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85年的新市镇第一小学,位于有“鄂中绿宝石”之称的湖北省京山县,座落在县城南郊的惠亭山脚下,秀丽的惠水之滨。她融毓秀之精华,聚山水之灵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展,和着素质教育的节拍而壮大。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以“高标准、严要求、出特色、创一流”为总体目标,以“培养专业加专长的教师,造就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学校”为办学宗旨,加上科学规范的管理,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使新市一小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二胡和乒乓球是我校的特色项目,我们正是以这两个特色敲开了素质教育的大门。”该校刘佚涛校长告诉我们。 学校坚持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提出优化主阵地的策略,强调课堂教学要做到“七重”:一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二重课程、教材的研究;三重对学生进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四重因材施教,兼顾各层次学生;五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六重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应用;七重教学态度和教学常规的落实。这些举措促使教师深钻教材,研究教法,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成绩。近年来,新市一小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县直、镇直小学历次调考、抽考中,综合评价均名列前茅。2005年6月,王国雄等五名同学在全国数学奥赛中获奖,唐振奇等四十名同学写作征文获省级奖。新市一小毕业生因成绩好、素质强,一直深受城区各初中的青睐。 学校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禀赋和潜能,对他们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特色特长发展并重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显著标志。一批又一批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发展的学生正在这所年轻的学校中成长,许多有一定创新潜能,探索精神,才艺初绽的“小专家”、“小博士”从中脱颖而出。周友洲同学多次代表京山县参加荆门市乒乓球比赛。2004年11月,在京山县教育局组织的“雏鹰起飞”活动中,该校四名乒乓球参赛选手均进入单打前八名;学校获乒乓球团体总分第四名。2006年5月,秦娜、明媚同学在楚天艺术大赛湖北省决赛中荣获钢琴小B组银奖,唐一楚同学获二胡小B组银奖,黄迪同学获琵琶小B组铜奖。谭杰同学二胡水平八级以上,他在2005年5月27日,赴北京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招生考试,从全国150名考生中跻身前8名,并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预录,同年6月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少先队员”。2005年8月11日,由联合国组织的“世界和谐钟敲钟仪式及世界华人艺术盛典”选拔赛中国赛区比赛在北京龙山宾馆举行,谭杰以一首《红梅随想曲》,勇夺全国二胡类唯一金获。并与赛会赴北京培训3天,9月16日代表中国赴纽约同世界191个国家的参赛队员进行文化交流。
荆门市石化第一小学创建于1970年,原是石化总厂子弟小学,2002年划归于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地理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整洁。现有学生1200余人,25个教学班,教职工总数88人,离退休教师45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1人,本科学历66人,教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学校始终以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科学管理,依法治校,改革创新。形成了文明守纪、活泼向上的校风,严谨执教、敬业奉献的教风,博学多思、全面发展的学风。学校曾先后被评为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子课题实验先进单位、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学法指导课题实验先进学校、中央教科所汉语拼音直读法教学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优胜集体、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先进试验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学校体育校本教研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学校领导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坚持制度管理、人文关怀和现代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百舸争流,千帆激进,石化一小人正沿着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大胆创新,携手共创石化一小灿烂的明天,为打造“东城区品牌学校”而不懈努力。
象山小学地处风景秀丽的象山东麓,浏河湾旁,座落在金虾路与象山四路交汇处。1971年由象山村投资兴建,1996年前隶属龙泉街道办事处,1996年后成为东宝区区直学校。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429名学生,106名教职工。 其中,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66名。学校占地面积164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98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5%,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乐器室、少先队活动室、音乐、舞蹈训练室、语音室、微机室、电视演播室,开通了校内闭路电视,99年建起的计算机校园网,被誉为“湖北小学第一网”。2000年开通远程教育网,2002年又接通城域网和高速宽带网,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全面连接。1999年2月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的逸夫楼竣工,2003年5 月一座集食、宿、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楼拔地而起,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成,以特色促发展,从一所村办小学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小学。1993年3月,学校被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解放军总政治部、 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10月,学校被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确定为首批九所整体改革实验基地之一。1996年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定为“湖北省普通小学示范学校”,1997年被省教委确定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1998年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活动课教学研究实验基地”。2000年6 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教育科研50强学校”,学校连续两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十几年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从1995年至今,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40余篇,有10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奖, 学校教师受区级以上各类表彰达320多人次。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1200多人次,发表习作360多篇。 1988年,象山小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旷习模、杨小微等专家的指导下,从办学目标入手,制订了“两年搞好调整,三年打好基础,五年建立规范,十年创出特色,跨入全省先进小学行列”的“十年总体发展规划”。 1988年至1993年,象山小学进行了以“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为主课题的第一轮改革实验,通过变革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旧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从1993年8月开始, 象山小学开展了以“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为主题的第二轮整体改革实验,其主要目标是为学生身心素质的主动和谐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智、健美的体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主自律的个性。实验的重点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学会自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律性、适应性、创造性和效率感。围绕上述实验目标,学校首先立足于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具体操作上,学校成立了三个子课题攻关小组,分别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班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主体性素质教育模式。以上两轮整体改革实验均圆满通过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师生主体性素质发展”为主题的第三轮整体改革实验已于一九九九年九月正式启动。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开发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教师能够转变课程观念,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及设计、实施和评估课程的能力,促进主体性素质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过程中,系统地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学习经验,有效地构建全面和谐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目前学校将这一研究课题分成八个子课题正逐步加以构建与实施,现已在语文综合课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象山先生在荆门》、《简颂》、《多情的月亮》、《让亚运走进课堂》、《诗情画意》、《桥》等特色课程,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途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编辑出版了两本研究文集。一个以课程开发促发展的科研氛围已逐步形成。 在探索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实验研究中形成品牌,象山小学正以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向全国一流学校目标迈进。
沙洋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29年,曾用名南门街小学、沙洋第一小学。现辖幼教部和小教部,共52个班, 在校学生近2800人,在职教师163人,其中 小学特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94人, 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26名。学校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有幼教综合楼、科教楼、逸夫楼、教学楼及宿舍楼等;现有阶梯教室、主控室、微机室(2个)、语音室、自然实验室、劳技室、体育训练室、舞蹈排练室、音乐室、陈列室等各种功能室。投入53万元的“沙洋校园第一网”已投入使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率先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师德立校,学质兴校,特色强 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校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师铭:用脑教书,用心教学,用情服务;生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习科学学术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先进学校、全国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先进单位、全国启发式教学先进集体、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先进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荆门市最佳文明单位、荆门市优秀工作先进单位、荆门市教育科研30强、荆门市优秀家长学校、沙洋县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等186项集体荣誉。
钟祥市承天路小学前身为钟祥师范附属小学,隶属钟祥市教育局。创办于1991年9月,2003年9月与郢中镇王府路小学合并,成为全市第一所一校两址的市直小学,辖A、B两区。2011年4月18日正式完成了两校区的合并工作,结束一校两址的格局。学校占地面积19675平方米,建筑面积7946平方米。开设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00余人。学校教职工127人,小学高级教师89人,高层次学历教师占86%。其中湖北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人,荆门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人,钟祥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 学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钟祥市承天路小学通讯》是学校文化的名片,自1998年创刊以来,承担着宣传学校、密切家校、展示师生风采,刊发师生习作的园地。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德育报社》评为全国校报校刊理事单位。体卫艺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另一朵奇葩。学校建有手风琴队,舞蹈队,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学校还是钟祥市学生足球训练基地,一批批小足球爱好者在这里发现和培养,为省、地、市输送了足球人才。在2008年全市“与奥运同行”足球比赛中获小学组第一名。 学校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办学理念: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工幸福工作让学校跨越发展。 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学校形象; 优质的师姿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 较高的管理水平;现代化的办学设施。 为师追求:奉献就是人生,理想就是价值;事业就是生命,目标就是动力;奋斗就是乐趣,务实就是作为;创新就是前进,严谨就是智慧;律己就是威信,宽容就是友谊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