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闻一多中学,座落在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 浠水县巴河镇。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早在三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的堂兄就在这里创办了浠水县私立小学, 1946 年与省立第二高级中学合并,称为“省二高”。全国解放后,改名为县立第三初级中学, 1970 年升为高级中学。 1987 年,被浠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闻一多中学,原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 150 人, 30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2200 多人。学校占地面积 67820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328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 15760 平方米。学校教学大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单元楼以及礼堂、餐厅、田径运动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风景区布局合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装配齐全,闻一多事迹展览室、闻一多塑像、惜阴广场、樱花园、桂花园等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办量雄厚,是青年学生求知的园地、成长的摇篮。 学校充分发挥人文资源教育优势,弘扬闻多一先行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订了校训:正直、勤奋、拼搏、创新:确定了校歌:《七子之歌》:以“红烛”为背景制作了校徽;形成了“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把闻一多纪念馆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闻一多诗歌朗、诵会,创办了学期刊《红烛》,学校社团活动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学校治学严谨、大兴科研之风,有省、市两级研究课题四项,获得国家、省、市、教研论文奖 40 余篇。在全国、省、市、县教研改革中,学校有七十多名教师获奖,在各级各学科竞赛中,有二百多名学生取得了市级以上奖励与表彰共五十余项。 学校先后被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广州军分区招飞办公室授予招飞工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被市教委授予“育才奖”、“创新奖”、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教委授予”示范学校“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学校办学经验和事迹多次被《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报》、《德育报》、《黄冈日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和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增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为北京大学、上海得复旦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一千多所高校输送了成百上千的优秀人才,其中有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企业家五百多人。当今著名经济学家、誉为“京城四少“的钟朋荣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还为国家增养了近二十名空军飞行员。他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青春、智慧和力量。 迈入新世纪的闻一多中学,将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在“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治校、民主理校、规范建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学校,让闻一多中学这颗耀眼的明珠永远闪烁在鄂东大地上。
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坐落在浠水县城东北的凤栖山上,该校环境优美,区位优良,交通便捷,东临浠河并比邻闻一多纪念馆,南望京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西邻大广北高速公路。学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王羲之曾足至泼墨挥毫,苏轼题笔“凤栖石”墨迹尚存,现代大儒徐复观先生托忠魂于此,生命科学创始人之一汤佩松院士为生物园题名,园内“凤栖石”、“凤栖亭”、“读书雕”与园外的“求真碑”、“文化长廊”、“中华文明浮雕图”交相辉映。这里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浠水实验高级中学是于2000年4月由具有56年辉煌办学历史的原浠水师范转办的一所普通高中。浠水师范正式创办于1945年,是一所在全省享有盛名的中等师范学校。浠水师范机构沿革颇为坎坷,最早于1904年(清末光绪30年),以原“考棚”作所址创立“蕲水县立师范传习所”,1905年学生毕业后即行停办。1937年,蕲水县更名为浠水县后在森林染织两科职业学校内附设“义务教育师资训练班”,1938年学员毕业后停办。1941年在浠水县立初级中学内附设四年制简师班,1942年秋,又开设一个国民教育师资短训班。1945年8月(民国34年),正式成立“浠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将原附设于县初中的简师班并入,校址在县城东门外清泉寺,学生202人,校长杨季荣,教职工21人,学校占地面积8000㎡。(后浠水师范将1945年8月作为学校正式创办日。) 1951年秋,为适应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在浠水县立初级中学内附设“短师班”,停办后又于1956年5月在浠水第二初级中学内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1956年8月,为解决浠、罗、英3县小学师资供求问题,省教育厅决定设立“浠水初级师范学校”,此期间学校又于凤栖山西麓建立新校舍(今实验高中校址),学校占地面积约100亩。1958年秋学校更名为“湖北省浠水县师范学校”,开设中师班级。1962年8月,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浠水师范被撤销。1972年春根据湖北省有关精神确定复办“湖北省浠水师范学校”,并于凤栖山原址复校招生,招生采取推荐办法。1977年秋,废除推荐制度,恢复考试制度,入校新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1981年秋改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学校定位为中等师范学校(1994年起为副县级单位),先后招收过13省60多个县市的学生。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师调整步伐加快,遵照黄冈市政府的决定,经浠水县委、县政府同意,浠水县教委向黄冈市教委呈递《关于将浠水师范改办成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的请示》,上级部门于2000年4月正式批复同意浠水师范转制。2000年秋,“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开始招生。2002年夏,学校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浠水师范”彻底转办为“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
英山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县唯一的一所公办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是集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评估验收合格的国家级重点学校,是湖北省首批“512”工程合格学校。
英山县雷店高级中学创办于1954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教学班26个、学生1702人,教职工9 5 人、校园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较大规模学校。学校是我县三所农村普高之一,是我县东河流域唯一的一所高中。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考备考经验丰富。五十多年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3000余名优秀大学生,为英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以“人心、环境、规则、质量”为营校策略;以“立德、求知、创造、奉献”为校训;以“爱岗、爱生、爱校,为人、为学、为师”为师训;以“乐学、笃行、思辨、健美”为学训;以“倡导尊重的教育”为办学的理念;以“强化管理正校风,优化校风促教学,加强教学上质量,提高质量好招生,扩大招生快发展,持续发展上品位”为良性循环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旅美校友胡知宇大律师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持续努力,雷店高中得以快速发展: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校管理得以加强,校风学风大为好转,教研教改不断深化,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校已逐步成为我县教育管理的品牌学校,教学质量的先进学校,校园环境的绿化学校,人民满意的示范学校。学校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风好正扬帆的喜人局面。自2003 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湖北省教育科研示范学校”、“湖北省研究性学习试点学校”、“黄冈巿师德师风先进集体”、“黄冈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黄冈市学校后勤管理先进学校”、“黄冈巿劳技教育双优学校”、“英山县学校管理先进单位”、“英山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英山县高考优胜单位”、“英山县平安和谐校园”、“英山县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英山县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集体荣誉称号。学校高举老区精神教育旗帜,创造出的“农村中学德育立体化模式”在全省予以交流推广。学校推出的“加强教学,提高质量”36条举措,已经发挥了良好的教学质量效应,2008年高考创该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好的成绩,跻身黄冈巿普高教学质量先进行列。多年来,坚持了“重点抓收入,突出争政策,从严抓管理,全面保平衡”的财务后勤工作思路,为学校财务状况的好转、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坚持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务实的作风,一流的业绩树立了党员形象,展示了党员风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多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以“讲团结、讲奉献、讲公正、讲诚信、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教师队伍中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教师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优良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文明、卫生”意识和学生成人责任意识,持续深入开展安全法纪教育,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校园封闭管理,实行保安昼夜巡查制度,门卫登记制度,班主任陪宿制度,提高安全法纪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坚持科研兴校,科研风气日益浓厚。教务处领导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系统深入的教研活动,教研教改气氛渐浓,备考科学性不断增强。5年来,20多位教师先后发表了市级以上的论文100多篇,“四优”成果丰硕,学生竞赛成绩喜人 。学校面对生源质量差的实际,进行大胆改革,调整教学结构,突出抓好特长生培养,扩大美术班、体育班、音乐班办班规模,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以数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成才提供多种发展渠道和空间,同时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真正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在雷高都获得成功的目的。学校十分注重育人环境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2003年以来,共计投资近500万元兴建教学楼、综合楼、后勤楼共三栋,新建水泥球场3个、维修改造平房70联、建休闲健身场一个、装备了9 间教师办公室、添置了20 多万元的办公用品和体育健身器材,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绿化、硬化、美化的工作,学校已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规范警示标语、校训、条幅和班级文化的布置,办好文化长廊、广播台和校刊,校园里出现良好的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再创辉煌。新时期雷店高中又确立了“八个进一步”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进一步优化学风校风,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进一步深化教研教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让学生天天满意、让家长人人满意、让社会方方满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雷店高中永远的追求
罗田县第一中学位于罗田县城——凤山镇内,背靠凤山,面朝义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罗田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明朝医圣万密斋,京剧创始人余三胜,方志学家王葆心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罗田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39年(民国28年)秋。县长黄增焯兼任校长,县督学胡君仁主持校务,招收录取学生150名。校址在北丰河燕窝垸童氏祠。1943年(民国32年)秋。在河铺双凤坳建立第一分部,江红晖为分部主任,招收学生124人。1944年(民国33年)春,学校附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科,招收学生50人,次年,春秋两季各招三年制简易师范班一班。1945年(民国34年)秋,在石桥铺建立第二分部,江红晖任分部主任,招收一上、二上学生178人。1946年(民国35年)秋第一分部改为县立初级职业中学,由县直接领导。1947年(民国36年)春,本部从北丰燕窝垸迁至县城义川书院(今实验小学)。至1948年(民国37年)秋,本部有10个班学生589人。教职工30人。学校从创立到全国解放,十年中招收学生1650人。毕业学生978人。1949年全国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正式定名为“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