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创建于1705年,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1905年为汉阳府中学堂,抗战胜利后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中,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省级文明单位。武汉第三寄宿中在编教职工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34人。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62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33 人,本科学历101人,大专学历 3 人。教师中获得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省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的有42人,获得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有81人。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37人次,市级一等奖75人次。 教学质量领先。学生公寓可容纳256人住宿,每间寝室配有独立卫生间。大小食堂卫生整洁,可容纳500人同时进餐。学生接送校车28辆,遍布汉阳,安全快捷。
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成立于2001年,座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隶属于湖北省教育厅,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武昌水果湖中学(省级重点中学、省级示范学校、中国名校)。 水果湖一中现有在职教职工13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7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1%。拥有3个年级,35个教学班,2000名学生,是一所实施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教学区面积为26315.28㎡,生均占地13.2㎡。总建筑面积为21781.05㎡,拥有多媒体教室38间,学术报告厅、塑胶跑道操场、天文台各1个,音美专用教室2间、理化生实验室各3间,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 学校一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辖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赵洪武同志的倡导下,学校确立了"和美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科研兴校,办学思路日趋理性化,办学行为日趋规范化。校长办学思想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人民满意学校,为教师取得成就构建平台,为学生一生发展夯实基础。办学宗旨是:服务社区,辐射全省,办人民满意之校,育全面发展之才。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办学目标是:具有一流的师资和硬件,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省级龙头学校和国际国内名校;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四有"新人。教师信念是:爱一中、合一心、创一流,做名师、立名言、兴名校;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甘为基石稳定社区,誓作龙头辐射全省。 水果湖一中是课程改革试验学校,试验工作已全面展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年荣获武昌区教学质量奖。2007年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效显著,成为通过市级验收的首批初中标准化学校。同年,学校还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省信誉建设示范单位、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灵泉》学刊荣获全国特等奖和省级创新奖,文化墙彰显国学魅力,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现在,全体教师致力于掌握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品质。校风端正,校纪严明,目标明确,管理规范,面貌变化大,学术氛围浓,吸引力和影响力日渐增强。 在铿镪激越的校歌激励下,水果湖一中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进取,阔步前进。一颗璀璨的明珠悄然诞生,把美丽的东湖装点得更加华贵!
钟祥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中学,湖北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荆门市文明单位。 学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式办学始于一九0五年,上将、“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全国基层干部楷模吴天祥、第三届、第四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施蕾、郭婧均在此孕育成才。1995年,学校迎来90周年校庆大典,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秦基伟、张思卿、雷洁琼等10位中央领导同志为校庆挥笔泼墨以示祝贺,原国家教委、省教委也发来贺电。
武汉市七一中学位于汉口中山大道1443号,创办于1971年,其前身为三元里小学,初为完中,1981年改为单设初中。当时,学校占地面积一共只有11亩,一座四层教学楼和一座三层民房式教学楼非常破旧。全校仅20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70多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在校园面积扩展至1548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综合楼面积11775平方米,运动场7191平方米,草坪花坛4536平方米,拥有了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微机房、语音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实验室、气象站、天文台、室内游泳馆、室内体育馆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目前,学校发展为60个班的规模,在校学生3375人,教职工186人,其中,高级教师89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区专家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1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至1984年。重点抓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全面打基础,奋斗目标是摘掉落后学校的帽子。84年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现场会,从此摘掉了落后学校的帽子。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侧重教育教学尤其是教材教法改革,目标是进入武汉市先进学校的行列。1986年学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学校,从而实现了既定目标。 第三阶段,1988年至1991年。实行学校整体改革,以实施"四制改革"为主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是向武汉市第一流学校迈进,1991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湖北省教改实验初中"。 第四阶段,1992年至2000年。重点实施创新工程,更新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9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先进学校"; 1996年被评为省、市电化教育先进学校;1997年被评为"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99年被确定为"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 第五阶段,2001年起,实施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确立"以人为本,主体发展,依法治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追求"高质量、第一流、有特色、现代化、示范性"的办学目标。实行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实施主体教育和旨在打造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不断深化以构建主体教育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标,新课改",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市区前列。学校通过了市级督导评估,成为"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示范学校"。 办学体制改革,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998年底,学校被武汉市教委批准为首批改制校之一,依托并入的原沈阳路小学创办了"公办民助"性质的"武汉市七一分校",改制八年后,学校在硬件建设,各项改革尤其是促进江岸义务教育均衡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2006年以来,根据教育部、省、市关于规范改制校精神,学校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创办并规范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将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多年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管理抓质量,以管理树品牌,以管理谋发展。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是我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从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到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管理工作必须先行而且渗透到每个环节之中。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依法、依规治校;形成科学系统的目标、组织、过程、民主、制度等管理模式;实行制度无情管理和情感教育驱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动态中实施管理,适时拟定重点,选准突破口,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力争形成文化层面的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等他律内容,变为师生自律的内容,努力提升管理层次。 目前,学校正以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完备优美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响誉三镇。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绿色学校"、"市文明单位"、"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省综合办学实力50强学校(武汉市初中第一名)"、"省教科研50强学校", 正努力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学校。学校连年中考成绩稳居市区前列,学科竞赛独领风骚,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连续蝉联全省第一,2001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奖1930项,省级奖967项,市级奖4817项。教师的优质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等获国家级奖69项,省级奖75项,市级奖210项,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42篇。"九五"以来,学校结题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九个,其中,一个达国家级水平,两个获得省级成果奖,一个获得市科技发明奖。 七一人在一次次业绩面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科学拼搏,以"追求卓越,塑造完美"的精神,打造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培养一批批社会的栋梁。
湖北省武钢三中湖北省武钢三中简介武钢三中创建于1959年。1978年被确定为首批湖北省重点中学。2002年12月,以综合得分94.667的优异成绩通过湖北省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2003年6月被正式授予“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称号。2008年10月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办学水平复评,学校工作得到了省、市督学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湖北省教研室教改试验学校、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暨武汉市数学奥林匹克明星学校、武汉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德育基础建设示范学校、武汉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等等。学校党委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等等。 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2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07人,有30多人是国家、省、市、区级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武钢三中人形成了“务实、进取、创新、奉献”的精神和“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品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秉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着意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个性优良、特长突出、素质全面,具有发展潜质和创新品质的二十一世纪新人”的育人目标,和“把武钢三中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构建起了“自主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办学特色,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和体艺科技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003年6月,学校被授予“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称号以来,特别是2006年3月学校从企业办学回归到地方管理以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把握契机,创新管理,苦练内功,内涵发展,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校毕业率、升学率、体育达标率均达100%。高考从进口看出口的保优率连续几年位居武汉市省重点中学第一位。2008年,学校高考升学成绩优异,高考650分以上12人;600分以上人数突破百人大关,达到126人;上重点大学人数突破三百人大关,达到362人。以上三项指标均进入武汉市省重点中学前三名,创武钢三中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上重点大学人数比2007年净增65人,增幅居武汉市省重点中学第一位。尤其令人振奋的是,邓迪同学以710分的全省高考有史以来最高分,夺得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这是武钢三中在时隔26年后又一次夺得这一桂冠,为武汉市、青山区赢得了荣誉。 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科奥赛活动、体育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发展。截止2007年底,学校先后有15名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奥赛中荣获金牌和银牌,奖牌总数居全省第一位;有14名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和银牌,居全国第一位。先后总计有1000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居全省第一位,每年都有30名左右的学生保送上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保送生人数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位。 2008年,学校学科奥赛再创佳绩。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中,有41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获奖人数高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数学14人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三分之一,获奖人数居全省第一位;物理4人获全国一等奖;化学9人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三分之一;生物2人获全国一等奖;信息学12人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二分之一,获奖人数高居全省第一位。同时,数学学科张智元、张诗翔两位同学入选2008年中国数学冬令营;付翔宇同学先后入选2008年中国化学冬令营和集训队;黄相如、杨睿、冯珺三位同学入选2008年中国信息学夏令营。学科奥赛继续保持全省龙头地位。 学校的体艺科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大批具有体育和艺术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体艺科技教育硕果累累。学校女篮曾三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过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2004年——2006年,学校女篮三次获得湖北省中运会和中学生联赛冠军。学校拥有湖北省内规模最大的中学生管弦乐团和中学生女声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和健美操队,多次获得全国校园艺术展演金奖、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和武汉市学校文艺汇演一等奖;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演出。学校管弦乐团是对外挂牌的“武汉市中学生艺术团管弦乐团”。
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1900年,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的前身为孝感县立高等小学堂,是在原科举考棚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抗战前期升为县立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县立初级第一中学,1958年更名为孝感县第二中学。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并正式冠名为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2009年6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二十世纪末,孝南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建成了堪称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学校于2000年底实现了整体搬迁。学校坐落在孝感城区槐荫大道东端,交通十分便利。红楼映日催桃李,绿柳拂水展新颜。校园占地面积250亩,整体布局合理,建筑独具风格,分为教学区、科技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总建筑面积为95249平方米,建有行政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教工宿舍、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等,建有多网合一的校园网、理化生实验室,有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及师生生活设施。整个校园构建和谐,环境优雅,青草如茵,绿树成林,花木飘香。学校设有67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4439人。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俊才荟萃。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8人,其中,专任教师24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23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86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队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优秀教师8人,湖北省骨干教师4人,孝感市名师1人,孝感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孝南区名师2人,孝南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1人。学校坚持走教科研兴校之路,大兴教科研之风,教科研成果斐然。2008年以来,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6人次,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近30人次,获国家级优秀论文、教案、课件奖10篇(件),获省级优秀论文、教案、课件奖31篇(件);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26篇,在各级各类学术交流评比中获奖的论文达352篇。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办学思想,秉持“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楚天名校”为办学目标,以“立德、敬业、求实、进取”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形成了“团结、诚信、弘毅、创新”的校风,“博学、严谨、奉献、育人”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学风。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坚持举办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班,成立了多学科多类别学习兴趣小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高考一本上线277人,二本以上754人,三本以上1377人,并获孝感市2011年重点高中一本上线增幅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34人次,获省级奖781人次;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和省智能机器人和平面电脑设计大赛获国家级奖16人次,获省级奖36人次;2001年以来,学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了300余名体艺特长生和20余名飞行员,连续多年被孝感市教育局授予“高考体艺类上线领先学校”。1997年大学扩招以来,学校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千余名优秀学生,特别优异的学生还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重点院校保送或自主招生录取。百年沧桑,宏基万代。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已成为学子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的人才摇篮。他们中有共和国的将军,有国家省、部、厅级干部,有知名学校的校长、博导、教授,有著名诗人、画家和现代企业家,还有不少学子在欧美几十个国家深造。近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党总支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党组织”,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教改名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教代会先进单位”、省“先进团组织”、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城市园林式单位”、省“最佳考点”、省“示范中学”、市“示范学校”、市“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标准化学校”、市“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市“高考先进单位”、市“高考体艺类上线领先单位”,学校食堂被评为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创办于1920年,是首批全国重点中学之一,武汉市首家“省级示范学校” ,武汉市政府确定壮大发展的首批“示范优质高中”。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创办于1920年,195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被审定为武汉市首所“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校名“武昌实验中学”系毛泽东主席亲笔所书。学校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令莘莘学子向往。学校现正以先进的办学模式、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显著的教育质量,向“全国千所示范高中”目标奋进。 学校现已形成了以“育思想、重发展、求创造”为办学思想;以“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以“三好两有”(即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意识)为培养目标的创造教育模式,并被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的办学实践所检验,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及兄弟学校的较高评价。 学校现占地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微机室、语言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拥有一流的校电视台及闭路电视系统、标准化试场、多功能报告厅、体育馆、全塑胶运动场、花园广场、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千兆校园网和集团电话遍布学校每个角落。 近三年,学校共发展学生党员18名,为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140多名;高考升学率逐年递增,2000年学校高考上省线率已达98.7%。
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简称汉口铁中)创建于1947年,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高中。学校坐落于全国文明示范社区百步亭花园,是武汉二环线、武汉轻轨、机场高速路、二七长江大桥的交汇之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办学的理想之地。汉口铁中高中新校区由市区政府重点打造,投资金额近两亿元。其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相互辉映,艺术大楼、多层体育馆、标准足球场、信息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及现代化通用技术实验中心、错落有致,学生公寓、餐厅、地下车库一应俱全,学校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质量可靠,将成为湖北地区最现代化的示范高中。 学校秉承“绿色、人文、科学、创新”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文理并重、艺术凸现、模式创新”的办学模式,确立了“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分层推进、提升素质”的教学原则。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学校坚持积极、稳妥地“开齐课程、有序推进、狠抓核心,突出特色”的原则,在“起点低一点、层次多一点、容量大一点、节奏快一点”的指导思想下,形成了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2020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36个,初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3100多人,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76人,中高级教师140人,特级教师、市区优秀专家6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0人,市区有影响高水平人才26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近40人。是武汉市历史学科教学基地,物理、数学、政治教研组成为市、区先进教研组,是清华、武大、理工大、中央美院等十几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年一本、二本、三本录取人数分别110、260、440人左右,录取率分别为20%、40%、85%,在同类省级示范高中全口径保优率稳居第一。先后有汪卫华、胡涛、彭芬芳、黄健、俞文皎、谭禾、雷雨、郭德俊、魏秋芸、吕彬彬、汪晓芙等20余名学生位居江岸区前列,被北大、清华录取。学校在小语种、保送生、美术、音乐、播音主持、飞行员、体育等特长学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址在武汉市武昌区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在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校园内。 武大附中的前身是1916年4月建立的国立武昌高师附中。据《武汉大学校史一览》记载:“民国五年四月,国立武昌高师始设附中,校址在武昌南路小学。”武昌南路即武昌都府堤,南路小学校址即今武昌区潭秋中学。1918年2月,附中校舍发生火灾。以后附中校址几经变迁,最后搬到武昌曹家巷(现武昌彭刘杨路7435工厂厂区内)。1923年9月,武昌高师附中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附中,1924年9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附中,1926年12月改名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附中。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从武昌阅马厂东厂口迁到珞珈山后,于1935年7月在珞珈山南麓的“庚子烈士纪念馆”(即现在的武大附小旧楼)创办了新的武大附中,取名为私立武昌东湖中学,董事长为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 1938年春天,日寇逼进武汉,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1941年秋,武大在四川乐山铜河碥续办武大附中,校名改为国立武汉大学附设珞嘉中学。1946年10月,武大附中随武大迁回武昌,原乐山的武大珞嘉中学由武大毕业的乐山籍教师接办。武大附中迁回武昌珞珈山后,仍用原"武昌东湖中学"的校名,于1947年秋季恢复上课,校址先在武大工学院(今武大行政大楼右侧),后搬回东湖中学旧址(今武大附小)。东湖中学仍冠名“私立”二字,董事长为张难先先生。 武汉解放后,武大附中仍叫武昌东湖中学,一直办到1951年年底,1952年与武昌博文中学合并,改为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汉市第15中学)。1958年7月,由武汉大学数学系团总支倡议,经武汉大学党委批准,恢复武大附中,取名为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1959年8月,经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教育局协商,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与武汉市第14中学合并,定名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校址在武昌昙华林。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副校长何定华等均参加了两校合并成立新的武大附中的隆重典礼,并发表了讲话。1963年7月,因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武大附中的归属由武汉大学划归武汉市,武大附中又改名为武汉市第14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职工强烈要求恢复武大附中。1970年2月,武大决定在武大附小的基础上设立武大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武大附小及武大附小初中班改为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分设小学部、中学部。宁锦元任武大附校革委会主任,后革委会撤消,叶钦桂任武大附校校长。1980年4月,武大附校的中、小学部分开设立,中学部改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叶钦桂任校长。 1993年5月,经武汉市教委批准,武大附中与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创办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该校与武大附中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武大外语学校从1993年起初中单独招生,高中招生参加全市统一考试。 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电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武汉大学。因此,2001年2月,武大附中与原武汉水电大附中、原武汉测绘附中合并,组建了新的武大附中。 武大附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所学校里开展革命活动。陈潭秋的夫人徐全直烈士(1927年在南京雨花台被害)曾兼任武昌师大附中、附小的校长。伍修权于1924年至1925年在武昌师大附中读书,然后从这里投身革命。1924年9月,武昌师大附中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伍修权任团支部书记。 武大附中在80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武昌师大附中学生),著名的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武大化学学院博士导师查全性教授(抗战初期东湖中学学生),著名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导师李林研究员(李四光之女、东湖中学学生),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秦山核电站总工程师欧阳予教授(乐山武大附中学生),著名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武大生命科学院博士导师杨弘远教授(新中国成立前后东湖中学学生),是武大附中老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