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珞珈山中学始建于1972年,前身是武汉锅炉集团职工子弟中学,2000年元月由企业剥离隶属于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管理。随着武汉市城市改革的不断发展,2009年7月学校正式隶属于武汉市洪山教育局,成为洪山教育的生力军。 珞珈山中学坐落在武昌洪山南麓,武珞路科技一条街之首,毗邻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环境幽静宜人,文化氛围浓厚,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剥离后的珞珈山中学由完全中学改建为单设初中,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学术造诣深、社会知名度高的高级教师22名,一级教师20名。其中,国际体育裁判1人,市优秀教师2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优秀班主任1人,市各学科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共12人;武昌区优秀青年教师2人,区教坛新秀2人,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5人,区德育“十佳”校长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中语会理事、区校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1人。现在校生545人。三个年级,12个班。学校有普通教室30个、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1个、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图书室、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各1个。总建筑面积达4596平方米,外运动场占地共10000平方米,拥有2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2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室外乒乓球台6个。校区总面积达14596平方米(约合21.85亩),生均27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目前拥有各类图书10000余册,人均20册,与各专用教室一样,图书室、阅览室也都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使其充分发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两基达标中评为先进单位,1997年第一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综合评价得分92.04。并通过了2002年第二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 2001年秋,武昌区教育局委任梁垂东为珞珈山中学校长,张邦良为党支部书记。90岁高龄的老革命家李尔重先生欣然题写了校名──武汉市珞珈山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和教职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管理上坚持“分线负责,分层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实体功能和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从养成教育入手,开展“学风先进班”、“纪律先进班”、“财产管理先进班”、“清洁卫生先进班”四块奖牌的评比,培养学生爱学习,守纪律,讲文明,爱护公物的好习惯。从环境育人出发,建设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的绿色校园。学校循着“校园建设上等级,教育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上台阶”的思路,绘就了学校发展史上绚丽灿烂的篇章。以的科学管理,严谨规范的教学实践,学校教育发展呈垂直攀升态势,在同类学校中创造出第一流的教学成绩。 2006年9月,委任张邦良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组成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副校长向进,副校长陈颖,工会主席汪水生。2007年秋,委任张邦良任校长、王玮任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陈颖,副校长匡新,工会主席汪水生组成新的领导班子。
我校十分重视“两型”学校建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以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从我校校情出发,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将“两型”学校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建立各部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要求创建工作周有安排、月有小结。校党支部、校长室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两型”社会建设文件精神,开展“两型”社会知识培训,引导教职工们充分认识“两型”学校创建的重要性,促成了“两型”建设的有序而稳固的开展,全校已形成爱护环境、主动节约的良好校风。积极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师生节能环保理念。每学年,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文明年级组(处室)、文明个人、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节能环保是考核指标之一。学校通过“环境教育”课程及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政教处组织学生携手社区开展“低碳进社区”活动;开展以创建“两型”班级为主题的优秀主题班会活动,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理念;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我为‘两型’学校建设献一计”活动;开展“环保小卫士”征文比赛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爱护花草树木、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意识,使“两型”建设理念深入人心。随着教学条件改善,淘汰设备增加,学校尽量做到变废为宝。如原来的幻灯机被淘汰,我校纪飞老师将幻灯机的器材用于科技活动中飞机遥控的零部件,将报废的广播中喇叭用于学校电脑上;学校从十四中、实验中学拖回更换的课桌,将桌子脚锯掉一部分用于学生上课,将本校更换出来的长桌脚锯掉一部分,用于学生大型活动的舞台;将小卖部更换的货架改造用于食堂存放物品;各类活动用的花卉不丢弃,整理后用于学校屋顶绿化;将学校用作校园文化的镜框进行洗净修补,更换里面的内容重新使用……节约资金数万元。
武汉市杨园学校是武昌区最北边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原武汉市第四十七中学(1966年9月建校)和原武汉市第二棉纺厂子弟学校(1964年建校)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跨越两个世纪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留下了杨园人献身教育的艰辛及坚定的步伐,铸就了杨园学校的成就与辉煌。 五十年的坚守,五十年的耕耘,我们用智慧、汗水使这块贫瘠的土地成为教育的百花园。从这里走出过中考状元、军中上将、商界精英、武汉市市长、湖北省副省长……这里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如今,市、区各级领导对杨园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7年5月正式启动校园整体改造工程,修建了新教学楼、300m运动场、改造了综合楼、实验楼、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及运动器材等,投资达一千多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硬件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杨园人的教育自信心。我们以“为每位学生创造未来”为办学理念,以“倡导快乐教育,享受教学乐趣”为教学模式,以“体健、心善、文雅、睿智、快乐”为校训,以“多思博学、善思会学、勤思乐学”为学风,坚持学校特色(国际跳棋、口琴)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努力把杨园学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上乘,办学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
武汉市秦园路学校,位于美丽的武昌江滩月亮湾畔,2005年6月由原武汉市徐家棚中学和徐家棚小学合并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有教职工73人,初中三个年级8个教学班,小学六个年级11个班,800余名学生。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区教育局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不断得到了扩大和提高。2005~2006学年学校先后荣获度区教育局教学质量奖、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达标单位;“教育创新、工作创优”竞赛活动武昌区先进单位、教育工会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武昌区“六有六创新”示范学校。
九年一贯制的何家垅学校有 750名学生,其中70%%来自流动人口家庭。该校过去是一所企业学校,2000年从企业剥离后,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2003年,该校成为我市首批免收借读费的中小学之一。 为使这些“流动的花朵”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学校采取种种措施,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老师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在学习上关心流动人口子女,该校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的心理。为让流动人口子女安心学习,何家垅学校每年要减免近10万元的书杂费,还经常到贫困学生家慰问。 经过多年努力,何家垅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3年、2004年连续获得武昌区教学质量奖。
武汉市首义路中学[1],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新村159 号,建校于1966年,学校占地面积8668m2。 近年来,区教育局与学校共同投资几十万元,增添更新了设施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塑胶操场和微机室。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雕像、文化墙、师生自创警句与名人名言相互辉映,形成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我校初中专任教师41人,100%具备教师资格。其中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0.5%,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100%。中学高级职称13人。学校严格遵照上级的要求,努力实施素质教育,近三年初中毕业率达100%。2007年普高升学率65%,重点率37%。学校积极探索并践行“活动育人”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乐学、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
2003年中考,武汉市陆家街中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次性合格率100%,比上届提升了8个百分点。普高升学率55.19%,比上届提升了15.11个百分点。重点升学率18%,比上届提升了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之大在全区屈指可数。我校光荣获得武昌区教育质量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督导,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更是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教"教学管理理念的有效证明。一、干部以身作则,努力激活濒临休克的人气陆家街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社区环境复杂,生源状况堪忧,教师队伍不稳,教学质量落后。面对如此等等薄弱状况,以甘中南校长、谢旺升书记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没有抱怨,没有彷徨,没有等待,而是积极的去反思、去探索、去应对,最终形成共识,陆家街中学要振兴,必须在用人上做文章。要以人为本、以德治教,再振陆家街中学风采。在人本管理中,在师德建设中,我校建立了一套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本校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校领导,包括中层干部各自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工作与评价挂钩。校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模范遵守各项制度、规定,从不享受特殊待遇,如外出开会、办事不得报销的士票,每天最早出现在学校里的是干部 ,最晚上离开的也是干部;在团结协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做出榜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干部绝大多数都兼任毕业班的课,现身说法,靠前指挥,在工作上争挑重担,在名利面前相互推让,从不与老师争利,一个团结向上、朝气蓬勃、务实高效的领导集体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激活了全体老师的工作热情,濒临休克的人气又逐渐苏醒了。 二、管理以人为本,处处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以人为本,就是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我校在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提升人。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意愿、成果,理解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成功的愿望,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工作上用能人,安排工作实行公开竞争、公开聘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大胆选用有能力的年轻教师。重奖教学有成就的教师,重新制定了了中考质量目标管理考核方案,非毕业年级教学质量考核方案,竞赛辅导奖发放方案,将教师业绩与评价奖励紧密挂钩,打破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拉开分配差距。选拔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校十佳教师"评比活动,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干劲,满足了教师们渴望成功、得到承让的愿望。人本管理中,我校注重"以情导入,润物无声",对管理制度赋予"人情味"。学校领导在业余时间经常串户,普访教师,与他们谈生活、谈工作、谈思想,交流心得,求得共识,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教师子女入学、就业问题,只要是有教师子女求学、就业的,校长都要亲自过问,帮助解决。解决单身教师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集体的温情,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人本管理思想。 三、教育以德为先,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武汉市白沙洲中学地处长江之滨,白沙洲头,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理想场地。 近年来,学校党支部、校长余克己同志带领全校教职工,以“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学生幸福人生作准备”为办学指导思想,以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学校连续被评为武昌区教育局先进党支部,目标管理先进学校,教学质量进步奖,文明单位等。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会”为平台,狠抓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先后培养出区级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优秀青年教师5名,区十佳班主任2名,市级先进教师3名,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多篇论文获省、市、区级奖项,中考成绩稳步提高,合格率达100%,升学率达48%以上。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在加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创造性地将体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学校开设每日四十分钟的“大课间”、丰富多彩的师生竞赛以及多种多样的体育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学校女子跳绳队连续三年代表武昌区参加市“三跳”比赛,均获第一名,深受师生喜爱和上级领导好评。同时,学校还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中来,积极开展社区、警校共建活动,很好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楚天金报》曾两次报道我校的“德、体”两结合的“大课间”以及“家庭、学校、社区”三联合的成功经验,湖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也作了采访和报道。 回顾过去,汗水永记;放眼现在,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促人鼓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有理由坚信:与时俱进的白沙洲中学,在历史之长河中,定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