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小学创办于1950年9月,学校现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课室14间,并配置阅览室、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劳技室、电脑室、电教室等专用场室。 现有11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教职工2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一人,大专学历22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乐教乐学”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求实、求新、求发展”的校风和“善思、乐学、创新”的学风,因而在2003年5月份通过了区一级学校的评估。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乐教乐学”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求实、求新、求发展”的校风和“善思、乐学、创新”的学风,因而在2003年5月份通过了区一级学校的评估。 学校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一人,大专学历22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乐教乐学”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求实、求新、求发展”的校风和“善思、乐学、创新”的学风。
广州市东山区海印苑小学创办于一九九六年,它位于美丽的珠江河畔,坐落在环境幽雅的全国示范小区——海印苑小区内。学校占地面积2540平方米,建筑面积251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4人,有12个教学班,学生591人。学校现有一栋四层的教学楼,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还有一条塑料跑道。学校环境清静幽雅,做到美化、绿化、净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学校设有计算机室、多媒体电教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卫生室等专用室,使学校逐渐走向教育现代化。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科学兴国”理论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努力在各科中推行素质教育,并在不断的求实中进步。 在教学方面,学校重视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基本功大赛和课例评比获奖。 在培养学生方面,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培养特长,狠抓教育质量。涌现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校黄殷同学被评为“1999年广州市尊老敬老好孩子标兵”,受到林市长的接见和颁奖;近三年,我校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华罗庚杯”教学竞赛和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二、三等奖;我校合唱队获1997年市合唱节三等奖,舞蹈队获1999年区艺术节三等奖;田径队从1998年开始,每年晋升一级,从丙级队晋升为甲级队,2000年获得甲级队团体第六名,被授予奖杯一座,2001年获甲级队团体第八名,其中多名学生代表区参加市比赛并获奖;学校游泳队近两年也在突飞猛进,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区无池组学校团体第二名,多名学生打破区的记录;我校科技队近年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生参加各项比赛都取得好名次,得了奖。 我校办学时间不长,起点较低,在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决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科教兴校为战略,为把海印苑小学办成更高层次的学校而努力。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小学(文船小学)是一所具有40多年历史的企业办学校,现为黄埔区一级学校、黄埔区文明学校。 文船小学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文冲船厂生活区内。学校占地面积5487平方米,校舍面积4851平方米,拥有3栋教学楼;设有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建有软件制作室、教具仪器室、体育器材室、美术作品展示室、少先队队部室、卫生室、阅览室和藏书室等,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学校生源稳定,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多人。 多年来,文船小学在各级领导、区教育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宗旨,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办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成绩一直稳定在区平均线之上,2002 年4月通过了区一级学校的评估。2004年荣获黄埔区教学工作一等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文船小学正在积极探索并认真开展教育实践,全体教职工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明天。
正南街小学创办于1994年9月,地处芳村汾水小区,是地铁拆迁住宅小区配套的公办小学,目前有17个教学班,学生683人。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学生曾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2003年7月被评为区一级学校。2003年7月,东?侨联小学并入该校,成为芳村区创建教育强区重点改造的学校之一。学校发展目标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中96号临 电话:020-81892426
东风西路第一小学是荔湾区区一级学校,位于广州老城区.占地3898平方米,现有27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2人。学校拥有一个“团结、进取、廉洁、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师德良好,敬业爱岗、教风严谨、务实进取”的教师队伍。近年,教师队伍中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区教学特色教师、荔教新星的教师共10人。 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市一级学校评估方案作为参照标准指导办学,走特色兴校之路,形成了“关注环境,持续发展,培育绿色文明人”的办学新理念。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广州市绿化示范学校”、“广州市绿化先进单位”、“广州市爱国卫生模范单位”、“荔湾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荔湾区文明单位”、“荔湾区家庭教育先进单位”、“荔湾区环境教育先进单位”、“荔湾区红领巾示范学校”。争创广州市一级学校是我们办学的新目标新追求。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学校有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舞蹈室等11个符合规范的教学功能室和标准游泳池,还建起了“水滴石穿”、“小花园”、“天台生物园”、“小小农科园”、“儿童小乐园”、“绿色长廊”、“环境教育画廊”等,校园种植花木100多种,绿化覆盖率达58%。校园四季常绿,美丽、幽雅的校园熏陶着师生的心灵。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绿色教育之路,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确立了“关注环境、持续发展,培养绿色文明人”环境教育科研课题,坚持绿色教育在学校,绿色行动在家庭,绿色活动在社区,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改革和实践中,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东风西路第一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将以无限的勇气开拓教育的新局面,为培养新世纪的绿色文明人不懈努力。
武江区沿江小学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翁城镇广东韶关市武江区武江南路46号。武江区沿江小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校友遍布全国各地、世界各洲,他们中很多人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武江区沿江小学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立足于本校实际,在“求实、创新、活泼、向上”校风的激励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又秉承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精神,在德育、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校本课程建设等领域,围绕“小学和谐教育”主导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特色的整体风貌,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武江区沿江小学着力创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经典,以为发展优质基础教育做出贡献,为科教兴市和科教兴国做出贡献。
我校创办于2004年9月,由原五所学校合并而成,新校按市一级学校的标准创建。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285人,教师6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办学多年来,学校在东莞市教育局、企石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办学特色,塑造学校师生新形象,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了“东莞市一级学校”、“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市巾帼文明岗”、“企石镇创建市教育强镇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几年来,学校的办学效果不断提高,特别是环境教育和管理方面,更是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在当地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东山小学是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于2002年1月正式开办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学校。 口号 学校班子的建设首先是坚持"五个要"的要求。即政治素养要高,业务能力要强,思想作风要好,工作方法要活,管理水平要新。班子建设主要做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廉政建设 领导班子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当前,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作为重点。及时学习党和国家每个发展时期的大政方针;加强集体研究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不违法,不违纪,严格执行纪律,勤政廉政;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坚持办好《政治学习文选》小刊,及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政治学习材料(至今已刊印38期)。增强民主办学意识,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①抓好校务公开工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设置校务公开栏、举报信箱和电话,接受各方面的监督。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作用。近年来,凡涉及到如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重大事件,敏感问题均召开教代会代表讨论表决,因此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几个重大事件,做得公平合理,群众满意,大家愉快。教代会所设的"爱生监察组"和"财务监察组"正常运作,每学期均做专题测评并做监察报告。③坚持执行民主评测行政领导制度。健全由工会主席牵头,由各班组组长组成的"民主评测行政领导工作小组",每学期期末进行评测,帮助行政领导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此项工作已坚持五年。积极构建学校领导体系 为了发挥各层次的领导机构的职能作用,调动积极性,学校以行政班子为核心,组织协调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大队部、关工委及因需要自建的教研室、科技、体育、艺术教育办公室)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各年段班组长,构建良好、有序的学校领导体系。班子建设力度大 班子建设力度大,富有改革性,注重科学性,效果不断显现行政领导成员增强审时力,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及工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团结合作,凝聚力强,整体战斗力也大为提高。学校体系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形成高效能的领导集体,学校工作也因此得以不断提高、发展,不断创造崭新的成果。
廉江市第一小学是广东的一级学校,学校建立于1906年,规模很大,现在学校教学楼就10幢,36个标准化教室以及32个专项功能室,拥有一个CEEC一CBIIIC型多媒体教 学控制系统及卫星地面接收站。现有学生2538人,教职工108 人,教师学历十部达标(其中大专45人)。 跟着党走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教育之路,1985 年起开展电教研究,"八五"科研项目的子课题《课堂电化教学 系统的有序性》成果获全国一等奖,实验专著由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全国发行。]996年又承担国家和省"九五"科研课题的子课 题《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学法矢量三维发展模式》在实施中。教师哀表的论文、袄 奖论文81篇,其中国家级9篇、省级40篇,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2人,南粤杰出教师1人,南粤教坛新秀2人,省电教先 进工作者2人,省优秀班主任1大及真他荣誉一大批。 学生学习积极获取了很多的荣誉,他们参加奥林匹克、育苗杯获省一等奖29人,书画获十国性奖47人 次,其他参赛项目多次获湛江市的一、二等奖。历年教学质量及学生整体素质稳定提高,是一所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 在学校发展进程中,我们坚恃八个"以"、一个"全面°。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括号,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教育 科研为先亏,以教学大纲为准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兴趣、艺术教育为突破『以科学管理 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创办于1956年,起初名为草洋小学,之后分别更名为大华小学、东华小学,1987年又更名为淡水镇第四小学,2002年正式定为淡水镇中心小学,2004年评为惠州市一级学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已走过了52年的风雨历程,从一所仅有3名教师,3个教学班,32个学生的农村小学发展到现在拥有38个教学班2718名学生,教职员工134人,成为一所淡水街道办学规模较大的城区完全小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占70%。如今学校绿树葱茏、花开烂漫、整洁美丽、布局合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乐园。 今天学校具有骄人的办学实力。现学校有高级教师99人,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95人,配备了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200米环形跑道、生物园、多媒体电教室、课件制作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心理健康咨询室等30个专用教学功能室,两机一幕全部进教室,从而全面地开辟和创造了教学的新环境,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校秉承历史,开创未来。今天的淡水中心小学,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主,不断超越,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加特长、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会做人、会做事、有作为的新一代为宗旨,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立志、成才”的理想,把“诚实、笃学、进取、超越”作为校训;形成“立志、文明、勤奋、健美”的校风;“爱生、善教、敬业、求真”的教风;“好学、博学、乐学、活学”的学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特色办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艺术教育,培养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坚持走“教研兴校、以德立校”之路,“以课题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开展一系列教学教改实验。目前学校大胆进行教研教改实践探索活动,承担有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办学52年来,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家长、群众的大力支持,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各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师生共有2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学科竞赛和论文等奖励,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群众的高度赞誉。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育人环境不断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风建设卓有成效,师资力量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正显示出中心校的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学校拥有一支勤奋向上,勇于创新、致力于教育教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打造教育品牌,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中成绩显著,连续多年被区、街道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校园”、“安全文明学校”。 如今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具有中心示范作用的“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校师生上下一心,斗志昂扬,正朝着更高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