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罗景云先生为首的港澳同胞捐资兴建,其占地面积近五十亩。1997年进行扩建由罗丽珊女士捐资10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54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多平方米的罗孝教学楼。由李佘少鸿女士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建起了占地面积56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42多平方米的佘文安科艺楼。现拥有教学楼一座(其中课室12间,教师办公室4间)科艺楼一座(设有自然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电化教学室、广播室等)。大礼堂一座(设有室内体育场、图书馆、会议室)教师宿舍一座。校内还建有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植物园、生物园,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马冈小学现有教职工33人,教学班12个,学生600多人,多年来,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上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我校于2003年正式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7年评为佛山市优质学校。田径队、女子篮球队、合唱队、舞蹈队多次获得市镇优秀成绩,被佛山市顺德区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花园式学校。
我校创办于1950年9月,当时叫茅州小学,初校设在五甲村的祠堂里,只有1—4年级,共有学生112人,教师4人。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名为联州小学,开设1—6年级共6个班,学生增加到196人,教师有7人。1964年与东联乡分开,改为现在的西联小学。 1976年3月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13个自然村干群自筹部分资金建起一幢砖瓦结构两层的教学楼共15个教室,自始西联小学从五甲祠堂搬到教学大楼上课。1977年9月至1987年9月兼办附设初中,并在79年9月至81年7月附设了一届高中。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办学单位干部高瞻远瞩,教育为本,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把准备建管理区的资金先投放在学校。仅这几年内,为学校投入巨款二百五十多万元。在1993年9月,建成两幢三层共18个套间的教师宿舍楼,以此结束了部分教师到管理区借宿,成家教师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住房的现象,为全体教师解决了住宿的后顾之忧。1995年被评为南海市首批一级学校。1996年9月又建成一幢三层18个标准教室的教学大楼。这样结束了过去学生长期在窄小、阴暗的课室上课的现象。1998年6月重新搞了一个标准化的200米田径运动场。几年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比第一次评上等级学校时的办学条件更趋完善,校园布局合理。现在我校占地面积为168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建筑面积297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 生均建筑面积为5.3平方米,绿化面积为68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40.5%,学校设备设施比较完善,各室场、仪器均按市一级学校设置。现在我校的净化、绿化、美化较好,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环境较好。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小学座落在美丽的莲花山南麓,地处深圳中心区,是一所现代化的省一级学校。岗厦小学创办于1924年,有8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私塾、村办小学、公办小学到现代化学校的苍桑巨变,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占地面积 9625.7 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 1009 人. 学校在编教职工59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有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千兆校园网。 23 个教学班均配有多媒体平台。功能室齐全,有电脑、电教、图书、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等教辅室。校园精致,环境优雅,信息渠道畅通,学习气氛浓郁。 岗厦小学所处岗厦村的村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来自岗厦村的学生多姓“文”,学子骨髓里流淌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化血液。为培养全体师生正气的容光、正气的品格和正气的灵魂,岗厦小学抽取、提炼出‘正气教育’的概念。把‘正气’提升为学校的灵魂,把‘正气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发展方向。”杨琴如此解说自己对在岗厦小学创“正气教育”的理念。经过7年的发展, “正气育人”成为岗厦小学的校魂,“正气教育”成为岗厦小学的校园文化,也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立学之本。 岗厦小学是深圳市美术教学特色学校,传统工艺——蜡染的教学在全校展开。在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深圳市福田区岗厦小学成功地将蜡染教学成果推上了会展的舞台。此次参展活动使我们传统的蜡染工艺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岗厦小学在2001年被深圳市教育局定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之一;2002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2004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5年授予中国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成为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深圳市美术书法特色学校;2007年成为中国地理学会的科普基地。
新会体育学校正式开学,全校师生集中到新落成并投入使用的新教学楼上课。这标志着2012年新会区校安工程之一、体育部门“书记项目”的新会体育学校教学楼建设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启用。区体育部门表示,新会体育学校的一层作办公用途,设校长室、教导处、财会档案室、会议室、活动室;二层作文化课教学用途,是二年级至九年级的8个教室;三层则配套生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多媒体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器材室等6大功能室。新校区着力改善该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为推进优秀体育苗子的招生工作以及文化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区体育局从筹建开始,就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抓紧抓好包括选址、预算、招投标等方面的系列工作,整个工程确保公开、透明。同时,通过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及时向上级反映进展情况,积极争取支持解决存在问题等,使工程顺利动工并按计划实施建设。22日上午,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莲友,教育局、体育局、区业余体校的有关负责人到体育学校看望全体师生,并与老师们座谈。张莲友常委专门询问了学校开学的有关情况、教学楼的使用以及有关设施的配置情况,并对配套师生日常生活设施,落实安装监控设备、加装射灯,确保学生在校内外范围以及返校参加晚自修途中的安全等工作一一落实。张莲友还勉励全校师生,要热爱学校,珍惜新校舍,管好用好各项设施。座谈会上,体育学校和业余体校负责人均表示,日后一定会多想办法,积极做好招生和选材工作,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向省和国家输送更多优秀苗子,为新会的竞技体育多作贡献。
沙湾西村育才小学创办于1946年。2001年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01、02、03年分别被评为番禺区“文明学校”;05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区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沙湾镇“文明学校”、镇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是北师大创新教育跨越式教学的实验学校之一,素以校风好、质量高、有特色而在区镇中享有盛名。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595人。教师3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大专以上21人,占75%;高级教师14人。学校占地6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38平方米。
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西冲小学创办于1956年,几经迁址,几经风雨,迄今走过了50年的历史。在其不平凡的创业与发展历程中,经历并实现了多次成功的跨越:1956年,为满足本地村民子女受教育的需要,人民政府选址学斗,建立西冲小学。由于社会的发展,学校已无法满足群众受教育的需要,1985年在当地华侨的支持下,重新选址沙岗建校,学校占地面积12200平方米,并改名为“西冲华侨学校”。近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个班,教职工10余人,学生100余人的高素质、有特色的六年制现代化完全学。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办现代化优质教育,育新世纪创新人才”,逐步形成了“兴趣•素质•育人”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把西冲小学办成现代化、高素质,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并努力实践着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培养能力”的16字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运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师资建设、教育信息化和艺术、体育特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
南社小学创办于民国25年(1936年春),是东莞境内较早创办的一所学校,距今已经走过70余载的风风雨雨。最初的校址在谢氏大宗祠,1954年迁到大皇庙,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有11个教学班,有423学生。1984年1月在于风吹岭、高岭(土名)重建学校,1985年9月启用(原南社中学校址),南社中学撤消后,1989年9月南社小学迁入,学校占地面积16998平方米,建筑面积2599平方米。1990——2002年,南社村委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会先后投资475万元扩建校舍和完善教学设备,扩建后的校园占地面积2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7156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69%,完善了电脑室、电教室、语音室和图书室等设备,达到了“十二室一场一园”的标准,1996年南社小学被评为 “东莞市一级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