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建于1960年,原为南宁罐头厂职工子弟学校,2000年移交为政府办学。现有学前班1个班,小学10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总数1014人。学校人员编制60人,现在编47人(代课教师11人),其中中级职称21人。办学宗旨是:严格要求、提高素质、高质量地完成“九义”教育任务。1992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完成率100%,辍学率为0。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在时间上予以保证,经费上予以保障,促使他们提高学历和能力,教师合格率达95%。几年来,初中毕业生98%以上升入高一级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和示范性高中(其中2005年中考重点率列城区第四),学校的管理也从企业办学模式成功地向政府办学、现代化办学的方向转型。学校现有面积5022㎡,校舍使用面积2987㎡.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学校的教学用房极度紧缺,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20个班级只有25间教室,其中电脑室占1间,化学实验室占1间,仪器存放室占2间,教师、学生午休占2间,个别年级只能压缩编班,以致班额近70人。其余九年义务教育应配备的图书室、电教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室等功能教室均因缺教学用房而无法配置。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是南宁市一所国有公办高级完全中学,是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现任校长戴启猛,党总支部书记劳以东,副校长兰瑛、谢朝晓、郑 应、谢翠琼、王海云。 沛鸿民族中学前身是广西军区小学校(始创之初又称广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创建于1952年6月1日,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近六十年来,她感受着和平建设的喜悦,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过八次易名、五迁校址的特殊岁月。今天,她以崭新的面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优秀的教育教学成绩,弘扬广西军区干部子女学校先辈们光荣的革命传统,延续着"沛鸿"先辈们梦想......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部兼广西军区(时辖第38、第45、第49军),为解决从各战场归来的军区干部及烈士的子女教育问题,广西军区从政治部、干部部抽调了包括宁克义(时任四野第49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程洪志、安郁媛、孙立民在内的团、连职干部,用将近两年时间筹建,初创校址叫"葛家园",曾是广西南宁有名的庄园(现广西军区幼儿园),在庄园内新建的四栋别墅就是学校最初的全部建筑。 1952年6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广西军区小学校。学校是营级建制,隶属广西军区政治部管理,是一所集保育、小学于一体的全寄宿制学校。副校长宁克义(注:学校创办之初未设正职校长,由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政治协理员王佐、指导员王瑜琳、程洪志书记(注:类似于文秘人员)、教育干事安郁媛以及谭庆华、张宝洁、李炎炎等小学及幼儿园的老师共十名,以上人员均来自广西军区直属机关和各军分区,校长是团级干部,教导主任是连级干部,一般老师是排级干部,实行部队供给制。学校根据年龄分别设置有托儿部、幼儿部和小学部。小学部由安郁媛干事负责,小学部当时只设有一、二、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有十多名学生,以复式班形式上课,当时学校只招收广西军区、各分军区及各县武装部的子女,时任广西军区司令员李天佑上将的孩子以及时任广西省副省长卢绍武少将的女儿卢雅春(现广西区人民医院普通内科专家)都是建校后的第一届学生。 学校创办之初,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特别是小学部生源太少不成规模,学校曾分别于1953年8月份和1954年2月,指派阳翠媛、张宝洁、李炎炎等老师及保育员分两批负责将小学部的学生送往广东省广州石牌玉泉山的中南军区第二小学(又名广州八一子弟学校,现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就读。后因满员广州方面不再接收,学校又将孩子们接回广西南宁原小学部读书。送往广州读书的小学部学生中包括卢绍武少将的女儿卢雅春、刘树谦校长的长女刘素琦(现南宁市无线电三厂退休干部)等约十多人。 1953年10月,因组织需要,副校长宁克义调任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政委,1954年,由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刘树谦兼任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安郁瑗。 1954年8月,因反对特殊化,广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更名为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1954年12月刘树谦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干事,不再兼任学校校长。随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更多军队干部要求送孩子来校,学生增多,学校逐渐容纳不下,广西军区决定将学校小学部与幼儿部、托儿部分支剥离,1955年8月小学部迁到柳州,校址位于柳州市江北鱼峰区(现柳州市东环路鱼峰山附近),南与柳州著名风景区鱼峰山相望,东与柳州监狱(现柳州市第二看守所)毗邻,校舍由柳州监狱负责筹划、兴建的两栋二层小楼,在柳州办学期间,学校未挂校牌,校名仍沿用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学生有80人左右。学校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时任柳州监狱教导员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程洪志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兼任党支部宣传委员),管理员崔维占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并负责学校的保卫工作,教职工人手不足,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小学部阳翠媛(程洪志的爱人)、么向仁、叶万勋、黄维弼等几位老师不仅要上课,还要照顾这些离开父母异乡求学的孩子们的生活。 1956年8月根据广西军区指示,学校又迁回了南宁,校址位于广西南宁西乡塘的部队504医院(现广西武警总队医院),校名仍沿用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1957年学校更名南宁市珠江小学,校址不变。1957年8月,兰继兴(原中南军区江西步校的转业干部)到学校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务工作,程洪志仍担任教导主任。当时的小学有四个年级,约100多名学生。时任广西省省长韦国清上将、政委谭甫仁中将的儿女曾先后在学校就读。随着班级的增加,学校又陆续从地方调进谢秉基、麦秀兰(谢秉基爱人)、罗琳、唐云霞(罗琳爱人) 4位老师,还有一名驭手叫金万禄(当时学校到市区开会、办事联络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代步)。 1958年8月,南宁市珠江小学撤销,学校因此停办一年。副校长兰继兴、教导主任程洪志、管理员崔维占等学校军队干部先后转业去北大荒,分配到嫩江县(黑河地区)黑龙江省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参加农垦建设,同年兰继兴调往安徽省合肥交通学校任职(职务不详),教职员工就地分配,学生也解散到周边学校就读。 1959年2月份广西军区决定恢复办学,同年8月份学校更名为南宁珠江子女学校,校长隋宝章,校址位于广西军区招待所对面三工区(现广西军区门诊部),有六个年级共六个班,学生有150人左右,教师有10多名。1959年9月司徒绍光少将继任校长。 1960年8月学校搬迁到现址(南宁市青秀区桃源路86号)时,已成为近200人的完全小学,校名仍是南宁珠江子女学校,邱岩桂(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重桂大校的夫人)任校长。1960年8月,学校开始增办初中一年级,学生近300人,1961年8月份学校初中部曾迁至民生路二号一座古建筑内,1962年8月初中部又迁回原校。 1964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部队子弟学校要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指示精神,广西军区正式将南宁珠江子女学校移交给南宁市人民政府接管。校长邱岩桂于同年调离学校回到部队(后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一丁继任校长。学校开始面向地方招生,学生当年就增招到数百人,学校办学规模达到20个班,最多一个年级就有8个班,在校学生达到一千多人。 1969年9月学校挂牌更名为南宁市第十六中学,1970年元月19日成立南宁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支部书记关振华。1970年学校开始设立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8年12月,邵崴继任校长。 十年"文革"是教育的灾难,学校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1980年7月,一丁再次出任学校校长,1984年9月以后梁仕业继任校长。 1990年12月30日,为纪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南宁市人民政府下文将学校命名为南宁沛鸿学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以教育家命名并实践"教育是学习做人的教育,是为国民身心发展"教育思想的学校,梁仕业连任校长,随后的1992年3月及2002年9月期间,刘业伦、陈家琏先后继任校长。 2001年学校获批准为自治区首批立项建设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为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优质高中做强做大,2002年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的通知》(南府教[2002]68号)文件,将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中合并,成立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同年10月,韦平凡就任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长,劳以东(原南宁民族高级中学校长)任学校党总支部书记。原南宁沛鸿学校改为学校的东校区,原南宁民族高中改为学校的西校区,合并后学校总占地面积达203亩,分为东校区(原南宁沛鸿学校校址)和西校区(原南宁民族高中校址,南宁市槎路5号)。 2005年12月,全国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市直属学校优秀校长,广西特级教师戴启猛出任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长。2007年底,学校正式将东、西校区更名为桃源校区、江南校区。 在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办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三年在江南校区基础建设投入超过前13年校区基建的总投入,是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最多的三年,拥有了目前广西一流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至2012年春季学期结束,学校现有教职工254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含单学科)、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市学科带头、市教学骨干共132人次,占专任教师的61.4%;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和B类培养人才11人;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110人。全校初、高中共有68个教学班,总计学生32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7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42.4%。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传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秉承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导传承雷沛鸿先生教育思想的"教育为公,不忘百姓,尊师爱生,手脑并用"校训,坚持"办师生向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科研兴校,强调素质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1998年以来,我校高考成绩一直实现"高进优出"和"低进高出"的育人目标,学校连续14年荣获南宁市教育局高三毕业班工作成绩卓越奖、优胜奖、优秀奖等同类中学最高奖。在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将办学"五性特色"(注:纪念性、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中的"民族性"放在了当前重要的位置,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并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拓展"民族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民族体育和艺术,学校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学校近年来获得100多项市级以上先进荣誉。莘莘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折桂夺冠,教学科研成果多次在市级以上大赛中获奖。我校民族体育、电脑机器人、民族文化艺术等各项活动赛事成绩斐然,独具特色,在南宁市乃至广西享有盛名,今日的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变得成熟而富有实力,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看好。 昨日的岁月峥嵘,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财富,也是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沛鸿"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开启了沛鸿民族中学半个多世纪的宏伟华章。新一代‘沛鸿"人放飞希望的翅膀,光大传统,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开创新的辉煌,织造新的荣光。 总结前人的经验,续写明天的辉煌,是后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终因时代风云变幻,学校更替变迁,历史资料几近遗失,使我们难以全面展示这座学府的风骨容颜。只能以偶拾的方式录下片断,见证过去的坚实,祝福美好的明天!
苏州路学校位于南宁市苏州路63号,是一所九年制全日制学校,开办于1960年,已有46年的校史。现有在校生16个班,728人;其中:小学6个班,283人,初中10个班,443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级职称教师23人。学校于九五年接受南宁市“两基”达标验收合格,并逐年巩固提高了“两基”达标成果。校园美化、净化、绿化,教室整洁,秩序井然。学生文明好学,教师为人师表,学校管理严实规范,班风、校风良好,深得社会的赞扬。学校坚持爱生如子,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办学宗旨,深得家长的好评。学校坚持“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的信念办学,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成绩突出,评为自治区、南宁市的德育先进校。教学活动扎实良好,多次荣获南宁市初中教学质量考评优秀奖或一等奖。学校本着“传承文化,开拓创新”的理念,坚持“写一手好字”教学活动,成果显著。学校还先后评上城区文明先进单位;南宁市文明单位;南宁市先进学校;南宁市“两基”达标先进单位;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全校师生决意,发展“两基”成果,坚持“两基”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好学校,为振兴兴宁教育作新贡献。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创建于1985年,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南宁市政府拨款兴建的市直属完全中学。 学校有两大校区。民族大道校区(民族大道58号)校园占地面积12227平方米(约18亩),五象新校区(广西体育中心旁)校园占地面积95737平方米(约143.6亩)。 目前,学校有42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8个班,初中24个班,在校学生2255人。五象校区为全寄宿制高中,预设36个教学班,招生180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初中教师73人,高中教师62人,行政教辅28人。有自治区级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人,南宁市劳动模范3人,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2人,市优秀教师5人,市先进工作者7人,市优秀班主任2人,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人,区级以上优秀学科教师5人,区"21世纪园丁工程"A、B类培养人才13人,广西特级教师1人,市新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市教学骨干68人。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班子团结高效,教师队伍精良,管理科学规范,硬件设施齐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优异。近5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全区、全市集体荣誉180多项。学校是全国"传美"推广示范学校、是"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家创新学校、广西普通高级中学一级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广西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南宁市先进单位、南宁市先进科研机构、南宁市课改实验先进单位、南宁市教育局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校啦啦队曾5次荣获全国锦标赛冠军,获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冠军,2009年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世界杯啦啦队比赛获冠军。 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着眼于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提升特色品牌建设为着力点,以提升内涵和实施有效教学为抓手,以新课改为突破口,转变教育观念,打造高效课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责任意识,力求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水平,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教学工作再创新佳绩,综合办学实力实现新跨越,使我校成为区内知名、市内有影响的特色名校,高质量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建于1963年,位于市中心中华路51号,背靠人民公园,与美丽的“天地间”花园交相辉映。校园鸟语花香,果树成荫,环境幽雅,是读书的好地方,且交通十分便利。现办有36个教学班,初、高中各18个班,在校学生1800多人。学校建有独具特色的实验楼和现代气息浓郁的综合楼、教学楼。有配置先进的公共多媒体教室、形体室、电脑室、音乐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钢琴室,有漂亮的塑胶跑道和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球馆等运动设施,学校教室全部装配了多媒体设备。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及支持下,经过一代代十三中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十三中由原来破旧的仅有十几个班规模的学校发展成现在的一所在地域范围内吸引力强,影响力大,上级放心,师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特色凸显,品牌响亮的现代化的优质广西普通高级中学一级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省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6人,中级教师69人,中级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市教坛明星1人,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广西名师培养对象1人,国培计划2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园丁工程教师培养对象6人,市骨干教师68人,有研究生学历的17人。十三中的教师群体是一个团结拼搏的群体,曾荣获南宁市首届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南宁市中学优质课评比团体一等奖。近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共有1000多人次获全国、区、市奖项。2007年获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应用成果展示“优秀应用团队奖”,2002-2010年两次获得全国和广西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学应用优秀学校奖(广西唯一获奖单位)
南宁市第四十三中学是一所全寄宿高中学校,校园位于南宁市邕宁区八鲤路322号,坐落侧占岭南麓的金龟献宝地,视野开阔,环境清幽,堪称学子成才的摇篮。学校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全寄宿42个班,学生2400多人。学校以稳定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了办学档次。 学校现有教职工167人,其中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94人。有“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教学骨干”63人。我校教师师德优良,业务过硬,有很高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曾承担并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市级A类重点课题、B类重点课题、C类课题的研究,被评为南宁市科普示范学校,南宁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我校师资雄厚,经验丰富,苏凤宏、黄中、潘作艺老师荣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128人次荣获市级以上荣誉奖励,483人次荣获各种学科竞赛指导奖,572人次荣获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奖,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荣获市省级奖励。其中滕启寨同学参加化学竞赛荣获广西赛区个人一等奖、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化学奥赛。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示范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南宁市先进单位”、“南宁市‘百佳’文明市民学校”等荣誉称号189项,步入了市自治区先进学校行列。 学校一贯实施内强素质,优化资源策略,以“勤勉兴校,质量强校”为发展之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列同类学校前茅,并年年上新的台阶。2005~2012年连续8年荣获南宁市高中毕业班工作成绩优秀奖,2012年高考考上一本10人,二本以上201人。自2005年以来高考考上一本有140多人,考上二本1947人。其中,盘锦同学获广西生物科满分状元,被中山大学录取。张国园同学获广西地理科高考状元,被广西师范大学录取。谢永辉、杨朝明、滕启寨、施雄飞同学以优异成绩分别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建有学生公寓楼,有床位2500多个,学生宿舍内设卫生间、电风扇,有热水供应,宿舍有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后勤服务周到,学校食堂是南宁市食品卫生B级单位,饭菜配置合理,营养丰富,价格实惠。
南宁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05年,是广西普通高中一级学校、南宁市首批品牌教育建设学校。在校学生1800人,教职工12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2人,中、高级职称77人,南宁市教学骨干、学科带头39人,市B类人才3人,南宁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5人。百年间,学校为社会输送无以计数的人才,如海军副司令员吴西中将,抗日英烈钟毅中将,大学校长唐步坚,原国家民委副主任谢鹤筹,世界举重冠军邓裕民,著名音乐指挥家陈传熙,教育家陆超奇等。学校先后面被授予“广西文明学校”、“自治区科技示范学校”、“南宁市先进单位”、“南宁市花园式单位”、“南宁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南宁市优秀科研机构”等称号。连年荣获南宁市高考评估“一等奖”、“优秀奖”。现确认为国家级优秀考试基地,全国艺术高考考点学校,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
南宁市三十四中是市教育局直属、以寄宿为主的高级完全中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是南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学校地处快速环道沙井大道15号,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生1750人,在编教职工110人,其中南宁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人才、南宁市教学骨干二十多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学生自律自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寄宿制管理为核心的鲜明的德育管理模式,学校管理严谨、科学、民主、和谐。学校狠抓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各项设施均以一级学校标准配备,目前,新的综合楼正在建设中,学校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以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隆安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级中学一级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庭院”。1931年5月,经广西省教育厅批准,“隆安县立初级中学”在这块土地上应时而生,创办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一个初师班,共127名学生,教职工10人,第一任校长为毕业于北京国民大学经济系的县城人曹贞,学校当时仅几间平房,真可谓是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几度沧桑诋砺,几度薪火相传,学校在在历尽三四十年代艰辛之后,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五十四年。其间经历了生机勃勃的建国初期,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年浩劫,拨乱反正重获新生的二十五年。七十三年春华秋实,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两万余名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世界五大洲都有隆中学子的足迹。在他们当中,有早年就献身革命事业的中共地下党人,有为争取民主和解放而斗争的进步青年,有解放后屡立军功的将军,有研制飞机、导弹的专家,有教育成绩卓著的博士生导师,有成就突出的艺术家,有在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工作的学者,有业绩骄人的企业家。还有在国内各行各业中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老师、医师和其他劳动者,今日的隆中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声名誉蝶城。不愧是求学的胜地,成才的阶梯,育人的摇篮。国家改革开放的26年也是隆中飞速发展的26年,自1988年以来,学校连年被县、地区、自治区“文明学校”。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奋上进、业务精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1993年以来教职工中有38人次获地区、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是原南宁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县办重点中学 。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踏实的作风,成为了隆安县广大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神圣殿堂,附近邻县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远道而来。目前,全校共有41个教学班,学生2400人,教职工17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51人。学校占地面积也由解放初期的40亩扩大到现在的120亩,建有教学楼3栋,教室48间,办公楼1栋、教工住宅楼5栋(共124套);学生宿舍楼3栋,有电脑200多台;设有教工歌舞厅、校史展厅;图书室藏书37123册;实验室设备齐全,仪器按部颁一类标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40多万元,目前,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大楼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形成“团结、勤奋、文明、进取”的良好校风,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9~2002年原来的初中部中考高分率、录取率及总均分和各科均分都名列全县第一,荣获隆安县中考“十五连冠” ,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成绩优异。高考自1994年以来,实现了“两年翻番,三年三大步的奋斗目标”,1995、1996、1997年连续三年获地区“向高校输送人才明显增加”奖,2000年获“上线率明显提高,进步显著奖”,2001年共有388名考生被高等院录取,录取人数比2000年净增100人,2002年高考,被区内外大专院校录取的考生有450人,2003年有543人。今年高考又喜获丰收,上重点线及本科线以上人数,比去年多了156人,上专科线以上人数有428人,上线率达62%,比去年的55%多出7个百分点,有近700人被区内外高等院校录取。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意抓党团队建设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先后种植草皮2000平方米,培育花卉10000多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学校基本上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整洁美观、健康而又充满朝气的教育教学环境。1988年学校荣获自治区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和南宁地区“优美校园”称号,1999年被评为全县“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一等奖,校党支部被评为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学校食堂被地区教育局授予“文明食堂”称号;2001年学校被评为地区“绿色学校”、“文明庭院”和“花园式学校”;2003年被评为南宁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爱科学月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庭院”、自治区“绿色学校”和自治区一级学校;学校团委连年被评为地、市级“红旗团委”。2003年,学校田径队第一次参加南宁市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就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目前,全校2000多师生员工在“厚德、博学”校训和“团结、勤奋、文明、进取”校风的激励下,以加入南宁市为契机,上下一心,开拓进取,正为把隆安中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的重点中学而努力奋斗!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创建于1984年,原名为邕宁县蒲庙第二中学,随后更名为第二高级中学,是原邕宁县重点高中之一。2006年并入南宁市更名为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成为南宁市教育局直属高中。现在学校办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名。教室配备高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有教师电子阅览室和学生专用计算机房;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课外活动设施齐备。学生全部入住公寓楼,每间宿舍都安装有电风扇和空气能热水器。校园面积257亩,建筑布局合理有序;校园内山水相依,林荫果香,空气清新,是读书成才的好地方。校内道路通畅,绿化层次分明,硬化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学校是南宁市区普通中学中唯一一所荣获广西区绿化委员会、自治区林业厅授予“森林校园”称号的学校。学校实行规范有序的寄宿制封闭管理,有完善的物质生活保障,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2012年学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奖。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