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小学始创于1927年。五十年代,曾是乾务区第三中心小学,尔后于1981年正式命名为白蕉中心小学,1994年被评为首批县一级学校,于1997年再复名为东和小学。 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宿舍区。学址位于白蕉镇黄家和榕益两村的中心,占地面积205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112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1058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010人。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校现有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美术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等十多间辅助室,有27个多媒体电教平台,拥有400多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室(体育馆)及200米的6跑道塑胶运动场各1个。 学校素以校风优良,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成绩显著而著称。以“尊师、守纪、奋发、向上”为校训,以“乐教、善导、求实、进取”为教风,以“勤学、善思、博学、创新”为学风,以“爱、严、实、活”为校风,以第二课堂为突破口,体育见长,五育并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屡获殊荣:2003--2009学年学校连续7年被评为区德育先进单位;1999年起,连续五年被斗门区教育局评为小学教学质量一等奖;2004、2005、2006学年分别被珠海市教育局评为小学教学质量三、二、三等奖;2007年起连续五年获区小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2009年茶艺兴趣小组在珠海市教学质量展评时的表演,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2009年学生设计的“全天候测高仪”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年学生参加市“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荣获团体优胜奖;2010年学生参加市“金口奖”英语口语比赛获得团体优胜奖。近年来,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视野,学生有50多篇习作在市、省、国家级的报刊杂志发表。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成绩斐然;近几年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各类竞赛和评比获奖人数多。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开展了省、市、区5个课题研究,多次承担区、镇大型教研活动,是镇、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基地之一。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规划蓝图;注重内涵发展,着力营造团结、高效、务实的工作氛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竭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方向明确、凝聚力强、管理有序、校园美丽、质量高、声誉好、充满活动、富有特色的规范化学校。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经教育资源整合而成的中心小学。于2007年9月,由原新沙小学、新二小学合并而成,2009年4月又整合了原新环小学及南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2009年9月再把南环小学的低年级合并,2010年2月最后把泗喜小学合并,短短的三年间,经历了四次的教育资源整合,现已圆满地实现了新环片的教育资源大整合,学校已成为全镇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心小学。 学校地处斗门区水产养殖示范区新二村(原新环中学旧址),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生均30.7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12平方米,生均14.77平方米。学校布局设计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独立分开。校园绿化面积为268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67%,学校周边环境优雅,充满田园气息,有利于师生的健成长,学校环境洁净美观,是一所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一体的和谐的有水乡特色的农村中心小学。 学校借资源整合的东风,不断完善各种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现在,学校各种设备、设施基本齐全。学校的常规教学仪器、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拥有舞蹈室、阶梯室、多媒体电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语言室、电教室、多媒体阶梯室、图书室等教学辅助室。学校建有篮球场3个、有2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各种运动设施、器材达到规范化的标准。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现有教师6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3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73.9%,教师平均年龄41岁。学校领导班子具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处事客观、公平、公正、公开,作风民主、团结、进取,办学目标明确,富有创新精神。
白蕉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68年,原名白蕉镇工农小学,1997年建成并搬迁至现校址,同年改名为白蕉镇中心小学。学校坚持“立德育才,学有长进”的办学理念,立足素质,全面育人,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响誉社会,2004年晋升为市一级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28800㎡,建筑面积9980㎡,生均占地22.9㎡,生均建筑面积7.9㎡,达到省定规范化学校标准。校园建设布局合理,校园绿化覆盖率达50%。在2006年,我校新建设一座面积2560㎡的综合楼,并按规范化学校标准配置了200多万元的电教和教学设备,进一步增强了我校的办学实力。2010年投入近120万元改造运动场,建设高标准25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课室与教学功能辅助用室比例近达1:1,各种教育教学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293人,平均每班46人,班额基本合理。教师70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占全校93%;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99%,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人,占26%。
马山小学,斗门区一级学校,创办于1944年,办学历史悠久。校园面积20698平方米,是珠海市足球训练基地之一。有200米田径运动场,2011年规划修建2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学校鸟语花香、树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舒雅。最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投入三百多万元,新建一座四层综合教学大楼。配有音乐室、舞蹈室、体育室、实验室、美术室和电脑室等,还新安装10间多媒体平台,布设校园网络和广播系统,设备配套较为齐全。 学校地处珠海西部地区富山工业区。教学区配设24个班,可容纳1200个就读学位。现在开设10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工3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周边厂房林立(如联业、华贸皮革厂、坚士锁厂、白兔陶瓷厂等大型企业),外来务工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增多。每学期我校不断接纳外来就读学生。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坚持以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确立明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创建学校特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如今,面对教育改革的新机遇,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马山小学全体教职工将以“深化教改、强化科研、规范管理、彰显特色、提高效益”的进取精神,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力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新乾务中心小学位于乾务镇外沙岗,距城区12KM。其前身是乾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46年,1995年晋升为区一级学校。2001年为改变珠海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加快珠海现代化发展,经市委、市政府立项,撤并乾西小学、乾北小学、东澳小学、湾口小学、狮群小学、投资近三千万元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小学。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规模大、环境、设施一流。校园占地 66667 平方米,建筑面积 14132 平方米,绿化面积 32533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100% 。按功能区划分行政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建有行政楼一幢、专用楼一幢、教学楼两幢、休息室一幢、饭堂及可容纳 2000 人的体育馆等。有 400 米跑道标准运动场(含足球场)一个,篮球场 3 个,羽毛球、排球场各 2 个,游泳池一座。学校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均按省一级标准配置,并拥有 350 个座位的阶梯室、图书室、音乐室、劳技室、自然实验室、美术室、语音室、舞蹈室、电脑室、科技室、电子阅览室、软件制作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全市一流的广播系统,学校现已开通校园网,建设了校园网站和网页,安装了全程监控系统,所有电脑均与互联网相连,办公实现无纸化,校园管理实现现代和信息化。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是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现有 36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1848 人。领导和教师共有 88 人,都是通过全国、全市、全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而组成的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小濠涌村远在清末已有私塾数间,民国初期,一些热心人士筹办学校,最盛时期有思源、英山和新民等三间小学。解放后,把分散的三所小学合并为中山八区第三中心小学,校址设在小濠涌村祥和堂。1975年至1983年,把附设初中班和部分小学班先后搬迁到座落于小濠涌村新村(即对面山)的现校址。1983年后,兴建英山教学楼、新思源楼。2005年12月被评为斗门区一级学校。 解放后,学校历任校长是:黄礼之、刘瑞涵、梁国庭、赵伯堂、黄伟志、陈有才、彭仕钦、赵泽权、吴仕权、赵德炳、李宜乐、刘文光、黄启荣、赵寿南、邝汉华。现任校长:赵建能。 学校现占地面积18160.19平方米,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独立分开,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建有教学楼2幢,教师宿舍楼2幢,设有计算机室、实验室、仪器室、少先队部室、展览室、学生阅览室、音乐室、体育器材室等教学辅助室10间。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篮球场1个。 学 学 校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97人。教职员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人,占教师人数的84.2 %;有小学高级教师7人,占教师人数的36.8 %。 近 年来,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教学为主”的办学路子。秉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建设“尊师守纪、好学求进”的校风和“敬业爱生、严谨求实”的教风,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