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高中座落在长阳龙舟坪镇,东毗县城龙舟坪,西邻隔河岩水电站,南临清江,北跨丹水河,交通便利,育人环境得天独厚。 学校由县民族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宜昌市电大长阳分校、教师进修学校、长阳第三高级中学合并而成。学校前身为津洋口镇办初中“红光中学”,原址在津洋口村牛盘溪。它创办于1980年秋,1985年“红光中学”改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1989年秋,长阳职业高中、县高、县教师进修学校、津洋口高中调整合并,职业高中校址由原红光中学迁至津洋口高中(原址在津洋口村三组),1993年11月,县职高更名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11月,长阳人民政府决定在津洋口良种场新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1996年3月,长阳大堰职业高中、渔峡口职业高中合并到县民族职业高中,1996年秋开始招生。1997年8月,长阳民族职业中专与长阳民族职业高中合并,组建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1999年7月,原职教中心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宜昌市电大长阳分校、县成人中专合并为新的职教中心,学校分东西两区,东区为原民族职高原址,以高中、机电、旅游专业教学为主,西区为原红光中学旧址,以计算机专业、师训干训教学为主。2002年4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地址在职教中心东区,与长阳职教中心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02年秋,原长阳第三高级中学(贺家坪高中)整体并入清江高中。2004年10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宜昌市广播电视大学长阳分校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合并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学校成为一所“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融中专、普通高中教育为一体,融职前、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多种办学形式的综合性学校。 学校占地面各155亩,校舍面积3.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等布局合理,拥有一流的微机室、语音室、形体训练室、电子电工实习车间、理化生实验室,科技活动室、校园网、校园电视台、电子备课室、学术报告厅、天文观测台、标准运动场等,学校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期刊200余种。 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3500多人,教职工264人,其中在职专任教师212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占91%,在读研究生6人,中级以上职称达56%,其中高级教师13人。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生”的办学宗旨,围绕“合格+特长”,“让学生在尝试中成长”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上“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教风,“文明礼貌、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学风。职业教育办学至今已开设过14个专业,其中机电、计算机、旅游专业为骨干专业,以“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为指导思想,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考分离制,专业复合化、课程综合化,已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了3000多名合格毕业生。高中教育一年一个新台阶,高考上线率年年翻番,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共获得县级以上表彰90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湖北省教育兴农先进集体”、“湖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12’工程合格学校”、“湖北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宜昌市红旗团委”、“普通高中等级评估合格学校”、“安全文明校园”、“长阳先进基层党组织”、“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代表宜昌市参加第十一届少数民族省运动会获得“团体金牌总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学校的学术研究如火如荼,承担了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累累。 学校正沿着“硬件建设高规格、队伍建设高素质、内部管理高要求”的战略思路,形成“优美的物化环境、浓厚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的儒雅气、教师的学者气、领导的专家气、学校的学术气”,具备“一流的教育观念、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迈进,将成为全县乃至全市规模最大、条件最好、质量最好的省级示范窗口学校,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师生发展的乐园”。
湖北省葛洲坝集团高级中学以“求实、创新、尊师、爱生”的校训为准则,在加强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不断强化动手能力训练,重视素质教育,狠抓各方面管理和校风建设。多年来,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湖北省葛洲坝水电工程集团西陵中学在新的征途上,将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现代育人环境,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下,提高办学档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好优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和靓丽的形象展示给全市人民,再创新的辉煌。
湖北省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高峡中学在新的征途上,将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现代育人环境,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下,提高办学档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好优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和靓丽的形象展示给全市人民,再创新的辉煌。
湖北省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明珠中学在新的征途上,将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现代育人环境,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下,提高办学档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好优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和靓丽的形象展示给全市人民,再创新的辉煌。
湖北省宜昌市第九中学在新的征途上,将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现代育人环境,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下,提高办学档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好优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和靓丽的形象展示给全市人民,再创新的辉煌。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楚天名校。学校创办于1910年,始名“宜昌府中学堂”,至1954年改为现名,其间九易其名,6次搬迁。1998年被省、市政府评为“省示范学校”、“市名牌学校”。 学校座落在长江西陵峡口宜昌城区三江航道之滨,面积90余亩,分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区,江南园林式建设风格,环境十分优美。现代化的科教馆、图书馆、体育馆、校办工厂及其设备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有31个高中教学班,师生2000多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专家3名,特级教师8名,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45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20多名教师为省教育学会会员、理事。近10年来,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本,40余名教师荣获国家、省、市级优质课竞赛奖,其中有3名教师获国家语文、外语、生物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和强化“德”、坚持“全”、注重“实”、讲究“活”、追求“新”、着眼“管”六字办学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自1998年起,学校大幅调整课时和课程结构,学生在选修、活动课时间,可在新闻、围棋、植物、生物无土栽培、国事论坛、文化论坛、无线电、计算机、足球、刺绣等几十门课程中自由选择。学校每年还要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三大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从“科技节”上走出去的赵秋迪等同学在2000年全国“全国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和第10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上各获得两个三等奖、一个提名奖,科技发明获奖数量及档次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高一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做一中的好学生”,高二年级的教育主题是“做一个好公民”,高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做一个好接班人”。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国旗下演讲”、“校园论坛”、“主题班会”、“义务劳动”、“环保小分队”、“学生代表大会”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学校爱父母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学会生存、增加协作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使我校的办学思路与世界接轨。先后与法国瓦多中学、澳大利亚圣·约瑟夫纳基学院等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去年至今,先后有美国洛杉矶教育访问团、瑞典塞德港市青年学生代表团、日本奥伊斯嘉代表团、台湾三民中学代表团访问我校,并开展了双边合作与交流活动。我校部分领导、教师也先后到西欧、澳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考察。 九十年来,学校已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其中很多都已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像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原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著名歌唱家蔡其平等都为国家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在新的征途上,将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转变办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设现代育人环境,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下,提高办学档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办好优质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和靓丽的形象展示给全市人民,再创新的辉煌。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学校以“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力争使学校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优异。努力把学校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能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的省级示范性中学。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以“求实、创新、尊师、爱生”的校训为准则,在加强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不断强化动手能力训练,重视素质教育,狠抓各方面管理和校风建设。多年来,为我市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