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东小学是一所有四十余年历史的传统名校,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5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同志特题词“整体优化,全面发展,力创一流”,学校其 “校风好、质量高、特色强”而驰名南粤。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州市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合唱活动先进学校、广州市“三八”标兵单位等各级各类集体荣誉奖励400多项。 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省、市、区重点中学输送的优秀毕业生不计其数。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人才:有在国际羽坛上为祖国夺得37项冠军的羽毛球健将关渭贞,前国家女篮队长李晓勤,国家足球队队员彭伟国;全国曾代表中国在联合国音乐会上表演的小提琴手金力,旅美钢琴家赵胤胤,女歌手古璇,广东青年大使丁然等。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近1400人,教职工71人,其中高级教师48人,与总数的70.6%,基本实现学历大专化。学校对校舍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建起校园网,配置30多间专用室场,如:网络室、恒温游泳池、电子阅览室等。特别是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增添生机。
深圳市翠竹小学创办于1984年9月,1985年定为深圳市对外开放学校,1986年定为深圳市重点小学,1994年5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办学效益好学校。2002年12月,原翠竹小学与原翠华小学合并为新的翠竹小学。学校现分为两个校区,均位于罗湖区东门北路, 总占地面积153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819平方米。学校有46个一流的功能场室,有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系统、现代教学平台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学校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2663多人,教职工16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40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90人。 学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确立“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三维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全面实施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活泼、求真、合作、发展”的良好校风和“我要学、我会学、我能行”的良好学风,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学校大胆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如“双语”教学、分层递进教学、信息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开展于1994年的“双语”教学硕果累累,历年实验班的毕业生升入深圳市外语学校和罗湖区外语学校的比例在全市都居首位。2002年,该项实验成果荣获广东省教育科研“黄华奖”。近三年来,学校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励96项,省级奖励226项,市级奖励项315。学校还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文明学校”、“深圳市办学效益好学校”、“深圳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罗湖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翠竹小学已成为深圳市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学校。翠竹小学全体师生在新的时代,在过去坚实的基础上,确立了“率先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争创全国名牌学校”二大奋斗目标,开始了二次创业。翠竹小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荔园小学创建于1981年,2001年起由原有的一个校区扩展为四个校区——荔园小学南校区、荔园小学北校区、荔园外国语小学东校区、荔园外国语小学西校区,是深圳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办学效益最好的小学之一。 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43400平方米,本学年将有90个教学班,4076名学生,全校教职工251人。 29年的辛勤耕耘,荔园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立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以“把学校办成具有优质教育、优良校风、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示范学校,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办学愿景。已成长为深圳市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成为福田教育的一张名片,深圳市最具影响力的小学之一。 获得主要荣誉有:全国名校600强、全国红旗大队、省一级学校、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市最佳办学效益、福田区区长质量奖等,诸多光荣成就了荔园小学这个深圳教育的知名品牌!
东山培正小学是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一所百年名校,坐落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培正路五号之六,位于广州市新河浦文物保护区内,邻近美丽的东山湖泮。在近一个半世纪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中,培正积淀极具个性的学校文化,校训、校徽、校歌、校旗、校色(红蓝)、校领带、校丝巾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寓意,学生对师长的感恩情怀,对母校念念不忘的那份自豪感,学校对校友的人文关怀汇合成强大的正能量,凝聚为校园独特的代代薪火相传的红蓝精神。爱国爱校的传统激励着莘莘学子博爱善学。二十年代就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盛誉,三十年代初在广州及港澳等地开办分校,各地培正学校共同培育出十三位院士,不少培正校友成为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及国内外政界要人,培正同学会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校庆,每三年举办一届全球培正同学日,群英汇聚,盛况感人。 从培正书院到东山培正小学校名几度变更,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880平方米,环境优美,古楼小亭,花园鱼池,红墙绿瓦的门楼和檐廊、开放式的生物园和德育壁画、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开放式生物园中,尽显百年老校深厚文化底蕴。学校拥有环形田径场和完备的体锻设施,40多个体艺科信教学专用教室及十多个综合实践活动园地。100%课室和教学专用功能场室均配备多媒体平台,两校区架设高速网络隧道,拥有云计算服务平台,硬件先进,资源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足够支持师生经常开展跨地区或国际性的远程视频连线教学互动交流,网络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教育教学与后勤管理。当你步入校园感受到的不仅是这所历史名校浓郁的书香气息,而且还有高品质的校园教育生态和令人振奋的信息化浪潮。 学校师资精良。教职员109人,具有高级教师资格的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3.46%,其中在省市区、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近50%。新一代东培领导者,秉承“培后进兮其素质,正轨道兮树风声”的办学宗旨和“至善至正”的校训,在传承中发展“善正教育”,整合古今教育思想融汇为现代的“面向未来、润泽生命、追求创新、优质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人本治校”的办学方略,实施学校教育优质发展的三大工程:学校文化建设的“五优”工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功促业”工程和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善正教育”工程,共建“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的育人愿景,体现基于生命价值的善正文化特征,变控制生命的教育为激扬生命的教育。依托教育科研,构建“树善正之风、立善正之道、推善正之行、建善正之业”四轮并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统整的“善正品格培育”特色课程,成就了善正志愿团、校史教育、环境教育、电影课、经典诵读、书法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红领巾善正论坛等一批特色教育项目,以及红蓝测向队、田径队、合唱团、科学小实验、茶道社、校园邮局等十多个特色社团,形成“明德启智,文化育人、多元发展”的教育特色。学校评定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基地、全国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样板学校、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广东省广东省首批英特尔未来教育推广示范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广东省未成年人德育创新案例奖。还评为广州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广州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州市消防宣传先进单位、广州市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等,荣获广州市政府颁发志愿服务“广州奖”。 目前全校47个班,学生共1986人。培正学子健康活泼、品德优良,自信好学,个性特长得到培养,信息素养迅速提高,学科文化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全国或省市的数学和英语智力竞赛中,无论是获奖等次或获奖人数均名列市区前矛。一大批多才多艺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无数。善正教育培养了众多出类拔萃的模范学生王子曰竞选当上“羊城小市长”,姚烨同学荣获“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韩清宇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沈鹤颖同学获得第10届全国宋庆龄基金奖学金奖励。 东山培正人在追求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一直勇当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永不停步地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高质量、高效益的,令人民满意和向往的“书香门第、现代学府”。
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原名“福田区园西小学”,创办于1987年,2002年与园岭小学、园东小学三校合并办学,命名为“园岭小学一分部”。2012年秋季,学校分开独立办学,更名为“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 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00多名,教职工88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区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8名。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始终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的办学思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儿童版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特色品牌,学生管乐团、舞蹈队、篮球队等成绩斐然。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家长、社会和领导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继续打造好已有的特色品牌,并将在双语教学、国学教育、高效课堂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努力建设理想学校,打造幸福教育,创建特色品牌。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有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交流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学校历史悠久,一九一一年美国碧卢夫人(Mrs Lear Biglow)城广州西关创立的"慈爱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并于一九二二年加高小学,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九五一年献校,先后易名为"粤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荔湾区西增路小学"、"广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校一直以来是省市重点小学,一九九六年被评为省一级小学。二00二年五月一日学校复名为"广州市协和小学",并被广州市教育局定位为广州市的示范性、实验性的现代化小学。 协和小学今日的辉煌,深得广州市教育局的历任领导关怀和支持;深得协和历届校友的协力贡献;更仰赖于协和全体教师的辛勤浇灌。今天的协和,在继承良传统的同时,积极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以科研带教学,开展各项的教育教学研究,一切从学生未来出发,为中学输送"有教养",兴趣广泛,富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的健康儿童"而努力,为实现广州市教育局提出的把协和办成实验性、示范性的现代化学校而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创办于2000年9月,是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按照“国有联办、委托管理、自主办学”的崭新体制合作兴办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现代化公立学校。 学校坐落在蛇口半岛的深圳湾畔,拥有小学部、中学部两个相对独立的校园,占地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风格通透明朗、现代开放,蕴含着高雅纯洁、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多功能厅室、运动场馆,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自创办以来,学校依托北师大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局的关怀下,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和发展的新模式。学校一直坚持"全面实施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即重在一切从学生原本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承认共性的同时尊重个性差异,强化个性优势,提升综合素质,为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搭建舞台。 建校十年来,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德育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实验园地。目前,学校共有8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3929人。学校共有320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281名。其中,特级教师6名,高级职称教师58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硕士研究生19人。校长杜中臣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逻辑学硕士、法学博士,于2006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在杜中臣校长的领导下,学校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经营教育理念打造了一支师德好、观念新、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强师兴校的发展战略及立足课堂的课程改革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当数量有价值、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特长比赛以及中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经过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通过了区一级、市一级、省一级学校评估,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国篮协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篮球项目传统学校、全国射箭重点学校等;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高考先进单位;2008年以高分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被省市评估组的专家盛赞为一所让"政府放心、家长认可、学生热爱、教师向往、同行尊重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历史悠久,创办于晚清末年(约1905至1906年),原名东关学堂。由当时地方政府与留学日本的社会知名人士谢菊荘、谢智涛等人创办。学校在民国期间改名东区第六小学,抗战期间,又叫东区五十二小学,抗战胜利后,再次改名为前鉴中心小学,解放初期又叫东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东川路第一小学,在1998年改名为东川路小学。 学校特色:艺术、体育(科技)和英语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47人,教职工64人。分别设有多媒体专用室、电脑室、自然室、科技室、音乐室、美术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直播室、管乐、舞蹈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等专用室近30个,各专用室设备完善,功能齐全。在区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2002年建成了校园网。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由多媒体电脑、网络接入设备、投影仪、功放等组成的多媒体平台,学校除了在所有办公室配有一定量的桌面电脑外,还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 1992年学校开展了全国“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中的子课题“小学自然多媒体结构剖析教学法”实验研究,获总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奖及199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1999年学校启动的 “小学创造性教育”课题研究之《创造性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被评为东山区优秀教育科研课题,学校还成功地承办了“广州市中小学创新教育研讨会”和协办了“全国中小幼创新教育研讨会”。2003年学校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启动了全国“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性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2005年建立"广州市少儿语言艺术教育特色实验基地"。
广州市黄埔区双沙小学创建于1930年,1993年易地重建,学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17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改善,现配备了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美术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棒球训练室、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200米跑道运动场等专用室场。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学校目前有教学班13个,学生560人。在编教师28人,师资力量强,大学本科学历13人,大学专科学历14人,中专学历1人;小学高级教师23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知识、能力、性格结构相对合理,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凝聚力强,优势互补,是一个“作风正派,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领导团队。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双沙小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想。学校在管理中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的人本理念,促进“博学善教,启智育德”优良教风的形成,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学校着力培养“学而多思,合作探索”的学风,引领学生和谐发展与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点,沿着最适合自己的轨迹不断前行。由于学校致力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较深厚的教育底蕴,优良的办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区一级学校,文明学校;近几年均获黄埔区教学工作二等奖;被评为“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单位”,英语科组被评为“区英语先进科组”; 被广州市公安消防局授予“广州市学校消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被评为黄埔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先进单位;获黄埔区教育系统首届教师健美操大赛一等奖…… 学校坚持以“实践新课程和开展真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各学科扎实开展课程研究,切实依托教育科研,优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把教师的兴奋点聚集于智慧型课堂的建构,大力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教师的论文、教学设计获省、市、区奖励众多。 学校围绕“重质量、兴科研、彰特色、创品牌“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棒球传统项目为中心的体育特色;以探索科技教育与少先队工作、社区资源整合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活动特色;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的 德育特色”的办学特色,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教育之花硕果累累…… 学校棒球队被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体育局确定为广州市体育特色传统特色项目。参加全国、广州市比赛屡获佳绩,曾获全国小学学生棒球锦标赛第四名;2006年参加广州市小学学生棒球锦标赛荣获第三名,彭天昊老师获“优秀教练”称号;棒球队获“广州市特色中队”称号。并先后为广东省、广州市棒球队输送四名队员。2007年我校棒球队代表广州市到香港比赛获得了第四名。代表黄埔区参加广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第三名,棒球队赛场上队员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对手和全场观众的高度赞扬,多名运动员分别获得“体育道德风尚运动员”“优秀投手运动员”等称号,为黄埔争得了荣誉。 学校“神勇消防中队”被评为全国特色中队;“消防小卫士中队”被评为区特色中队;成功承办黄埔区中小学消防教育现场会;消防特色教育曾被《岭南少年报》《信息时报》《现代小学生报》报道;学校被广州市公安消防局授予“广州市学校消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科技活动成绩也捷报频传,学校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参加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模总决赛分别获五轨跑道竞速冠军,离心跑道竞速第五名,个人全能第七名。2007年获第二十二届黄埔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11项获奖作品中分别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五项,有四项作品代表黄埔区参加广州市的比赛均获奖,其中论文《关于青少年消防意识的调查和研究》获市的一等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科技比赛获奖60多人次。 让每一少先队员“从小事做起,做文明的现代人”,已成为双沙小学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曾获全国少先队“创新杯”竞赛优秀奖,全国杉杉杯“养成道德好习惯”体验教育活动二等奖。 阳光风雨,擢英春秋。今天的“双小”风帆正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扬帆远航,去追逐“和谐育人“的太阳。 电话:020―82389952 82334183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双沙社区双沙小学 邮编:51072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