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育才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南元宫8号,前身是雍正二年(1724年)创办的育婴堂。195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育婴堂并改名为育才学校。首任校长是王首道同志的夫人易纪钧。学校占地面积17295平方米,生均12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4平方米,生均9.8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1451名学生,71名教职工。学校绿化覆盖率达31%。校园景色宜人,环境优雅,被誉为花园式学校。 进入21世纪,学校提出了“三全”:“学校全面管理,教师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三特”:“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办学宗旨;奏响了“以人为本,以创为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学旋律。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学科带头人7人。近三年来,有79人次获国家、省、市、区“优秀教师”荣誉,市级以上论文获奖200余篇,市级以上课堂教学获奖20余节。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南省羽毛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科普基地、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理事单位、湖南省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荣誉。学校以课题为龙头带动校本教研,近两年来分别在省、市开放了语、数、外、品德、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05年《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重点课题优秀子课题奖,2006年《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方式与实践研究》获长沙市友谊科研奖。目前学校主持承担的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共5项,学校因此成为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实验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实验学校、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实验学校。
浏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在这里沉淀并且延续,从而造就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而延续湖湘文化、塑造浏阳精神、培育国之英才的摇篮,是学校.进入21世纪,,国家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实现“科教兴市”、建立教育强市,是浏阳人奋斗的目标.而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因为一所少年儿童接受优质系统教育,放飞成才理想的学校已经诞生.它就是浏阳市新文学校. 2007年2月8日,在关口长兴社区,市政府2007年重点工程,我市首家实施九年全寄宿制管理的学校新文学校,开始了它的全面建设.仅5个月时间,在学校董事长、原教育局局长张运釮先生为代表的十几位热衷于教育事业、充满爱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鼎立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学校一期工程各项建设已经竣工.7月13日,市领导李中琪、刘明理率发改、教育、城建等部门视察新文学校的建设情况后,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的新文学校,占地131亩,建筑面积3916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学校按照“前学后寝、山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将九年学段分为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三个学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各学段都建有不同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教学相对独立.另外,学校还建有生活服务大楼、教师宿舍、行政楼、综合大楼、艺术楼、体育馆、300米塑胶运动场和篮球场.校内人车分流,实现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亮化、智能化.建成后,学校可吸纳48个教学班,2200名学生就读. 但是,光有齐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和舒适的教学环境是不够的。只有过硬的师资力量,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坚强保障。为此,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在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和职工队伍的建设。致力于实施“名师群体兴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名优教师队伍。现在的新文学校,已经聚集了张兰清、刘异平、伍艳辉、刘林湘、李林、商南花、刘文章七位名师和19名骨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在浏阳同类学校中是最强大的。 新文学校坚持以“校园文化立校、名师群体兴校、规范管理制校、质量品牌强校”为办学思路;以“努力构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浓厚书香氛围的现代化校园,培养有理性有智慧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为办学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有一整套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
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创办于一九九八年,是三湘大地一所最年轻的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是浏阳市教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学校的诞生是以香港爱国儒商田家炳先生无私捐献4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由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投入1600万元建成,目前总资产过亿元。 学校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万m2,绿化覆盖率达43%,各项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学校以严谨的管理著称,教学质量长期居浏阳市前列,2004年晋升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学生2465人,教职工213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外籍教师1人,高级教师70人,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校办学经验在多家媒体广为报道,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自创办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坚持以对社会负责,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为办学宗旨,不断创新思路,深化管理,逐渐树立起了田中教育品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学校从2001年参加高考以来,已连续十年获浏阳市高考质量评价一等奖,奥赛、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考试成绩斐然。学校礼仪教育、爱心教育、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引来了众多名校的青睐,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陆续将我校定为“优秀生源基地”。 在现代教育装备方面,学校近三年投入780多万元完善校园局域网、校园广播网、智能球监控网三大网络建设,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田中基本形成。“2008年田家炳中学成立”被评为“浏阳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之一。 2004年9月,学校与英国金·阿尔佛雷德学校正式签订协议,成为友好学校;2005年,学校又与英国三通高级中学签订合作协议,2009年又与美国自由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校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迄今互派师生达300多人次,交流、培训效果良好。国际交流使学校接触并学习到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人文关怀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增强。这一活动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英国当地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二年来,学校曾获“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省卫生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单位”,“省级档案合格单位”,“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目前,学校已成为长沙地区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之一。 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要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建成一个“质量高、校园美、特色新”的三湘名校,打造出田中独有的团队精神,形成田中特有的人文魅力
修业学校历史悠久,是一所名、老、特学校。学校创办于1903年8月18日,校名“修业”,取“修德敬业”之意。也曾以“修业学校”、“湖南私立修业学校”、“长沙私立修业学校”、“桂花井完全小学”命名。1969年恢复“修业学校”校名,现有占地面积3647.32平方米。 修业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徐特立、周世钊、黄兴、欧阳梅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主编了著名的《湘江评论》。 修业曾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首道,革命先烈毛泽覃、欧阳立安,原全国政协委员沈醉、沈其震、李静,人民音乐家田汉,著名作家张扬等均在修业学校接受基础教育。 体操是修业学校的特色,是湖南省体操传统项目学校,长沙市体操学校分校。学校曾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霍英东体育基金会”奖金、湖南省体委授予“体操摇篮”称号。 修业学校如今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光荣而悠久的历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为芙蓉区教育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长沙县开物中学历史悠久,溯其源始于1912年彭海鲲和彭万硕(联合国原经济顾问)父子创建的“开物乙种农业学校”,至今已有95年之历史,现有14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学生近800人,学校面积42亩,此外还有茶园、水田等基地。 辛亥革命后,百废待兴。其时,受维新思想影响,执教于湖广政法学堂的彭海鲲先生以为亟待提倡者,一为普及教育,以提高人民知识程度;二为振兴实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乡村教育与革新农技为首务,遂于1912年秋,募集资金,捐献田产,在家乡开办“开物乙种农业学校”。校名“开物”,取“天工开物”及“开物成务”之意。学校先后设有蚕桑、农业、农艺、师资等科,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长沙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私立为公办,校名“长沙县开物农校”,至1953年,“开农”合并至长沙、津市、零陵、安江四所农校,“开物农校”遂止。 1955年秋,址于现开慧乡竹山铺的“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前身为“湖南私立隐储女子职业学校”)迁于斯,仍名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以后次第更名为影珠中学,长沙县第五中学,并于1969年起,开设高中班。1985年10月,长沙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85)32号文批复县教育局,同意将长沙县第五中学更名为长沙县开物中学,复“开物”之校名至今。 创办95年来,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大幅攀升,有北大、清华生在这里诞生,也有中科院院士从这里走出,还有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等等,开物校友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很多地方。2005、2006年高考在全县普高中名列第三名,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位居第三名,尤其是高考音体美特长生在全县一枝独秀,连续二年位居全县第一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