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6000多万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寄宿中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推行“全程目标管理,全员达标激励”的育人机制,以“五会三有”(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有科学素质、有人文素质、有个性特长)为培养目标,构建“民族化、国际化、小班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文化”的开发区办学特色。先后获得“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环境建设先进单位”、武汉市体卫合格学校“、”武汉市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 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生活设施完善。有综合教学大楼、科技实验楼、行政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微机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辅导室、音乐室、美术室、形体室和标准化的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室内乒乓球场以及校园网和校园电视演播室。校园四季鲜花盛开、果树飘香、绿树成荫。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从校长到教师全部经过严格筛选、考核、竞聘上岗,大部分教师来自全省个重点中学,平均年龄32岁。他们年富力强,勇于创新,有70余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奖,教师有73人次在“四优“评比中获得全国、省、市级奖励。学校创办七年来,中考成绩捷报频传,升学率达到100%,升重点率达到36%,升普通高率达到80%。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先后有594人次获奖,其中获国家奖励43人次,特别是数、理、化、英语等学科多次荣获全国一、二等奖。 学校还同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友好学校建立了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关系,也有港台学子和外国学生来校就读。 全校师生正在为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省市级示范初中而努力奋进。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人文环境好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281号。东临709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鲁巷广场,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腹地毗邻;西邻五环化工设计一院、华中师大;南接雄楚大街,卓豹路在学校门前经过;北至武汉空军司令部、东湖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715、538, 512, 586, 581、590, 723. 520, 572等路公共汽车经过这里,直达武汉三镇、交通十分方便。学校周边都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文环境很好。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一流,学习生活条件好 学校占地100余亩,功能齐全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两栋教学楼,每个教室都有空调、闭路电视、有线广播。一栋综合科技楼,有供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进行试验的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有两个语音室、两个大型电脑室、天文台;还有一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内有乒乓球台、舞蹈房、演播厅。一个塑胶跑道田径场,一个专用足球场,六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学生食堂由华师一附中后勤集团承包,服务质量好;学生宿舍条件好,可供住家较远的学生住读。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好。 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绩优异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是华师一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师一附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主要是为武汉地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输送具有充分潜力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我们的教学优势是有一批知名的老师,指导学生中考经验丰富,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的中考成绩优异、每年中考的合格率、重点率以及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部的人数均在洪山区名列前茅。 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学生后劲足。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中后,潜力大,后进足。初中部的对社会的承诺是:质量第一、学生第一、服务第一。实行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
张家湾中学坐落在红安县城东,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交通便利。是一所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面积38667平方米,校舍面积 1690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二十四个,师生2000余人。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张家湾中学自1970年建校以来,继承和发扬杏花人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教学作风。近年来,中考屡创佳迹,连年被评为县“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教科研十佳单位,各类竞赛成绩斐然。目前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电子备课教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二十多个专用场地,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器材一应俱全。 我们的办学口号是:“创建新型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我们工作的思路是:求真务实,注重过程和细节。我们的管理模式是:将“学校管理网络化” ,将质量意识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张家湾中学将很抓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莘莘学子铺设宽广的成材之路。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前身为清“文普通中学堂”,1903年由张之洞创办于武昌螃蟹甲凤凰山南麓,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后曾名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武汉大学附属中学,为本省最早按现代教育体制设置的公立学校。学校于1961年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92年列为中国名校,2002年被定为市区共建示范高中,2003年评为省级示范高中。十四中位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东端,校园宽阔、环境优美,校风纯正,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质量历来为社会所瞩目。100多年来,学校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一些优秀分子后来成为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学部委员、院士,如董必武、陈潭秋、赵紫阳、李四光、黄侃、严文井、江文、胡克实、杨学诚、何功伟、黎智、彭少逸、陈庆宣、张培刚、桂希恩、胡正寰等。经历了上世纪大规模的校园基础建设后,学校老的建筑亦不复存在,仅保存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见证十四中克难奋进、奋发有为、崇尚民主、追求科学的光荣传统。近年,学校坚持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发展,连续四年获武昌区教育质量一等奖,2009年底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督导复评,学校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十四中依山而建,远离闹市,所浮躁中取静,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校园树木葱茏,花开四季,环境宜人,被师生誉为都市里的 “氧吧”。其山、其水、其学校传统、其文化氛围与办学品位,非常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科技楼、公寓楼、标准田径场、篮球场、乒乓馆、餐厅等主要设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要。学校建有音乐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语音训练室、天文台、大型报告厅、大型电子显示屏等现代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堪称一流。学生公寓有六人间寝室122间,均配有独立盥洗间、空调、电扇、热水器、书桌,住宿条件优越舒适。学校食堂管理达到A类标准,在武汉市省级示范学校中居于领先水平。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在岗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58.5%;具备研究生学历的55人,占42.9%;享受国家专项津贴的特级教师、劳模、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和拥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共70余人,占54.6%。
七里坪镇中学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是一所公办的中学创建于1999年8月,位于县城北郊,东与风光秀丽、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相邻,南与红安县第一中学相连,是一所县直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6405平方米,建筑面积29628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生296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全体教师学历达标。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首届“红安名师”4人。学校绿化、美化随形走势,品位较高。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分离,布局合理。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楼3幢,教职工宿舍楼5幢,学生公寓1幢,有3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有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操作室、远程教育室、校园网、阅览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图书室订阅报刊杂志120余种,藏书5万余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教育科研,落实德育工作,狠抓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确立了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立校,特色兴校,教研活校,德育强校;尊重个性,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德育工作为首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教研教改为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创建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素质,以严格规范的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武装教职工,以勤奋敬业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搞好学校建设,着力构建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体系、严谨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富有张力的校园文化体系、富有实效的学校德育体系、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体系。经过八年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日益提升,逐步迈入鄂东一流学校行列。
武汉市第二中学武汉市第二中学简介1939年,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武汉二中诞生了。仿佛命中注定她的崎岖与不凡,在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武汉二中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共进,与光荣相伴。 ――1953年为中南行政区首批重点中学,行政区撤销后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99年为湖北省首批示范校,2007年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田佩琼、全国优秀英语教师孙群英、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何鸿彬;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田化澜(数学)、武汉市第三届“十大名师”谢华之(英语);在她的怀抱中产生了语文特级教师潘曙君、刘哲夫、王建民,数学特级教师田化澜、徐龙翔、何锋、王池富、肖平安,英语特级教师谢华之、赵明,化学特级教师熊梦、汪寿光,政治特级教师熊显红、张登举,生物特级教师艾燕。这里紫气袅袅,这里文脉绵绵。数十年的发展,真积力久,披尽狂沙,学校积淀了深沉厚实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以“淡于名利、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勤于工作、善于合作、拓勇拓新”为精髓的管理文化。作为二中主体精髓的管理文化,她是构建二中人精神家园的擎天之柱,她是二中人矢志教育、超越前行的动力之源!
汉南一中始建于1971年。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原校区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2008年元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异地新建汉南一中。 汉南一中新校区座落于长江之滨,马影河畔,程家山麓,紧邻兴业大道,连接汉洪高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武汉市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汉南经济开发区的中轴线上。 新一中从2009年5月8日奠基破土动工到2010年8月竣工,历时一年三个月。整个校园占地177.66亩,建筑面积27780平方米,静态总投资1.2亿元。新校能容纳48个班,2400名学生就读。学校建筑群落,布局精巧,气质高雅、功能齐全、造型别致。学校东门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为李培根院士亲笔题写。 伫立校区中心光亚广场,从左至右依次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楼、艺术楼、体育馆。图书馆藏书五万册,体艺楼内设400座的学术报告厅,体育馆耗资千万,气势恢弘。 西行穿过广场,左边是食堂、学生公寓,右边是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 汉南一中新校区的落成,是汉南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江夏一中创办于1947年,前身为武昌县勤思中学,后更名为纸坊中学。1979年改名为武昌县第一中学,1983年被确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和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4年改为单设高中。1997年武昌县撤县建区,学校更名为江夏区第一中学。2001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纸坊街风景秀丽的花山脚下新校区。2002年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2003年,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2004年起,学校被列为武汉市优质高中,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而且教师素质和办学质量都获得了稳步提升。2009年12月,江夏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学校复评,继续保持“省级示范学校”光荣称号。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新课程改革样本校”称号。2011年,学校获得武汉市“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12月3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中国教育报湖北记者站、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主办,由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湖北新民人文教育研究所、《学校文化》编辑部承办,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的第三届湖北学校文化论坛在武昌桂子山如期举行。时任校长谢受贵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三风”建设入手,营造学校的精神家园》的演讲。同时,江夏一中还获得“湖北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