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初级中学,南临富河,东接106国道,北倚金盆山,交通便利,环境宜人,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其前身是成立于一九四九年的原阳新县第十六完全小学,一九六九年建立成为星潭初级中学,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一年成为当时原富水镇的高中——星潭完全中学,一九八二年正式更名为星潭初级中学。星潭中学历经风雨,同时也创造了辉煌,在各个时期为社会输送了各种有用人才,为星潭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各级领导亲切的关怀下,经过历任校长的励精图治和广大教师团结拼搏,学校坚持走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现有校园面积44672㎡,校舍建筑面积12979㎡,校园景色宜人。校内建有桂花园、玉兰园、含笑园、春竹园、雪松园、桃李园、塔柏园、有花坛,有雕塑。群芳争艳、绿树成荫。学校环境优雅,教学设备先进,建有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楼,拥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装备了教育频道电视网络、微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建有标准的篮球场和运动场;建有水质优良的校园引水工程。2004年建起了一栋四层面积为1200㎡的宿舍楼,2008年对学校大、小厨进行了全面改建,成立了校园一体化服务中心, 2007年度学校着力装备了多功能电教室添置了高标准的桌凳,同时改扩建了校门,真正的实现了星潭中学的校园全封闭式管理。高耸气派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综合楼,宽阔平坦的操场,四季飘香的花园,再加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装备,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星潭中学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以上16人,大专文化程度31人,学历达标率为96%;学校现有学生1168人,开设15个教学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 “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树形象,质量求生存,特色打品牌,创新显活力”的办学思想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坚持“以德育人”的观念,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努力培养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施教,共同育人的新格局;学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知识广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和开拓、进取、廉政、求实的领导班子。以高效率的管理、高质量的教学赢得了家长、社会、教育界同仁一致赞誉。近年来,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树立“学校无差生,人人都成才”的思想,推崇“优生优教、差生特教,中等生全教”教育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个性的空间,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果,学生各方面综合评定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特别是2007年中考,195人参加中考,上重高线人数达68人,其中上黄石二中线35人,上县一中线33人,李剑雄同学以总分541成为阳新县2007年中考状元、郭邦晨同学以总分533名列全县第二、刘会检同学被全国重点高中——华师一附中提前录取。2008年中考172人参考,上重高人数63人;2009年中考167人参加中考,上重高人数48人,连续三年上线率、优秀率、合格率居全县第一。这充分展示了我校良好的校风校纪、雄厚的师资力量,也是我校开展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办学成果的最有力证明。星潭中学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学生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中,近千人次获奖;校艺术队多次在县、镇素质教育文艺汇演中获奖;学校教师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达100多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各项殊荣:1987年被评定为“咸宁地区农村初中教改实验中心”,1999年以来多次被咸宁地区、阳新县评为“教学先进单位”是县“一级合格学校”“文明学校”,2001年被评为“阳新县教育科研十强学校”,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校园”,2007年荣获黄石市教育局“教学质量优秀奖”,2007年被龙港镇委、镇政府授予“中考优胜单位”,2008年获黄石市教育局“中考教学质量提高奖”,龙港镇镇委、政府“中考检测质量优胜单位”。 2009年9月被黄石市教育局和阳新县教育局分别授予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被龙港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被阳新一中授予“优质生源基地”称号。被阳新县文体局、教育局授予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最佳组织奖”,被阳新县楹联学会和阳新楹联学会教育分会授予“全县中学百联竞赛活动团体总分第一名”奖牌。如今,星潭中学这所有丰厚文化底蕴,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气息的历史名校,在肖龙飞校长为首的校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在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下,确立“全面发展打基础,学有特长育人才”的目标;把“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为人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的办学目标通过“校园人文化、管理人本化、教育信息化。设施现代化”的建设而达成;把“乐于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星中精神凝聚为“德育导向、科研引路、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育人行动,并物化为今日办学之成果。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全部情感、智慧和汗水开创星潭中学现代教育的一片蓝天!星潭中学的未来越来越美好!道路越走越宽广!
阳新县龙港完全中学坐落于鄂南名镇龙港东侧的凤凰山上,前临龙洋公路,后接集镇民居,东拥翠色山峦,西掬清丽河水,鳞次栉比的教学楼群在花坛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挺拔壮观,是一所美丽幽雅的教书育人场所。 龙港完中创建于1958年,原名“阳新县第三初级中学”,1971年春更名为“阳新县龙港高级中学”,1995年秋定名为“阳新县龙港完全中学”。学校校名虽有三变,但该校精育桃李之情始终未改:既有恢复高考后张召铎等一批本地学子从这里越洋跨海异国攻读,又有今年高考从这里起飞的李儒煌、刘会龙、余荣虎等一批山里孩子分别跨入了北大、北师大、武大等名校深造。四十多年间,该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万余名各类人才,可谓盛名传百里,桃李满天下。 今日的龙港完中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校园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55平方米,新建的一栋四层教学楼迎面挺立,一栋五层多功能综合楼掩映在绿荫中;两栋学生公寓美观大方,设施齐备,整洁舒适;还有占地面积达9100平方米的运动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理想场;装备一流的语音室、电脑室、电教室、豪华理化实验室等,又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技能拓展了广阔空间。 今日的龙港完中师资雄厚,教研有成:该校有专职教师62人,其中本科学历5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5人。近两年来,在省级骨干教师何远斌,市级骨干教师李祥斌、县级骨干教师骆传安、市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得主李名龙、张绪梁等带动下,该校教师在国家和省内外刊物发表教学论文100余篇,教学教研蔚然成风。 今日的龙港完中管理规范,形象文明:该校本着“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原则,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从早到晚、从课堂到课外,班主任包班,领导查班,值日教师和校警巡夜,事事有制度,时时有人管;经常性开展传统教育、文体竞赛、书画展览、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倡导公德,陶冶情操。该校多次被评为“德育先进学校”、“文明单位”、“治安模范学校”。 今日的龙港完中如初升之旭日,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广大师生在李祥斌校长,何远斌书记的带领下,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未来设计。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创一流名校,育四化新人 ;我们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 求知,学会创造。 龙港完中,助你成才,祝你成功!
阳新县三溪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地处鄂赣交界的阳新县三溪镇境内,距黄石市区102公里,是黄石市最偏远的一所学校。学校于1970年9月创办,校园面积达6162.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224.6平方米。学校现有学前班、小学、初中共10个教学班,360名学生,教职工27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15人,初级职称教师5人。
宏卿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始建于1966年。地处106国道以西,沿横公路以北,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学校占地58亩,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仿古校门,气派庄严。运动场地,宽敞舒适,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其中微机室、班班通、多功能会议室等教学设备以及校园网站的开通在农村中学实属罕见。校园花香鸟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四季如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新生军训、运动会、元旦文艺会演、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两周一歌、演讲比赛、大合唱、小红帽、国旗下的讲话等,实是育人的好场所。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多人,65名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高级骨干教师3人并有2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学校教师发表国家级论文 20篇,省级50篇,市级120篇,县级200篇。 2007年自赵克刚校长上任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办人们负责的教育为目标,以办有根的教育,育有责的公民为办学思想,形成了活泼乐学扎实和谐的校风, 求真务实,团结严谨的教风,自觉自主、合作进步的学风,恪守孝、勤、礼、忠、信的校训,倡导“自觉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加压、自我调节”的主题精神,培养学生十大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存”的人生支柱。学校老师从早到晚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言行举止的点点滴滴,都要指导、管理和服务,教师统一工作装,学生统一校服,另外我校每月最后一周周一定位家长开放日,欢迎广大家长来我校参观访问,为我校发展共谋大计。 目前,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宏卿中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收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阳新县优秀校长赵克刚同志的带领下,宏卿中学似一艘动力十足的航船,满载着荣誉与骄傲,航行在洒满金色的海面上。 学校先后被评为“文明单位”,“县一级合格学校”,“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阳新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阳新一中优质生源基地”,“阳新县教育质量提高奖”等等。 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学改革在持续深化。面对新教学大楼与学生宿舍,我校全体教职员工会紧紧抓住“二次创业”的机遇,不断加强校本培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新人,向创建农村特色中学的目标迈进,为全县教育工作再创辉煌作出积极的贡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