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昌水果湖二小位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地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直属于省教育厅,学生主要来源于省直机关干部的子弟。始建于1962年,1978年独立成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省级示范学校和首批武昌名校。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62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 107 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小学高级教师62人,省级专家2人。本科学历56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16人,其他4人,研究在读2 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1人,省、市优秀教师5人,省“十佳”辅导员2人,受市、区表彰的教师40余人次。近10位学科带头人参加了我省语文、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科学、心理、计算机等教材的编写工作。 学校占地17500平方米,(约21亩地),建筑总面积15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两栋,综合办公楼一栋。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人文化环境,逸夫教学楼装有中央空调,所有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教室内配有图书柜、电教讲台、网络系统,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学具柜”。在“每日钢琴之星”优美的琴声中步入独具匠心的校门,只见大厅中间置放着一台钢琴和一个大地球仪,抬头看见满天星星闪烁,九大行星高高悬挂,仿佛进入了宇宙星空。师生每日伴随40分钟的音乐铃声上课、下课、放学,在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工作。今年正在兴建新科技楼和艺术楼各一栋,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优良的物质条件。 学校管理做到科学化、人文化、情感化、信息化。领导班子由罗汉萍校长、徐明娜书记等七人组成,精干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每位领导各负其责,独当一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学校实行“分层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各年级设立年级组长(教育)、教研组长(教学)、科研组长(科研),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各班级配备正副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此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全员参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广大教职工明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共同成长(即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学校共同成长)牢记校训:求实、合作、创新、超越和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奉献。努力培养教师的“四心”:政治上要有上进心,工作上要有责任心,学习上要虚心,生活上要有爱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求”:“求真”:真诚、真实、真理;“求实”:务实、扎实、踏实:“求勤”:勤奋、勤正、勤俭:“求和”:和气、和蔼、和谐。 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拓宽学校教育时空,着力开发学校课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向社会实践拓展,教学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形成了“课堂+社会、书本+实践”的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研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发展、创新、开放的教育理念。对课堂结构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生活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注意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对学习的影响。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六性两化”——地方性、特色性、教育性、灵活性、持续性、科学性、个性化、人文化。课程表上赫然印着电影、英语唱游、陶艺、音乐创作、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周大春老师把小器材引入体育课堂,孩子们像民间艺人一样抖起了空竹,抛接自如;彭利明老师用“MIDI”辅助音乐教学,小小孩童竟当上了“作曲家”,作品还堂而皇之地结集出版;马新银主任和美术组的张一帆等老师让“陶泥巴”走进了美术教室,孩子们居然让泥巴“讲”起了故事,烧成的陶器还能走出国门,与外国的学生交流技艺,传递文华…… 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率,教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电子备课本;通过光纤宽带上网,实现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学生运用e21网站高速获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并将自己的作品上网交流:建立和推广班级网站,家长与老师通过网上谈话,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等。 加强英语教学研究,加大对外交流力度。设立“英语角”,为学生自由交流创造和谐的环境。引进外籍教师,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增设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素养。经常举行“艺术节”、 “体育节”、“科技节”,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艺术作品提供展示空间。加强科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改革评价制度。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科学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个性化评价。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衡量标准,多一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家长有了评价权,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和《联系本》上写满了他们对教改、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评语……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题研究管理。落实{学校“十五”科研规划},以科研促进教学,做好三项国家级课题(即《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与研究》、《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学科四结合实验研究》)、五项省级课题(即《小学艺术教育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班级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及四项市、区级课题的科研工作。 近两年学校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教改名校”、“湖北省活动课先进学校”、“区最佳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我校的教育改革成果进行报道。“九五” 期间,教育科研给我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学音乐电子琴MID工辅助教学实验”、“体育小器材———空竹进课堂实验”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实验课题,已通过湖北省教科所、教研室和国家教育部规划办鉴定,并验收结题。教师获省级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比赛课等多达百余人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沦文、出版的专著达90余篇(部)。在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中,该校学生获奖人数及获奖等级一直名列前茅,学生陈薇、陈梦颖、张百渺、吴戈立更是“三连冠”乃至“四连冠”:在省、市、区艺术小人才、科技、体育等比赛中获奖300余人次。 学校拟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描绘了学校发展蓝图,教师要成为“情感型”、“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教育者。学校更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要成为省内龙头,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名校。让校园飘满书香,成为艺术的摇篮,科技的天堂,—个让人充满幸福回忆的学习乐园。
红领巾小学自八十年代起步,至今已二十个年头。尤其是近十年来,特级领衔,骨干带头,环境渗透教育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学校确立的"全而新,新而优,优而特"的办学模式中,环境教育成为学校的五大特色之一,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逐步认识到环保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地球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学校有环境教育的领导小组、教研组、活动基地等,也有计划安排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长期以来,对于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我们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八十年代的气象观测、环保知识竞赛到九十年代的绿化知识竞赛、生物百项、环境渗透教育,直到全国性互动式环境教育等,都无一例外,全面参与,形成传统。近几年来,学校环境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进行,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突出的特色,显示积极的效益。 我校特级教师卞华与市、区有关同志一起,编写的《武汉市小学环境渗透教育指导意见》,由市教委和市环保审定印发,成为全市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一个依据。我校除在思品、自然、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外,还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以及班队会活动中,进行环境渗透教育,培养了环保型教师,也培养了环保型的学生。 红领巾学校地处武汉市闹市中心,弹丸之地,寸土寸金,然而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特色鲜明,是"武汉市优美校园"。 在环境教育的实践中,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环境素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做到特色育人,历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师生在环保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以徐鑫磊为代表的全国一百名"21世纪环保科技之星"等全国、省、市、区成果奖达百余名,作为省、市、区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的红领巾学校,今年又被评定为湖北省示范小学。红领巾学校的环保之花越开越鲜艳,特色之歌越唱越响亮。
展览馆,始建于1909年,其前身为私立灵光小学,后迁址于滑坡路而得名,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古朴典雅的校园里洋溢着文明向上的气息。学校以鲜明的体育特色和优良的教学质量闻名于市、区,是江汉区中心小学之一。学校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发展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扎扎实实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走出一条“科研兴校,德育荣校,质量强校,体育活校”的发展之路。学校近几年来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学校有教学、科技大楼、食堂以及图书室、微机室、舞蹈室、多功能教室等,五彩的塑胶跑道上闪现着孩子们快乐的活动身影。校园里不仅人文环境雅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文雅风范在市区堪称“示范”。
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成立于2005年8月,由工学部校区和医学部校区组成。前身为武汉大学附属小学第二、第三教学点(2001 . 3—2005 . 7),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附属小学(1960—2001)、湖北医科大学附属小学(1956—2001)。 全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00名师生,现任校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武昌区名校长寇莹。 学校先后评(定) 为 “教育部基教司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作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队报金奖学校”、“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天文活动先进学校”、“武汉大学文明单位”、“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武汉市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武昌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昌区目标管理立功单位”、“武昌区文明单位”、“武昌区科研工作示范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立功学校”、“武昌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7月,随着洪山教育资源重组工作的推进,位于武昌南湖花园城南端的“武汉市武南学校”改建为“洪山区武南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977.3平方米,建筑面积3315.47平方米。学校现有普通教室21个,计算机、音乐、美术、科学、舞蹈、书法、形体训练房等专用教室7个。另外,还配有会议室、校史室、队史室、医务室、心理辅导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除了按城区小学一类标准配备各类设施设备外,学校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建成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校园网,3个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了教育教学现代化,办公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学校现有学生570人,教职工3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人,中师以上学历15人;小学高级教师25人,初级教师14人。目前,学校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以“追求卓越、立人为本”为办学理念,以“善思、雅行、和谐、发展”为校训,发扬“励志进取,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构建以“书香校园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改革”的创新模式,形成以“以德立校,以智育人,以体健身,以艺养性”的办学目标,营建“科学与人文并重,制度与人性互融”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争取持续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质量一流,社会信任,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学校。
黄陂区六指街六指小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群建村舍。学校自建校以来,受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同时学校自身在办学方面也不断提高,不断努力为小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并一直致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长春街小学位于八路军办事处附近长春街70号,创建于1946年,迄今已有58年的建校史。该校占地面3037.31m2, 绿化率达95%。校舍建筑面积4800m2,共开设2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221人。教职员工68人,其中教师校级干部4人(含工会主席),中层干部4人,职工3人,专任教师5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研究生学历1人,另1人在读;本科学历29人,还有18人本科在读。专任教师中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区学科带头人4人,区优秀青年教师5人,区百名新秀13人;36人具有中级职称资格,29人具有初级职称资格。一支学历达标、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整体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已有二厅十二室一家一部一池,各室配备均已达到市新一类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有利的空间。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